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8-09-03 00:49周宏邓小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微量蛋白尿骨密度

周宏 邓小华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形势日益严峻,糖尿病肾病作为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一项2009~2012年的社区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者比例高达30%~50%[1],表明2型糖尿病极易发展至糖尿病肾病阶段[2]。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肾病不仅会破坏患者的肾脏功能,还易引发骨质疏松,损坏骨微结构,增加骨脆性,导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3,4]。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监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7.12±10.13)岁,平均病程(13.28±5.39)年;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5],并排除伴有肝脏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酮症酸中毒、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先天性骨病、骨转移癌等影响钙、磷代谢的疾病,以及有长期激素等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治疗史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肾病防治临床建议[5],以尿中微量白蛋白/肌酐(microalbuminuria/creatinine,MA/Cr)和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作为分组标准,将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尿MA/Cr <30mg/g)3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尿MA/Cr 30~300mg/g)39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尿MA/Cr>300mg/g)28例和肾功能不全组(D 组,Scr高于正常值)56例。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采集 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2。

1.2.2 血生化及骨代谢指标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血钙(Ca)及血磷(P)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检测仪器应用贝克曼全自动

生化分析仪AU580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N端骨钙素(N-terminal osteocalcin,N-MID)、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检测仪器应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

1.2.3 骨密度测定 分别测定腰椎L1~4、股骨近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仪器为OSTEOCORE2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法国,MEDILINK公司生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4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各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4组间FBG、HbA1c、C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FBG、HbA1c均显著高于A、B、D组(P<0.05),D组P水平显著高于A、B、C组(P<0.05);A、B组Ca水平显著高于 C、D 组(P<0.05),见表 2。

2.3 各组骨代谢指标比较 与A组相比,B、C、D组N-MID、PINP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C、D组显著低于B组(P<0.05);与A组相比,B、C、D组β-CTX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C、D组显著高于B组(P<0.05),D组显著高于C组(P<0.05)。与A组相比,B、C、D组腰椎BMD及股骨近端BMD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C、D组显著低于A、B组(P<0.05),见表 3。

2.4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各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椎BMD及股骨近端BMD分别与MA/Cr、P、β-CTX呈显著负相关(P<0.05);腰椎 BMD 及股骨近端 BMD 与 Ca、N-MID、PINP 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 4。

表 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 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男/女 年龄(岁) BMI(kg/m2) 病程(年)A 组(n=37) 22/15 52.17±6.81 24.56±3.23 12.53±3.87 B组(n=39) 23/16 51.36±5.77 25.11±3.82 8.63±2.72 C组(n=28) 17/11 51.44±6.53 24.69±3.17 13.42±4.11 D 组(n=56) 36/20 52.09±6.79 24.82±3.25 17.13±5.53 F/χ20.3560.1640.18229.776 P 0.949 0.920 0.909 0.000

表2 各组血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各组血生化指标比较(±s)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与C组比较,cP<0.05

组别 FBG(mmol/L)HbA1c(%)Ca(mmol/L) P(mmol/L)A组(n=37) 8.13±1.22 8.04±1.21 2.52±0.21 1.09±0.11 B 组(n=39) 8.95±1.31 8.81±1.32 2.66±0.18 1.12±0.13 C 组(n=28) 9.57±0.99ab9.72±1.67ab2.21±0.15ab 1.19±0.17D组(n=56)9.01±0.81ac 9.02±1.41c2.18±0.11ab1.51±0.52abc F 10.112 8.071 86.822 17.003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各组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比较(±s)

表3 各组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比较(±s)

注:与 A 组比较,aP<0.05;与 B 组比较,bP<0.05;与 C 组比较,cP<0.05

组别 骨代谢指标 BMD(g/cm2)N-MID(ng/ml) PINP(ng/ml) β-CTX(pg/ml) 腰椎(L1~4) 股骨近端A 组(n=37) 16.32±5.15 36.24±12.13 379.18±60.51 0.95±0.21 0.91±0.15 B 组(n=39) 14.09±4.53a 29.33±8.05a 406.69±55.27a 0.83±0.15 0.85±0.13 C 组(n=28) 12.13±4.19ab 24.12±7.43ab 432.53±45.18ab 0.79±0.11ab 0.73±0.09ab D 组(n=56) 12.07±4.08ab 23.09±6.61ab 451.27±35.15abc 0.71±0.08ab 0.69±0.07ab F 7.896 19.404 17.898 21.853 35.70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各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0.5%[6]。有研究显示[7,8],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由于其钙磷代谢障碍,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白蛋白尿组与肾功能不全组患者Ca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而肾功能不全组患者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肾脏病变进展至临床白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处于高过滤状态,渗透性利尿促进尿中排出大量Ca,同时减少肠钙吸收,因此血钙浓度降低[9];肾功能不全时,1-α羟化酶功能受限,血钙含量降低的同时尿P排泄障碍,进而导致血中P含量升高[10]。而Ca及P的代谢紊乱则进一步提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骨密度及骨代谢异常。

N-MID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特异性非胶原蛋白质,是反映骨形成率、骨转换率的有效指标,N-MID升高说明骨更新率加快[11]。PINP也由成骨细胞合成并释放,亦可有效反映骨形成率与骨转换率,其水平降低代表骨转换活性降低[6]。本研究发现,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及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N-MID、PINP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临床白蛋白尿组及肾功能不全组患者N-MID、PINP水平显著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表明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时期就已经存在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更新减慢、新骨形成减少现象,导致其临床白蛋白尿期与肾功能不全期的骨转换活性进一步降低。β-CTX是由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推荐使用的重要骨代谢标志物,当其水平上升时提示骨转换速率加快,破骨细胞增殖率增加,骨吸收程度提高[12]。本研究发现,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及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β-CTX呈上升趋势,提示患者肾脏病变的加重可能与骨代谢紊乱、骨质流失严重等有关。

目前临床上以双能X线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测定骨密度[13],本研究采用该方法检测腰椎L1~4及股骨近端的BMD,结果显示,临床白蛋白尿组与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 BMD显著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说明微量白蛋白尿期的BMD尚未降低,随着肾脏损害的进一步加重,BMD才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提示BMD虽可反映骨质改变,但其敏感性不如N-MID、PINP、β-CTX等骨代谢指标,不能在疾病早期及时反映骨质的异常改变[14,1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椎BMD及股骨近端BMD均与MA/Cr呈显著负相关,与Ca、N-MID、PINP呈显著正相关,提示随着糖尿病肾病病情不断进展,骨细胞活性降低,I型胶原的合成速度减慢,骨转换活性降低,导致BMD下降越严重。此外,腰椎BMD及股骨近端BMD还与β-CTX呈显著负相关,提示高骨转换状态下会导致骨量快速流失,这与杨硕等[16]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腰椎骨定量CT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缺陷,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患者,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故存在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异常改变,监测骨代谢标志物有助于判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

猜你喜欢
微量蛋白尿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罗仁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经验介绍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