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中的运用

2018-08-02 15:07江红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摘 要:科学精神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为例,探究问题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问题导引;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江红梅,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教师。(福建 龙岩 36400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99-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都较为欠缺,为此,笔者将问题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情境、探究活动、互动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设感性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自我探知和升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互学互动互赢的目的。

一、注重問题导入,培养探究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抽象性较高的学科,这一特点在“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中特别突出。该模块部分内容长难句多,且深奥晦涩,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新授课“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专题时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鹰之重生》,使之从感性上了解鹰重获新生的艰辛历程。看完视频后,学生都感觉很震撼,被鹰的勇气折服,为鹰的坚毅点赞,调动了兴趣。笔者就势追问:“是什么因素让鹰能获得重生?”由此引导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理性思考,进行深入探究。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笔者进一步追问:“鹰重生的过程是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顺势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辩证否定的含义上,以鹰喻物,理性回归,帮助学生理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通过生动有趣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体会一个枯燥无味的哲学概念,而不是硬生生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注重问题推进,培养思辨精神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思辨能力作为一种以独立思考精神为核心的能力,是人类精神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理性基础”。塑造学生的思辨精神,引导学生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题中之意。笔者以“大哥大”——第二代手机(2G手机)——第三代手机(3G/4G智能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式进行独立思考,求实求真。

首先,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寻找到第三代手机和前两代手机相似的地方?”给每位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比较,发现前两代手机中的通话、短信、照相等部分功能在第三代手机中同样也存在,所以第三代手机并不是完全抛弃了前两代手机的特点,而是在吸收了它们的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个环节,对三代手机相同点的比较,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教学重难点即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接下来,笔者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第三代手机和前两代手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从外观上看,第三代手机比前两代手机精致,小巧,轻薄,还减少了实体按键;从功能上看,前两代手机功能比较简单,第三代手机增添了很多新功能,通过这一比较,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笔者再次追问“三代手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一种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地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它的实质是“扬弃”这一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启发了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理性地对人和事,并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理性思维看待问题,减少盲目偏激举动。

三、注重问题剖析,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是一种否定性判断,“马克思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始终贯穿批判精神,实现了批判精神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敢于批判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敢于批判才能保持独立自主,敢于批判才能破旧立新。由于受灌输式和填鸭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缺乏批判精神,为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怀疑,善于质疑,乐于解疑,从而有效实现释疑和引疑。

在本框题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就是释“疑”,但是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晦涩,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引导学生敢于怀疑,笔者安排了一段轻松、愉悦的情景剧——《三代手机的对话》,就剧中情境设置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为什么“大哥大”等曾经时代的宠儿最终都会Out?二是为什么如今风光无限的第三代智能机又会感觉压力山大?同时,笔者还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共同探讨,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其中的机会。

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理解前两代手机都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辩证法对现存事物都有肯定的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能满足新的发展条件就会衰落甚至灭亡。所以辩证法对现存事物还包含否定的理解,也就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由此,学生就通过对问题的剖析,理解了辩证法还应具有批判、革命的一面。

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分析说明3G/4G智能机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迟早会被更新的手机替代。目前,5G技术已经在光伏云网成功试运行,5G时代很快就会到来。通过这一事实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即现存的都是暂时的,从而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批判,锐意突破。

四、注重问题生成,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批判是对原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改造,那么创新则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批判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是批判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之一。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涌现,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所迸发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笔者授课的过程中,就突然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进入5G时代,手机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要怎样应对这一变化?”笔者立即捕捉到这一思维火花,顺势就推,适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联想“假如你是一家手机公司的老总,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去应对?”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家各抒己见,既可以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扮演未来经济生活的参与者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德育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会积极尝试运用问题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志、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林海英.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之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2013,(7):76-77.

[3] 洪少帆.思想政治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有效设问策略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1):13-15.

[4] 毛华兵.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43-49.

[5] 王周燕.例谈中学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导学,2013,(1):9+32.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