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研究

2018-10-21 06:12李银忠
大科技·D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低压供配电电气

摘 要: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针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表现为高度的关注态度,同时应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于相关工作内容进行良好规划,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价值上更好的巩固。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是供电系统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很多地方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生产都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进步,应坚持对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有效落实、实施。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0-0099-02

引 言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从长远规划和不断改进,仅仅是按照固有的内容来实施,肯定无法取得优越的成绩,还容易在具体工作的践行过程中,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较高的价值,必须坚持对管理体系不断的健全、创新,尤其是客观上的众多影响因素,都要按照针对性的方案来处置、创新,这样才能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就。

1 低压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重要性

低压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起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要想保证低压配电设备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在投运之前技术人员在做好人员培训、實践操作、模拟演练等相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同时对用户进行有关安全知识培训,协助用户定期开展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把设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上保证低压配电设备长期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不断提高低压配电设备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要制定低压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案,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对低压配电设备采取不定期抽查,对设备状态的系统进行全方位隐患排查。有利于及时消除设备存在的问题,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影响设备系统稳定。

2 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概述

2.1 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组成

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有很多的组成部分,包括变电设备、发电设备备用电源、配电设备和照明设备。其中,变电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变压器、母线、开关等,通过对系统中的电压进行调整和改变,使电力能够安全稳定地进行逐级输送;配电设备的主要作用是稳定电源电压,使其能够持续、安全供电;发电设备是固定的备用电源,当设备遇到突发故障停电时,可以发挥自身的备份作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照明设备主要用于配电过程中照明。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联联、缺一不可,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整个设备的供电可靠。

2.2 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在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具体来说,首先,严格遵守分级配电原则,根据供电、配电设备的安全和使用情况,划分为室内设置和室外设置。在设置配电箱的过程中,划分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对电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确保用电安全,使其能够满足正常的用电需求。通常来讲,电机电压变化控制在额定电压的±5%以内,高于应急照明电压变化的±5%。在坚持这些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3 低压电气供配电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很多地方工作落实,都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出发,仅仅是按照简单、陈旧的手段来操作,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容易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备安全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发电厂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结构随之创新,相应的发电厂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大量的先进供配电技术应用其中,促使零部件的精准度显著提升,为供配电设备运行效率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传的播速度更快更便捷,可以为信息查询提供更大的便利,营造安全的条件,推动电网的快速发展。

3.2 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职业素养不高,难以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设备安全管理质量有待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设备安全管理规则和制度,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实践操作等,提升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3 设备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成效和性能的发挥。所以,要求部门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制定完善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普及设备管理知识,促使终端使用者可以正确操作供配电设备,尽消除萌芽状态中隐患,提升供配电设备使用寿命和效率。

4 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的策略

4.1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对于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而言,想要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定要坚持在管理团队的塑造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借鉴同行业先进管理模式。该方面的工作开展,能够对全局工作部署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上取得理想的效果,肯定会对工作的目标造成相反的效果。分析认为,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塑造,将会产生一份投入十分回报的成效。①团队塑造过程中,要选聘能力突出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同时加以有效的培训,促使大家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关标准来操作,减少固有的缺点和不足。②在团队的工作过程中,应坚持对工作任务做出科学、合理的划分,避免出现按部就班的工作,减少急于求成的现象。③管理团队的所有作业、任务,都必须确保安全可靠,避免各项内容存在严重的隐患,要坚持对工作的综合效用深入巩固,这样才能在管理成果方面不断取得的显著成效。

4.2 优化供电体系

就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本身而言,在实施的过程中,想要对今后的工作开展做出更多的保障,一定要不断的优化供电体系,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工作践行上,获得更好的成绩。①供电体系在优化之前,應科学规划、细致调查、认真研究并论证,观察哪些方面存在严重隐患,哪些方面应做出合理的改造。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对于供电质量要求非常苛刻,必须保障各个环节和各种设备的安全、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不断创造出较高的价值。②供电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坚持对新的理念、新的观点等积极融入和尝试,应持续性的确保供电技术和规则执行到位,才能达到预期目标。针对相关零部件、材料或设备的优化过程中,必须确保每项内容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样才能对后续工作的发展,不断提供更多优越的保障。

4.3 安全设置低压设备

与既往情况有所不同,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在工作成绩上获得更好的巩固或新的突破,一定要在低压设备的设置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安全性。现阶段的工作开展,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核心组成部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动力设备和照明设备都可以在配电箱中进行分路设置,但是需要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分类、分级设置,否则就容易发生混合设置,造成供电故障。总配电箱和配电室的设置应该注意具体地点的选择,要尽量缩短与电源之间的距离,并且设置在用电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设置开关箱和分配电箱时需要合理安排二者之间的距离,小三箱应该与用电设备保持至多3m的距离。同时,低压设备布置的地点应该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湿度以及温度等,最为重要的是要尽量避免剧烈震荡的情况发生。如果某一区域内经常发生碰撞事故或腐蚀性液体、气体严重的地方,尽量避免安装任何低压设备。布置完低压设备后需要做好清洁工作,将周围的杂物清除干净,在设备底端设置线路的进出线口,从而降低对清洁工作的影响,确保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如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应按“电力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根据工作人员的日常表现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从而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加快实施电力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供稳定、安全的电能供应,需不断加强供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上,不同工作岗位应抓住不同类型员工的安全心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并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克难攻坚,使安全教育培训和员工的心理形成共鸣。这样员工才能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

这项工作除了需要依靠电力企业自身努力和坚持,但更需要全社会监督和参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只要敢于尝试、善于创新,会顺应时代变迁,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能够创造出更科学、更规范的新模式。

收稿日期:2018-9-3

作者简介:李银忠(1975-),男,汉族,广西田林人,中专,主要从事配电部门安全管理、城区配网工程验收、配网设备保险理赔、高低压线路改造和城区电缆分接箱(开闭所)防护栏设计、配网开关操作平台设计、配网接地环爬梯设计、城区配网图(核对)绘制工作。

猜你喜欢
低压供配电电气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及变频调速技术应用探讨
浅析电力系统供配电中的电气自动化
试析供配电运行和检修的安全管理
浅析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
10kV供配电系统设计常见问题分析研究
电气接地和电气安全的问题
探讨低压配电设计中电力电缆的选择与施工
低压电网无功调压技术
高层建筑供配电安全管理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