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和描写视野下的“奇妙的田螺”文本解读

2018-08-02 15:07刘利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摘 要:文章以“奇妙的田螺”一文中的潜隐于文本中的表达秘妙解读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该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手法的目的指向和交融表现以及笔者是如何教授“奇妙的田螺”一文的。

关键词:文本解读;叙述与描写;“奇妙的田螺”

作者简介:刘利平,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134-03

“奇妙的田螺”的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入选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时,编者确定其为“科学小品文”。可是,作者将该篇文章收入散文集“奇妙的田螺”时,认为“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说它是一篇观察日记”。同一篇文章,编者和作者对于文体的说法各异,但是有一点应该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文章采用了讲故事,即叙事的方式。在作者饶有趣味的叙事过程中,叙述和描写如春日满树的绿叶繁花,彼此盘绕点染,相映成趣。本文,笔者试图对“奇妙的田螺”中的叙述和描写手法作粗浅的探讨,解读潜隐于文本的表达秘妙,以实现其对言语表现的指导价值。

一、田螺和奇妙:什么是叙述和描写

1. 叙述。叙述就是记叙和述说。在写作学中,叙述通常被界定为“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场景所做的介绍、说明和交代”。以下是“奇妙的田螺”一文中叙述的主要内容:

一天,我捡回田螺,观察田螺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二天早晨,我进一步观察田螺,发现田螺会爬了。

又一天早晨,我发现了田螺直接产崽的繁殖方式。

以上内容,在叙述上非常鲜明地呈现了三个特点:

(1)时序有变化。“叙,次第也”。文章按照观察的时间顺序,以“我”观察田螺为线索,条理清晰地记叙了事情的全部过程。文章写作的顺序和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相一致,不仅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保全了故事本身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和读者的心理接受相合拍。但是,这种常规的顺叙并没有造成苍白的“平铺直叙”之感,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将捡回田螺的结果提前,再在第二自然段中交代在北河岸边捡田螺的过程——这里在局部采用了倒叙。虽然只是一点点记叙顺序的变动,但是却以撩人的悬念制造了读者阅读心理上的期待。

(2)故事有起落。“起落”,就是读者的反应强弱。文章开头,“一天,我捡回来一只田螺”,故事有了“起”势;作者回忆捡田螺和给田螺安家,一直都在“起”势之中;看到田螺在瓶底“一动也不动”,渐“落”。发现田螺“很好看”,再“起”;“田螺一直不动弹”,又“落”。第二天早晨,发现田螺会爬,文势再“起”;写田螺的保护意识强,然后高上去。又一天早晨,发现田螺直接产崽,上升到最高。这时,读者的情绪随着文势的步步上升而达到高潮。最后,弄清田螺产崽的原因,文势回落。

(3)选材有详略。情节上的起伏,其间隐含着选材上的繁简:相对而言,捡田螺、养田螺略写,看田螺、生小螺详写。试想,北河退水,大人孩子纷纷下河摸鱼是多么壮观,一个孩子在泥潭水草间摸鱼该有多么兴奋,可是作者只用了“我摸完鱼上岸”六个字直接切入捡田螺,而在观察田螺时着墨最多,田螺的特点连带作者的心理写得详细具体,有枝有叶,有声有色。

2. 描写。在作者叙述的笔力所触之处,描写如一幅幅画卷依次展开。所谓描写,是对人物、景物(环境)所进行的具体而生动的描摹、刻画。作者在对田螺的描写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种。

(1)白描重传神。如:那个缸子,上下一般粗,半尺来高,里面也放了几根水草。

田螺在缸子里,并不像小鱼小虾那样活跃,而是静静地躺在缸底,一动也不动。

简单、直白、干净、朴素,这就是白描。它以最少的笔墨,不加渲染得勾勒出玻璃缸的特征和田螺的样态;不藻饰,不卖弄,用质朴的文字简明生动地勾画,以少胜多,平中见奇——摄其精要,留下空白,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富形象。

