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效果

2018-10-09 05:05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类药物

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指发生于≤55岁男性、≤65岁女性的冠心病患者[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发病率不断上升。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的特点,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容易发生死亡。诸多因素均会导致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其中高血脂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在临床防治冠心病中,控制血脂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但其药物种类较多,不同药物的效果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就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病情和临床症状体征与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相符合;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肌钙蛋白超过正常值、肌酸激酶同工酶超过正常值2倍。

排除标准:患有急性感染、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周围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沟通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近期接受过手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凝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不全且不愿接受随访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汕头潮南民生医院进行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3例。甲组43例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6~65岁,平均(54.8±2.3)岁;合并疾病:高血压20例,糖尿病10例,吸烟史14例。乙组4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5~65岁,平均(55.0±2.4)岁;合并疾病:高血压22例,糖尿病11例,吸烟史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每次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连续服用6个月。乙组患者每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连续服用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两组患者的内皮舒张功能(FMD)和左心射血分数(LVEF)。②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比较 甲组患者治疗前 TC、TG、LDL-C、HDL-C与乙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甲组的改善程度更大,与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mmol/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乙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TC TG LDL-C HDL-C乙组 43治疗前 5.6±1.2 2.52±0.51 3.3±0.7 1.2±0.7治疗后 3.8±0.7a 1.93±0.31a 2.0±0.7a 2.2±0.8a甲组 43治疗前 5.6±1.2 2.60±0.49 3.4±0.8 1.3±0.7治疗后 3.0±0.4ab 1.22±0.18ab 1.4±0.4ab 3.2±0.9ab

2.2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 FBG、hs-CRP、FM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的 FBG、hs-CRP均低于乙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组和乙组治疗后FM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乙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FBG(mmol/L)hs-CRP(mg/L)FMD(%)LVEF(%)乙组 43治疗前 5.25±0.48 14.1±2.0 6.3±2.1 49.8±3.1治疗后 4.62±0.21a 2.4±0.8a 7.9±1.3a49.7±3.4甲组 43治疗前 5.30±0.52 14.1±1.9 6.3±2.1 49.9±3.2治疗后 4.24±0.18ab 1.5±0.6ab 7.8±1.5a50.1±2.6

2.3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复发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通过介导炎症反应,能够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脂质沉积会导致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引发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后一旦破裂,会造成冠状动脉堵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调节血脂水平能够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介入治疗,多项研究均报道了不同方法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方法,应用最为普遍且有效,临床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从而缓解冠心病的症状和稳定病情,能够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防治作用较好;而后两种手术适用于病情严重或晚期冠心病患者,因此本研究中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药物治疗,但不同药物的应用效果存在差异。

在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过程中,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得到了医护人员的认可,为临床指南推荐使用的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阶段,冠心病患者于发作后48 h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大大降低临床事件远期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在调节、降低血脂水平方面效果显著[4-5],能够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6]。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常见的降脂药物,能够抑制胆固醇、HMG-CoA还原酶的合成,降低机体的血浆胆固醇及脂蛋白水平[7],可降低 LDL-C水平,能够透过各种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瑞舒伐他汀可作用于肝脏部位,具有高肝选择性、极低的代谢率,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并促使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增加,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肝合成,进而降低血脂水平[8]。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还具有低轻油性、同细胞色素之间互相作用低等独特优势。然而,瑞舒伐他汀的被动扩散能力差,不能进入患者的非肝细胞中,因此无法产生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FBG、hs-CRP与乙组相比更具优势,提示尽管两种他汀类药物均可取得较好的降脂效果,但是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佳,降糖效果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均更强。肉孜托合提·吾斯曼等[9]的研究显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3.2±0.8)mmol/L、(1.3±0.2)mmol/L、(3.3±0.8)mmol/L、(3.4±0.2)mmol/L,均与治疗前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且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好,其原因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更佳。本研究中,甲组和乙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死亡事件,表明两种他汀类药物的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在改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内皮功能以及减轻炎症反应方面的效果均优于阿托伐他汀,近期疗效和预后均较好。本研究在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联合应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调查研究时间及临床经验不足,可能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样本量和研究时间,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类药物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