研学后教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对话的策略

2018-08-02 15:07冯倩媚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是以研学问题为中心,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的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本对话,教师除了要遵循适时指导、循序渐进、尊重个性原则外,还要通过创设生本对话情境,引起生本对话话题,拓展生本对话阅读等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再跳出文本,更好地实现生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模式;阅读教学;生本对话

作者简介:冯倩媚,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91-0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前一层含义,我们理解为阅读对话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侧重于阅读中读者(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倾听。生本对话指的是发生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本对话是对话阅读教学开展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策略的运用很重要。

一、生本对话的实施意义

学生作为生本对话的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面对文本时,不仅仅要解释字词与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但同时,他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字的美好、语言的神奇,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和品格。日积月累,这些知识、感悟和体验会慢慢沉淀,成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为学生所拥有、利用。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有的课堂,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不敢讲授,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得不到保障。

2012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开展了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研学后教课堂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清晰明了的研学目标引导下,在合理的研究内容及有序的研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究研学问题中获得了发展。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正是以研学问题为中心,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自己研学,寻找规律,自己建构知识,合作交流,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生本对话的原则

虽说生本对话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文本,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文本解读水平还很低,所以说小学阶段的生本对话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实现的。因此,在生本对话教学过程中应遵行以下原则:

1. 适时指导原则。小学生在阅读知识、能力和方法上都较缺乏,对话方式和思路也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在生本对话过程中首先要搭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要让学生自信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可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利用“图文结合法”,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可用“列表法”,通过列表格,填写相关信息来解读层次,明白结构简单的文本;可用抓“关键词”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紧抓文章中心进行解读,避免解读脱离文本,等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对话,从而丰富文本意义。最后,教师必须重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对话尽力做到及时反馈、认真点评、激励思考。

2. 循序渐进原则。做任何事都讲究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也是一样,会有一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地积累才行。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先对文本中的插图和教师的一些描述性语言产生反应,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步形成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和鉴赏力。所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最终再次到理性的过程,我们必须要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收获不同的知识与体验。

3. 尊重个性原则。接受美学有这样一个观点:不同的读者在面对既定的作品时,会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即使是同一个读者,他在不同时期的阅读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个词、一个句子有自己个性的体验和看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要轻易否决,但又要把握住这个“个性”的度,不能使学生的解读完全脱离文本,漫无边际。

三、生本对话的策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然而,在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解除了。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为此,教师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要与教材进行平等对话,通过创设生本对话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最终实现自我感悟。

1. 创设生本对话情境,让学生走向文本。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情绪化的气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走向文本。

(1)导语熏陶,让学生积极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可见教师导语也是创设良好对话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对学生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先让学生模拟“得意扬扬、眉开眼笑、垂头丧气、大吃一惊”等表情,再引导他们发表自己对各种表情的看法,最后导语熏陶: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这样导入,从模拟到说看法,聚焦“笑”,引入对新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2)艺术渲染,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生本对话,可以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课件、音乐等让学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慢慢沉浸于文本意境中,品味体验,激发对话欲望。如教学《松鼠》一课,教师可利用课件显示各种姿态的松鼠图片,让同学们说说:从图片中你看到的是一只只怎样的松鼠?学生畅所欲言后再读作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对比与我们看到的这些松鼠一样吗?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读来生动有趣,学生带着“看到的和文中写到的一样吗?”这样的期待走进文本,一定会被文本语言所吸引,这样的营造,为对话创设了良好氛围。又如,教学《长征》,播放关于长征的短片,把学生带入情境;播放音乐《百鸟朝凤》,以百鸟欢鸣,引出《鸟的天堂》,简洁、明快,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2. 引起生本对话话题,让学生走进文本。“研学后教”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是以“研学问题”为中心,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由此,引起生本对话话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读思充分,使对话走向深入。对话的宗旨就是要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蜻蜓点水”式的课文阅读换来的只能是学生不痛不痒的认识,其对话交流只能是浅层次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让他们潜心思考,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学生才有可能浏览、精读,才能对文本进行咀嚼、感悟、推敲、品味,才能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如教学《巨人的花园》第一段就可采用三读的形式,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一读认读文字,要求读得正确、顺畅;二读想象画面,要求读出连动的画面;三读进入意境,要求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花园的美景仿佛映入学生的眼帘,对话话题就给打开了。又如《小摄影师》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再让学生围绕“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这一研学问题进行深入研读,对高尔基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进行推敲、品读。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2)问题引领,带着思考走进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精华,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根据题目提问题,将会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可以围绕课题质疑:什么是桂花雨?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桂花和下雨有什么关系?桂花雨的美丽故事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一个贯穿文本始终的线索性主问题,有目的地走进文本,使学生喜欢文本。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可设计如下研学问题: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样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情,他们通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到“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同时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些关键的词、句、段,它们在文章中往往能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是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点睛之處,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鸟的天堂》一文围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中心句设置研学问题:一是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什么?二是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天堂?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他们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又如,《长城》一文围绕“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置问题:从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城的建造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同时又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抓关键词,深入解读文本。最实质的阅读,就是抓词品句的阅读,文本中的情与理都在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即抓住文眼,不仅可以破译文本的语言密码,还可以破译文本的结构密码。如学习《搭石》时,抓住摆搭石老人“放下、找来、踏上、离去”等一连串动作词语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品味自然的美,品味村民们和谐的人性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对课文第1~4自然段具体内容的一个概括。抓住这一句引出对话话题,便于学生从中感受“平凡小事中的美”。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抓住严监生临死前“总不得断气、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两个关键词提问题,画句子,读对话,猜心事,从而让学生逐步感受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使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又深入脑海。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抓“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抓“奇特的民族”感悟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永恒真情,即可收到好的效果。

(4)角色扮演,促使学生理解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心,领会文章的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其中,角色扮演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甚至可以达到人物的内心,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于教室之中,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比如,表演《晏子使楚》,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使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表演《将相和》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助于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白鹅》一课,让学生表演白鹅“叫声”部分,想象它“引吭大叫”时会说些什么话?实践证明,这样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严肃郑重”的腔调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3. 拓展生本对话阅读,让学生走出文本。一节语文阅读的实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四十分钟之后。对文本的拓展性阅读,是激发学生走出文本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产生犹如绕梁三日,三日不绝的效果。如学习完《题西林壁》,再要求学生拓展选读苏轼写庐山的其他诗句,并找出“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之间的异同点,再和同学们交流感受,研习心得。这样,学生在加深对本文哲理美的体验的同时,又欣赏到诗人从另一个角度落笔的美文,阐述的哲理。又如,教学《蟋蟀的住宅》后,组织学生拓展阅读《昆虫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都能使学生有效走出文本,提升阅读素养。

“美好的课堂宛如春天,所有的生命都有机会勃发。”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和创新见解,实现生本对话,语文课堂必将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演绎精彩生命的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 冯润胜.研学后教[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2] 刘才利,杨蔚主编.主体是对话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 孙建锋.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屠素凤.以读写为媒,约起一场对话[J].小学语文教师,2016,(11):32-33.

[5] 贾萍.论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71+178.

[6] 彭柱宜.基于对话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