(2)细描重设喻。如: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好的描写让读者恍如亲见亲历。在泼墨如水的工笔细描中,田螺纤毫毕现,鲜活如画。究其根源,比喻功不可没——以熟悉喻陌生,用“门户”比喻“硬片”;以已知喻未知,用“小炮弹”来比喻“幼崽”——当读者乘着思维的小舟进入陌生地带而阻塞迷茫时,具象灵动的比喻一下子让读者眼前的水域明亮开阔起来,突破认知的囿限,获得思维顿开的喜悦。

(3)心理描写重变化。如:我不信,怎么会是大的呢?水草里还裹了一些小鱼和小虾,正在挣扎,我可怜起它们来了。望着它那沉寂、冷漠的样子,我难过地低下了头。

作者观察田螺的过程中,小小的心灵随着田螺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以“不信”开头,到“相信”作结,中间“可怜”“喜欢”“怀疑”“难过”“怔住”“高兴”等情绪五味杂陈,和“观察田螺”形成“一表一里”两条线索。如此密集、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仅是刻画了一个纯善、有爱、好奇心强、勤于观察和思考的少年形象,更是以小作者内心的冲击和震荡从侧面表现了田螺的奇妙。

二、田螺真奇妙:叙述和描写的目的和定向

任何叙事都是对意义的追寻,每个句子都有其天生携带的意向性,叙述和描写便是通达意义的桥梁。也就是说,叙述和描写都是针对行为目的进行的,都有其表达的确切方向。关于“奇妙的田螺”一文的写作目的,作者表示,“这是取材于我村北大河而写的一篇散文……这也算是我对北大河——母亲河的一种赞颂吧”,而这种赞颂则是借助讲述“田螺真奇妙”来实现的——“奇妙”二字便成了文章表达的方向。

作者正是将“田螺真奇妙”提高到支配一切的地位,以此来选择、驾驭叙述的内容。一是要素的聚焦。叙述的四要素,时、地、人、事并不是支离破碎,而是朝向表达的目的聚焦、靠拢。三个时间节点的跳跃,两个地点的选择,相关人物的牵扯,都因其在主观上和“田螺真奇妙”发生着紧密勾连。二是因果的关联。叙述表明事件的连续发生,于是,这个发生的结果便成了一种预设,暗示所有的句子都趋向于结果”。循“果”探“因”,我们就会发现,“这时,我才相信了妈妈的话,原来我捡来的,果然是只大田螺,而且还是个雌的哩”一句,不仅是对故事结果的交代,而且严密地照应了开头作者关于田螺大小的疑惑,使读者心中的悬念得到了解释。原来,在因果之间,田螺外形的好看,自我保护的警觉,下崽等一直都在隐约暗示田螺的成熟——多奇妙!

同时,描写之门也是向着“田螺真奇妙”开放。一是观察的集中。“描写者最大的任务,就是最大真实度地来准确复制事物”。但是,这种真实准确的复制,并不是事物的全息投影,它带有作者明确的意向性和选择性。田螺在客观上具有多维特性,但是为了文本表达意义的集中,作者对田螺混乱的、碎片式的观察都被统帅在了“奇妙”之下,三次观察都紧紧围绕“奇妙”二字做文章,因而在描写上也就没有任何的旁逸斜出。二是认知的深入。“描写世界便是认知世界”,表达上的描写,实质上牵连的是认知理论。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对事物的定格和掃描,呈现的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本文的描写客观地反映了作者对田螺认知的渐进过程:整体到局部的外形特点——田螺能爬高,善于自我保护的生活习性——田螺生崽的生殖特性,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三、奇妙的田螺:叙述和描写的交融和互补

为了探明叙述和描写的本质,我们将之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阐释。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叙述和描写虽各自为阵,边界却很模糊。它们彼此有机交融,经纬交织,互相取长补短,张弛有致,让文章呈现出立体感和厚重感。品读文中的一些段落,或许可以看出些门道:

(一)

田螺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它是被毒花花的太阳晒坏了,还是河水退下去后把它渴死了?望着它那沉寂、冷漠的样子,我难过地低下了头。

(二)

