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学困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2018-08-02 15:07赵文婷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学困生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数学“学困生”由于对知识生疏,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完成数学教学活动。从小开始培养“学困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可以转化“学困生”,还能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本文就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的预习习惯指导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预习习惯

作者简介:赵文婷,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教师。(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121-02

预习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自学形式,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途径之一。课前预习能够减少“学困生”对新知识产生的恐惧感。在预习中缩小与同学的差距,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数学“学困生”的预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预习习惯对“学困生”的积极作用

1. 预习习惯培养有助于转化“学困生”。以往对“学困生”的转化多采用教师把学生抓在手边,细讲多练方式,将大多数精力放在他们身上,把知识“嚼”细了“喂”给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都需要教师进行一轮系统指导。这对“学困生”转化来说并不长久和彻底,“高耗”且“低效”。“减负增效”以来,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四十分钟的“低耗高效”,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会十分活跃,可使教学活动紧凑流畅。然而“学困生”作为个别现象,往往就埋没于这样的课堂中,作为“听众”被动去学习。

“学困生”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性都比较弱,大多数“学困生”不会主动预习或预习不得法。此外,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对“学困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比较缺乏,这是造成他们预习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培养低年级数学“学困生”预习习惯的前期,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监督。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待其养成预习习惯之后,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课堂听讲效率,跟上集体的步伐。指导“学困生”养成预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及效果,使他们在自学中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从而取得进步,这才是转化“学困生”的长久之计。因此,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指导“学困生”预习并帮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

2. 养成预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困生”自学能力。预习虽不等于自学,但预习对“学困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学困生”可能由于胆小、没有自信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预习需要他们自己独立接触教材,这就给了他们自己去填充知识、进行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这种空间不仅能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还能对提高“学困生”自学能力起到推动作用,在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之后,“学困生”就能通过自学完善以往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加强指导培养“学困生”的预习习惯

1. 有“法”可依——指导“学困生”预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比教会他们解题更重要。“学困生”的预习能力一般比较差,所以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小学低年级数学预习一般有两种方法。

(1)阅读法。在开始预习时,要带着新知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种策略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问题通读教材。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在书本上做好标记。这种方法不但能预习新知,还能对旧知的掌握进行检验,可以检测学生自己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所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上课听讲时,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差距并找出原因进行改进。最后,可以试做课后练习题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不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先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因为有了问题,“学困生”在课堂的学习才有目标,而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知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旧知,以及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一般来说,已经学过的知识是要求掌握的。而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记错了或者当时没有理解透彻等种种原因都会成为新知识学习的“绊脚石”。“学困生”的听课效率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将这些“絆脚石”提前扫清,缺少上新课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不能马上理解。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很强,如果前面的内容不理解,就会导致后面的课程无法继续下去。所以预习的时候如若发现学过的知识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课前弄懂。回忆不懂的知识是在哪一册书哪一单元中讲过,也可以寻求家长或老师帮助,直到弄懂为止。预习中的内容不懂可以课堂听讲学会,而已经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不会像新授时那样细讲,若预习时没弄懂,会影响新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单元前,学生可以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米和厘米,对学过的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复习,再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有多长,选一些常见的物体说说用哪个单位测量比较合适,与新知形成联系。

2. 选对时机——指导“学困生”预习时间。许多人认为,预习就是今天预习明天的课。事实上,这只是预习的一种。预习按照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学期预习。平时的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低年级“学困生”虽然落下的知识不多,但在平时查漏补缺时略显仓促。所以,如果能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预习新学期要学习的全部内容,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地把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就有充裕的时间扫除“绊脚石”。比如在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暑假,可以背诵“九九乘法表”,并且尝试利用口诀去计算一些表内乘法。这样到二年级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困生”也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在课堂上就能把当天的内容消化。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预习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阶段预习。“学困生”可以在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安排时间自学下一阶段要讲的内容。比如在二年级下学期的“五一”劳动节假期,学生可以预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因为这部分知识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是很相似的,“学困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全可以正确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自学成功的乐趣。

(3)课前预习。学习新课的前一天,自学老师明天上课要讲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着重记号,这些是听课的重要准备。

此外,预习一定要安排好时间。视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预习方法、花多长时间。比如在开学后,进行学期预习不仅会打乱学习计划,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有可能得不偿失。数学学科因其知识连续性强的特点,不光可以作课前预习,如果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或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

3. 持之以恒——培养“学困生”预习习惯。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低年级数学“学困生”落下的知识点相对较少。通过预习来发现并填补缺漏仍能将基础打好。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和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指导“学困生”预习时,教师和家长必须经常沟通,共同合作进行监督。除了监督之外,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鼓励,提高他们的预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这个原本属于“听众”的群体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感觉到“学困生”的进步,加强其他同学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在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下,尝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数学的快乐,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学困生”也就能离开“学困”的队伍了。

综上所述,通过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从而为终身学习的发展奠定初步基础。因此指导“学困生”预习习惯养成,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贾宇轩.杰出小学生的10种学习能力[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学困生小学数学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