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2018-10-21 11:05黄小玉张雅婷
大科技·D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对策

黄小玉 张雅婷

摘 要:高新区是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科技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引领和主导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背景下,广西高新区始终高度重视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招人聚才与培育人才并举,成为广西创新人才的高地。近年来,广西高新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0-0005-02

引 言

高新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新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广西各高新区也十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不断的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设摆在战略优先地位[1]。截至2017年底,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梧州、钦州、来宾、柳州河西、贺州、百色10个高新区从业人员584363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65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11%;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250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4%;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106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2%。

1 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基本情况

1.1 开展人才小高地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特区”

广西各高新区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培养和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特区,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桂林高新区支持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申请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的作用,拓宽专业人才引进渠道;南宁高新区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建设“人才智力特别密集、创业创新特别活跃、支持政策特别优惠、体制机制特别灵活、人才服务特别贴心”的“五特”人才特区。

1.2 加强培养领军人才载体建设

广西各高新区进一步加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千亿元研发中心、博士后“两站”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在继续加大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软件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类创业、创新服务资源在载体内集聚,把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成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2]。南宁高新区高起点加快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企业总部基地、生物技术中心和软件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生物产业孵化园等孵化园区的承载能力,整体提升园区聚集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为建设人才特区提供一流的载体平台。截至2017年底,广西10个高新区拥有各类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565家,其中大专院校51家,研究院所75家;拥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29家;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重点实验室45家,企业技术中心23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家。

1.3 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广西各高新区通过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事业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柳州高新区科学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常来”的引才引智模式和“以需为本,契约管理”的运行方式,鼓励企业采用顾问指导、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柔性”引才的方式引入“智力”,借助“外脑”参与企业转型升级。

1.4 完善高新区人才政策环境

广西高层次人才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人事、人才政策,而且也包含所有适用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以及能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其他公共政策。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修订)、《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為推动高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高新区不断完善高新区人才政策环境,如桂林高新区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和“高新人才十条”,统筹实施六类人才认定工作,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人才引进所需资金均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等。

2 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各高新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不高;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和科研条例建设不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到实处等已经成为制约广西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高层次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

广西高新区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他高新区则相对匮乏。据统计,2017年,南宁、柳州、桂林三个高新区留学归国人员553人,占广西10个高新区总数的84%;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1230人,占总数的89.8%;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8213人,占总数的90.8%。贺州高新区留学归国人员、中级以上职称0人;来宾高新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为4人。

2.2 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不高

我区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不够,有限的科技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发达地区对人才工作给予的高度关注,投入大量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导致广西高新区众多优秀人才和项目流失严重[3]。一些国家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出现年龄断层,有的已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而一些金融行业、外资企业、垄断性企业却人才济济,招聘的人员学历不断提高,出现了“大材小用”、人才浪费的现象。这些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加剧了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矛盾。

2.3 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和科研条件建设不够

良好的创新创业载体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虽然广西高新区有人才小高地建设,但与发达高新区相比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载体和科研条件建设明显不足。比如,缺乏在国内具有绝对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难以吸引和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少,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少;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4]。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载体不足,以至于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承载、吸纳能力严重不足。

2.4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为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了诸多关于改善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这与以往的政策措施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对于创业者初期的扶持政策非常少,即使是一些高端的人才和成熟的项目也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和补贴,目前仅仅是减免租金、针对人才个人的补贴政策,很难与发达地区正面竞争。制定的有些政策,如住房、职称、职务、工资,生活福利、就业、入学,工作条件等条文,有的不很具体,在基层或一些单位很难落到实处。另外还有工作条件,科研经费、实验室、创业环境等都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 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策

根据上文对广西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现阶段广西高层次人才结构在地域和行业分布上存在失衡状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策保障环境不健全,缺少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导致人才流失和结构失衡。因此,本文认为,应着重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

