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分析

2018-10-21 10:39许斌
大科技·D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陷性石灰垫层

许斌

摘 要:在水分作用下,黄土结构会发生改变,出现湿陷性变形。此种变形问题产生有着较为明显的突然性以及局部性特征,会对地基形成较大破坏,地基上建筑物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消除或减轻黄土地基湿陷性极为必要。本文将以湿陷性黄土分布与性质介绍为切入点,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思路的分析,对该类型地基处理方式展开全面论述,期望能够为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一些理论方面支持。

关键词:地基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性质;挤密桩

中图分类号:TU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0-0369-02

与普通地基有所不同,湿陷性黄土地基有着较为突出的湿陷性特征,会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程度损害,致使其出现大幅度倾斜、沉降以及开裂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对其使用安全形成威胁。所以在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物施工时,需要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研究与处理,以降低湿陷性对于建筑物的影响。为达到最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模式,工作人员首先应对湿陷性黄土分布与性质进行明确,以为后续处理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湿陷性黄土分布与性质

根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国内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4~45°、东经102~114°间的黄河中游地区[1]。各区域黄土特征并不相同,在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湿陷性黄土厚度等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异。例如汾河流域区低阶地黄土,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层厚度通常在10m以下,也有少数大于10m的,像太原地区黄土最大厚度能够达到20m,黄土土体结构较为疏松且压缩性较高;而该区高阶地多以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厚度通常在16m左右。

黄土湿陷机理观点并不相同,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够解释所有黄土湿陷现象,主要是因为,黄土湿陷属于极为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过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黄土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较为特殊,在一定压力作用之下,黄土结构很容易会受到水分浸湿,进而出现湿陷性问题。因此黄土中颗粒组成、粘粒含量以及胶结物含量等,都会对黄土湿陷性强弱程度以及结构特点形成直接影响。此外,黄土架空空隙、所含盐类类型含量以及土体天然孔隙比等,也与其湿陷性有着密切关联。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量多少以及遇水概率等,也都会对湿陷量大小与可能性产生影响。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判断时,技术人员可按照自重湿陷性系数以及湿陷系数,根据参数数值,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进行确定。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厚度处理思路

在具体进行黄土地基施工时,如果湿陷性黄土地基厚度较厚,施工处理难度会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会对整体地基施工形成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对地基厚度进行处理。在实际进行地基厚度处理过程中:①如果黄土层湿陷位于基础以下,要对该部分实施全部消除处理,此种方式多适用于在15m以下厚度的黄土层,在处理时,1~3m会运用垫层法实施处理,3~15m会通过强夯法或者挤密法进行处理;②在对基础以下部分黄土层湿陷性进行处理时,会按照建筑物特征以及种类,对厚度处理尺寸进行确定,并会对剩余湿陷量实施控制;③要对地基防水功能以及排水功能水平进行保证,以防浸水或者地基湿陷问题发生[2]。

3 地基处理方式

3.1 强夯法与重锤夯实法

如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饱和度在60%以下,建议采用2.5~3.0t重锤,在4~4.5m落距,对表层松土实施2、3次满夯,以对基地以下1.2~1.8m处黄土湿陷性进行处理[3]。大量实践施工表明,重锤夯实法可以有效消除浅层湿陷性问题,能够对1.5~4.5m黄土层湿陷性实施合理处理,且在含水率较为理想的状态下,可消除1~1.6m范围内土层湿陷性问题。

强夯法主要用于4~6m土层湿陷性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会运用10~20t重锤,从10~20m高空中自由落下,以通过两遍锤击,对黄土层湿陷性展开处理。

此两种夯实处理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事先在场地中展开夯击试验,要通过试验明确预期处理效果所需达到的夯沉量、夯点以及锤击数等数据,以对最终施工效果进行保证。

3.2 粉煤灰与石灰挤密桩

在运用该项技术时,会先运用爆扩、打入桩以及冲钻等手段,在土中进行打孔,会运用粉煤灰、石灰混合物或者石灰土,分层对桩孔进行夯填处理。此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消除黄土地基大孔结构以及松散问题,能够达到良好的地基湿陷性处理效果。

一般该种处理技术多用于5~10m范围内地基湿陷性问题处理,土层被挤密程度会对最终挤密桩使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保证最终处理效果,技术人员需要提前进行桩距、桩径试验测试,以测定出最佳的桩径与桩距,且要保证挤密范围边缘上地基土干容重应超过16.0kN/m2,并要做好地基表层防水处理,以对挤密桩处理质量进行保证。

3.3 预浸水处理技术

此种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厚度在10m以上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处理,一般运用该项技术,可以消除地面6m以下的黄土层湿陷性问题[4]。该项技术处理全过程耗时相对较长,因为要保证土层含水量可以达到最初状态,一般都需要100d左右时间实施停水处理。同时因为地基存在外荷湿陷,所以要结合换填技术以及强夯技术等,共同进行施工,以达到最佳施工效果。

3.4 冲击碾压处理技术

在实施冲击碾压处理技术时,会通过冲击压路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实施冲击碾压处理,以对湿陷性土层进行均匀加固,确保整体地基强度可以得到切实提升,以对表层黄土湿陷性进行消除。运用该项处理基础,可以对4m深度的湿陷性黄土产生影响,并能够对大概2m的黄土展开有效压实。

在进行处理前,同样需要通过现场实验获取最佳施工参数。在进行碾压施工时,要从地基一侧起,对地基实施纵向错轮冲击碾压处理,并要对其重复实施15遍左右的排压施工,要保证现场冲击轮轮迹高差能够保持在10mm以下。由于冲击碾压技术具有机械效率高、速度快、施工操作简单、施工成本低廉等方面优势,可以实现持续性冲击施工,且不容易破坏土体结构,目前已经在大面积浅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5 换填垫层处理技术

换填垫层是较为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会通过在基底换填30~120cm石灰土,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具体加固施工时,需要事先做好相应实验,要将石灰土效果衰减情况考虑到其中,并运用实验对掺灰量进行确定,以保证最终加固效果。通常建议将石灰比控制在6%左右,并要配置一定量的稳定土。在运用石灰土进行换填之后,应运用化学反应对原湿陷性黄土强度进行提升。运用石灰土进行换填垫层处理,需要进行开挖的土方量相对较大,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且存在着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应引起技术人员重视。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相关内容的介绍,使我们对湿陷性黄土分布与性质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施工单位应认识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在对地基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具体建筑物工程施工要求,根据地基厚度处理思路,先做好地基厚度处理,之后再运用换填垫层以及强夯法等技术,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展开妥善处理,以将湿陷性问题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进而为后续建筑物施工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9).

[2]周 莹,周 翔.基于含水量的濕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8(3).

[3]杨莉萍.湿陷性黄土区不同复合地基处理效果探究[J].甘肃科技,2018(5).

[4]朱亚平.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

收稿日期:2018-9-19

猜你喜欢
陷性石灰垫层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公路工程路面垫层施工质量控制探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石灰吟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关于换土垫层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运用的探讨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
石灰土基层中投标及施工的石灰材料控制
砂石垫层在浅层地基处理中的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