第二天早晨,天刚放亮,我一骨碌爬起身又去看那田螺,一下子怔住了。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1. 时空穿梭。如果把阅读比喻为旅行,那么在时间上的奔波游走就是叙述,在空间上的驻足流连就是描写。在故事的坐标轴中,叙述是时间在纵向上的流动,作者按照一定的路径将孤立的、琐碎的事件统一于一定的因果性思维链条中;而描写则让时间停滞,注重于横向空间上的蓄积,“它往往隔开时间的链条而将读者引入另一个空间氛围,停伫于其中”。当蓄势充足之后,描写就会借助叙述中的时间引力,让读者跃入另一个空间境界。阅读,就成了一次美妙的时空穿梭之旅。

2. 疏密相间。一般而言,叙述紧凑、简练,密度小,显得疏松;而描写细致、绵密,特别是事物的特征部分,常常精雕细刻,相对而言密度就大。上例中,叙述如同丝线,将描写的彩珠贯穿起来,衔接于田螺奇妙的片段之间,就如同为密不透风的描写断开了一些缺口。这种行文上的疏密有致,不仅增加了节奏感和跌宕感,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美妙的感官停歇和思维喘息。

3. 思感交融。叙述是思维的参与,描写则是感官的体验,这是由叙述和描写的对象决定的——叙述要完成的是故事情节的推动,描写需要去捕捉具体的形象。任何故事的基础是因果关系,叙述受制于事件的因果链条,所以它必须借助思维进行情节的判断和推理。如文章开头从“捡回田螺不相信是大田螺”到最后“才相信”,情节曲折完整,处处埋下伏笔,暗示田螺的成熟。这样巧妙的叙述需要多么缜密、理智的思维?描写则是感觉和知觉的开放,对描写对象进行直观、直觉的把握,体味事物的大小、纹理、动静等,再将自己细微的感官体验通过描写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给读者,观察田螺就是一个感官作用的过程。因此,叙述和描写的交替,是思维和感官的融会贯通。

四、让文本解读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

1. 我怎样教“奇妙的田螺”。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奇妙的田螺”,读准读通读顺。

(1)裁剪描写。在缺失中感受什么是叙述和描写;(阅读课文1.0版本,删掉原文三处描写)

(2)改编情节。在变异中了解叙述和描写的目的和定向;(阅读课文2.0版本,改编原文四处情节)

(3)截取片段。在聚微中领会叙述和描写的交融和互补;(阅读课文3.0版本,聚焦原文三个片段)

(4)激活生活。在习作中体验叙述和描写的运用。(习作:这个冬天)

2. 我为什么这样教“奇妙的田螺”

(1)阅读教学观——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语文教育,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实质上,任何优秀的教学绝对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的挣扎和纠偏,形而上的反思和追问必须先行:阅读教学,应该是关注“内容”还是关注“形式”?语文教学的价值应该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如何在具体琐碎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形而上的教学理论,体现语文教学应然且必然的价值追求?对“奇妙的田螺”文本的解读,就是最好的答案。

(2)课堂教学观——打开写作教学的“暗箱”。在言语表现本位理念的指引之下,课堂教学,就是要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联姻——带领学生穿越一篇篇典范的文本丛林,探明其中暗藏的写作玄机,解剖字里行间的行文章法,还原作者的创作运思过程,打开写作教学的“暗箱”。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阅读三个不同版本的“奇妙的田螺”,让学生在缺失、变异、聚微的比较阅读中,对叙述和描写的了悟逐步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照入的是教师理性指导的光芒。这光芒,犹如给学生的习作打开的一扇天窗,让他们能够思维敞亮地进行叙事表达。

(3)学生习作观——构建学生的写作图式。学生习作之时,就是构建写作图式的过程;下笔成文时的茫然无措,实质上是写作图式的贫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时间流动感,但是却很少有慢下来,欣赏的闲情逸致。所以,表现在叙事上,叙述的时间架构很容易搭建,但很难如实细致地描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导致叙述有余,描写不足。要破解此种困境,仅仅了解叙述和描写的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叙述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描写技巧的掌握上。

综上所述,本文从描写和叙述的视角对“奇妙的田螺”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并对笔者如何教授“奇妙的田螺”一文进行了简要介绍。

参考文献:

[1] 周连花.紧扣题眼 读写结合——从《奇妙的田螺》谈抓课题教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10):25-26.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