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2018-10-12 03:45王天予
外语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必修课通识学时

王天予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提 要:翻译专业的建立与发展是满足我国学科发展需求、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及学习者个人需求的必然趋势,我国翻译教学肩负着培养合格译者的重任。本文调查我国前5批次(共31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按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知识与能力5大模块对课程设置进行分类,统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及学分数据,然后采用SPSS19.0对其中的10所院校进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找出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并为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译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1 引言

根据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Common Sense Advisory, CSA)的最新统计,语言服务行业的收入在2017年达到430亿美元。语言服务业和技术供应商进一步扩展基础翻译、本地化和口译服务范围,不断推出新服务,研发新工具以便提供更好、更快、更可靠的产品①。随着经济发展与全球服务外包兴起,我国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加之信息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从国家还是社会层面都对翻译人才和翻译质量提出新要求,使得传统翻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翻译专业本科的设立是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满足改革开放和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当前和未来需求、满足我国翻译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者个人需求的必然选择。”(王天予2017:89)同时,“时代的发展既丰富翻译职业的内涵也拓宽其外延”(穆雷 傅琳凌2017:87)。但随着该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其当前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许钧和穆雷指出,各学校翻译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没有统一标准,口译教学长期未受重视,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课程开设情况不稳定,师资资源严重缺乏(许钧穆雷2009:61-62)。翻译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与方法上仍没有明确、清晰的思路。仲伟合认为,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在本硕博层面上都取得巨大进步,在课程方向上也都进一步细化以满足不同需求,但是在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仍有待商榷(仲伟合2014:41)。可见,尽管本科翻译专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本文在调查我国前5批次(共31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情况的基础上,统计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以及学分,采用SPSS 19.0对其中10所院校进行多变量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期揭示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译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2 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总结国内31所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前5批次开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等信息,同时,与国外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30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共11批次)。拥有外语专业的院校有5类:外语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本科翻译专业在5类院校中均有开设。大部分高校充分利用本校专业特色打造本科翻译专业。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商务英语阅读、金融英语听说和商务语言学等课程。同时,翻译理论课程、翻译实践课程以及跨文化类课程均为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可见上述方面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我国本科翻译专业经过11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宏观上看仍存在设置相对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等问题。有的院校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提出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和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课程设置;也有的院校根据“笔译模块、口译模块和考研模块”或者“翻译模块、语言模块和翻译技术模块”等形式设置。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未能厘清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一致性问题。从微观课程开设方面看,首先,汉语类课程设置少,没有引起重视。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而汉语水平的提高更是不可或缺。笔者曾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用人单位和雇主对译者的母语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合格的双语人才。形成上述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各高校存在开设课程数目上的限制,并没有优先考虑母语能力的培养;另一部分是因为未能引起各高校的足够重视,认为汉语是本族语言,没必要进行系统学习。其次,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的高校相对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很难满足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匮乏。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一门新兴课程,对师资质量要求很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但是相应的培训却比较少。最后,翻译职业教育类课程没有引起重视。翻译实践者强调,翻译绝不仅是翻译,双语转换仅是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但是对于译者的职业素养和翻译职业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仍需加强。

3 课程体系建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就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更多学者提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译者能力(Bell 1991/2001, Toury 1995, Kiraly 2000)。如何有效地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当前翻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要求》中提出,翻译本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3大主项构成。韩虎林提出,课程模块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应包括语言课程、翻译课程和百科知识课程3大板块(韩虎林2007:59)。贺学耘和曾燕波认为,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4大模块:通识教育、双语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教育(贺学耘曾燕波2013:71)。结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涉外工作部门负责人和公司管理者、高等院校教师的深入访谈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应该分为: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与翻译相关的)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指两种语言的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以及词汇知识。翻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常指翻译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翻译相关的)通识知识与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百科知识、主题知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关于基本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沟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等知识。

4 课程设置的数据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研所获得的各院校的培养方案,笔者将全部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知识与能力5大模块。首先,本文比较各课程模块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分布情况,旨在了解各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随后,本文针对各院校在不同课程模块间学分与学时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目的在于分析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4.1 各模块必修和选修学分学时比例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各课程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学时比例,每个模块的比值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分别计算,必修课按每个模块占必修总分的百分比值,选修课按各个模块占最低的的选修课分数比值计算,参见图1和图2。

