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8-10-21 05:39张化
大科技·D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张化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由于大学生具有快速接纳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新媒体则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世界、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有效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0-004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文精神等,根据当前时代特点进行创新、继承,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当前时代的风采以及无限的魅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由于青年大学生具有快速接纳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新媒体则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世界、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的重要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等院校是网络用户非常密集的区域之一,怎样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网络途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主流思想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创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应对挑战的有效之策。

1 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媒体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等特征,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有提供新的机遇。

1.1 增强实效性

新媒体凭借着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当前,传播交流传统文化的媒介是较为传统的,然而网络背景下仅仅依靠纸质等传统媒介传播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难免显得单调乏味,吸引力大大减少,宣传效果有限。而新媒体的发展能有效地突破传统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瓶颈,通过网络、数字等技术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新媒体逐渐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承载的媒介。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无线网络技术全覆盖,为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提供便利,提高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1.2 提高吸引力

新媒体凭借着网络技术,可以连接上任何网络用户,不仅仅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还可以实现用户之间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也就是建立了一种在交换之上的“传——受”互动和互变的传播关系。如此,新媒体冲破了纸质等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限制,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交流,也会转换为受众者,而受众者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信息的人。通过交流互动,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可以交换角色,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双方都有者雙重的身份,这样一来信息的接受者能够畅所欲言,及时反馈,媒体可以通过和受众的相互交流而实现同声同气,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

1.3 扩大受众面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迅速发展,手机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使新媒体借助手机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从而实现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和影响力大。广泛的受众对象,利用网络进行文化的宣传可以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丰厚滋养熏陶大学生的心灵,浸润大学生的心灵,进一步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促进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提升,从根本上实现传播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时代特征、主题、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开展的有效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重要保障。

2 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

(1)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目前,新媒体已发展成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由传统的书本、报纸以及杂志等媒介向各种网络途径方向过度。通过超链接途径,新媒体具有巨大的信息存储量,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一个传播信息、教育、交流沟通等的时尚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2)传播速度的快捷化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新媒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使得人们对优秀传统的了解更多,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因为新媒体快速、高效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传统文化,更加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可以将新媒体、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更好的满足高校学生逐渐多样化的需求。

(3)多方向多元化的传播角度和广泛的受众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通过新媒体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线上进行,也能够在线下进行。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利用网络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可以快速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现阶段,新媒体已经发展成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进行交流互通的主要平台,新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提高其影响力。所以,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出文化育人的成果。

3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借助新媒体,人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成为自己的“媒体”。在这一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激烈的挑战,但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借助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3.1 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导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新媒体不断完善,但与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受大众文化追求娱乐的影响,崇高意义被大众媒体消解和解构,当今传统文化也被“过度娱乐”,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淡化。因此,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要重视内涵建设和文化引领,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优秀的诗文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载体,依托各种的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等,将饱含人文情怀的传统文物等作为支撑,构建引导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同时,深入推进高校先进文化建设,建设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空间,特别是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优秀文化、传承道德文明、弘扬正能量方面的优势,将传统文化的思想性、政治性、先进性、民族性、知识性等多重特点于一体,从而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

3.2 把握新媒体传播特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的高校学生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独立的个性特征、较前卫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灌输,还应当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适应他们的兴趣和口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考评与自我批评,约束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学生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

3.3 利用新媒体互动特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在当前时代,新媒体依然发展成人们工作、学习、交际、娱乐的重要平台。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获取外界信息,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中,比如可以打造一个专门的传播有些中华传统文化的APP等,利用新媒体互动特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提高。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频繁,我们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以及思想观念,可以引导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新媒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备注:由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KY201618)资助。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5.

[2]十九大报告全文.

收稿日期:2018-9-18

作者简介:张 化(1967-),男,白族,云南人,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