3.1 拓宽人才创业融资渠道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减少财政负担,以及提高社会资本的资金运用效率等原因,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促进政策与社会目标同社会资本的运用效率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形成多元化、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目前,广西呈现工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不够,有限的科技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态,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以及造成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难以维持长久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此,拓宽人才创业融资渠道成为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由高新区牵头,联合区内外金融创投机构组建广西人才创投联盟,以联盟为平台聚集金融创投机构的资源优势和引领效应,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支持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促进高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获取创业资金支持、社会资金投放实体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集聚的共赢。通过人才创投联盟聚焦区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诉求,根据各高新区的资源优势,采取定制式投资方案,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将金融创投、高层次人才和产业等要素的汇聚。与此同时,通过联盟将进一步向区内外宣传广西相关人才政策、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及先进的创新创业经验,扩大广西对社会影响力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2 激励各类引才主体参与

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引才主体的积极性,是高新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如今,脱离了严格的户籍限制,实现了人口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各省正上演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人才的争夺已转向综合环境的竞争,包括政策、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对社会大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落实顶层设计,调配社会各方面资源,尤其是作为引才主体的企业,因此,应充分调动市场中有合法资质的猎头公司、人力资源公司、海内外社团组织、海内外引才工作站等中介机构参与引才工作。各高新区应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人才中介机构,对入驻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和场地免租优惠。同时,对为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猎头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社会团体、人才工作站等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奖励,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负责的国家级或省级获立项,再一次性给予引才机构财政奖励。对在高新区工作一定时间内的高层次人才或团队,对其工作的用人单位给予薪酬补助。通过行政手段激励市场各类引才主体参与引才工作,一方面扩大了引才渠道,另一方面刺激了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促进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长此以往将呈现高新区企业引人、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3.3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建设

随着产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产城融合这一概念逐渐被公众所关注。传统的城市布局模式,即城区以居住和生活功能为主,产业园区则以工业生产为主,而传统的工业园区面积较小、功能单一,单一的产业园区经济已无法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寻求产业、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议题。因此,将我区各高新区打造成为集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关键发展要素和城市功能服务的现代化宜居新区域,是加快高新区招商引智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区各高新区均存在产业与城市的脱节的问题,部分高新区存在产城分离或边缘融合等现象,以及各高新区间的产业重叠,导致了区域间各高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才分布结构失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新区应明确产城融合,根据各高新区的发展程度和城市发展规划,对新成立或起步较晚的高新区,如百色、防城港、玉林等高新区,应强调产城同步发展、分时序推进;对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但在公共服务相对缺乏的高新区,如南宁、柳州、桂林等高新区,应考虑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活和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完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强高新区周边社会的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针对高新区间重点发展产业重叠问题,应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資源分布,合理选择与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因产业重叠而导致人才分布不均。

3.4 加速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各省市纷纷加速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因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是引才聚才的“梧桐树”,同时也是促进创新创业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广西整体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明显不足,不利于营造吸引和涵养人才的“生态圈”。为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积极申报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的实施方案》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服务我区经济发展。同时,设立高新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新区内多远主体建设和升级在《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3类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即专业资本集聚型、大中小企业融通型、高端人才引领型载体。通过央地项目相结合方式,为高新区集聚人、财、物资源支持,弥补高新区资源有限的限制。鼓励和支持高新区内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促进高新区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同时,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吸纳区内外的高层次人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新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园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应当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关注和优惠,基于尊重知识、创新环境的前提,建立更为开阔的交流渠道和信息通道。同时,还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积极引导广西高新区现有人才之间的交流学习,建立知识共建共享平台[7]。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应当多元化渠道。在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有机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引进与应用模式,以此来实现既能引进来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人才应用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佩青,陈敬德.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机制,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成效[J].经营管理者,2016(06).

[2]张 楠.S市H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王龙飞.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7.

[4]叶忠海.人才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1~29.

[5]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42.

[6]科学人才观实践读本[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2012.

[7]秦剑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强国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18-9-10

作者简介:黄小玉(1985-),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创新发展政策、科技园区发展、科技决策咨询、产业科技发展等。

张雅婷(1990-),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决策咨询、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