图1 各课程模块学分所占比例列表

图1和图2中实心柱状分别表示必修课学分比例和学时比例,网格柱状分别表示选修课学分比例和学时比例。通过图1可以看出5大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学分上的比值差异,必修课学分所占比重分别是: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从选修课学分占比来看,(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通过图2可以看出5大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学时上的比值差异,必修课所占学时比重分别是: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其中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的学时多数学校尚未建议学时,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比例为零。从选修课学时所占比重来看,(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图2 各课程模块学时所占比例列表

通过上述两图可以看出,各院校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其次是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但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几乎是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的一倍。同时,在必修课中,多数院校未开设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相关课程或未建议学时,只占一小部分学分比例。(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比重差异较大。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几乎未引起各院校重视,但是在笔者访谈中,翻译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专业知识与能力又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4.2 必修课学时与学分分布情况

笔者进一步在31个样本中运用随机的方法,挑选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言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10所院校进行统计检验。由于上述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资源及课程体系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仅分析各院校不同课程模块中必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分布情况。此外,鉴于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数据采集的实际情况及统计检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最终采用K个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具体为Kruskal⁃Walllis H 检验。

4.21 不同模块的学分分布情况

笔者首先以课程模块为分组变量,统计不同院校在课程模块学分分布上的差异情况,具体结果如下:

表1 各院校不同课程模块学分分布统计描述统计

Kruskal⁃Walllis H检验结果显示,除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外(卡方值分别为12.464、6.254 和16.338, p值均小于0.05),其它院校在不同课程模块学分分布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分别为 1.496、4.172、5.000、3.494、7.392、0.625 和5.331,p 值均大于0.05)。

须要指出,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之外其他院校课程在通识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例如,以通识教育见长的复旦大学,在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必修性质的通识类课程。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院校却比较注重翻译人才通识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在院校性质上,上述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又包括外语类和师范类等专业性院校;既有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中心城市,又包含地处沈阳和武汉等区域性大城市;既有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又包括新中国以来成立的高校。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进而影响到与之配套的课程培养体系。

4.22 不同模块的学时分布情况

随后笔者仍然以课程模块为分组变量,统计不同院校在课程模块学时分布上的差异情况,具体结果如下:

Kruskal⁃Walllis H检验结果显示,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卡方值分别为3.750、2.790、4.462 和0.024,p值均大于0.05),其它院校在不同课程模块学时分布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分别为 5.379、3.869、10.468、9.650、16.729 和4.801, p值均小于0.05)。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各院校在不同课程模块的学时分配上存在明显差别。就整体而言,语言知识与能力和翻译知识与能力是所有院校都关注的核心课程模块。以开设课程门数最多的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语言知识与能力及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占全部课程模块必修课程课时的85.4%。而开设课程门数最少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述两个模块占全部课程模块必修课程学时的77.1%。这表明它们始终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而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仅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必修课程,体现出该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就具体院校而言,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设课程门数较少、平均学时较高;沈阳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课程门数较多、平均学时依然较高。此外,沈阳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在通识知识与能力模块开设必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院校对翻译专业人才的认识具有趋同性。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相关课程设置研究分析,笔者找出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二,增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提高学习者综合翻译能力非常必要,也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高标准要求。第三,重视对职业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前,该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体现在MTI层次上,应该考虑完善相关课程设置。第四,可以借鉴国外部分学校在本科翻译专业阶段定位为“职前教育”的模式,提倡多语种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术语能力”“技术能力”“文献研究”“专业写作”等能力。第五,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学生通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翻译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注释

①数据来源Common Sense Advisory中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7 的报告。 Http://www.commonsenseadviso⁃ry.com/AbstractView/tabid/74/ArticleID/39815/Title/The LanguageServicesMarket2017 /Default.aspx.

猜你喜欢
必修课通识学时
鲸宝宝的必修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驯龙高手 成为自己的路上,分离是必修课!”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凉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