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与家国

2018-10-25 09:07叶小文
藏天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敬畏家风

文/叶小文

【编者按】

2018年9月14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协办的“首届华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知名学者、教授、文化界人士、企业家共聚一堂,纵论华夏5000年优秀文化,共商华夏文脉传承与发展之道。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华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旨在汇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如何以华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为立足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从而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华人凝聚力等。

十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龚心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晓宏,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倪健民,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论坛。

当日上午,叶小文以一场关于“家风”与“家国”的精彩演讲拉开了本次论坛的帷幕,拳拳赤子之心,深深家国情怀,博得在场嘉宾阵阵掌声,引起与会者深刻共鸣。

四大文明的传承,唯有中国绵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它的秘诀就在一个字“家”。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春运客流,竟达30多亿人次,也就是说,要把地球上将近一半的人搬运一次。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这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家庭、亲情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

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

这是树根对泥土的眷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慎终追远,家国情怀,这种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DNA,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最大的公约数。

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回家过年的执著,显示着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家,是为我们心灵“给力”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结”;年,是为我们民族的年轮增添缜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结”。

总书记说,“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教,家风,家风传承慈孝,家国情满天下。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尽管风吹日晒,这几句话的字迹会模糊,但好的家风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百善孝为先,忠厚之家风,第一在“慈孝”。慈孝也是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扣好这一颗扣子,对于人生影响深远。

为什么慈孝重要?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相互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慈孝者,真孝必慈,慈者必孝。

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我的一个朋友,96岁的佛教画家夏荆山,你看他的书法。“人生一辈子,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懂教化儿孙,自己不明人生真谛,还觉得自己真精明自己真好。人朝夕忙碌,烦恼终生究竟为什么?糊里糊涂度一生,到死也不懂。这样凡俗之人世上占多数。”

夏荆山上个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他一生最后一次夏荆山艺术展,夏老冒着酷暑从美国专程飞来北京参加展览。他返美临行前夜,又特派他的女儿驱车数十公里,送亲笔画于我,并告:“父亲感谢您多年对他的照顾与帮助!愿此画祝福阖府吉祥安康。”捧着这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作和题款,真是“无形中、无声中,而有在内心深处生出一种心灵跃升的感受”,令我感念万分、感恩万分。

他说你要收,因为有句话是我送给你的。“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自然魔鬼都降服”。我是无神论者,我本不信世间有什么“鬼魔”。其实,但凡人祸天灾,坎坷陷阱,困难种种,抑或心绪不宁,羞辱不堪,烦恼种种。乃至佛教所言“五蕴”之“贪嗔痴慢疑”,苦厄种种,大抵都是“鬼魔”。

降服之道,就在处世待人的真诚、宽厚啊!

夏老所赠乃醒世恒言,可指点迷津。我当奉为座右铭,受用终生。

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真正宽厚的本质就是"慈孝"。

大道至简,大而言之,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迅跑的中华民族,正是如此坦坦荡荡立足世界,处事待人,厚德载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然什么霸权主义发起的挑衅,什么“修昔底德陷阱”的鬼魔,都能降服。

“家国”情满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关系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也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

“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国家,家国。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就是家国情怀。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

家国,在中国人心中,总是一股“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

有一个道理是共同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汇集成永续发展永葆青春的动力。

“家”在“国”中卿卿我我。“国”在“家”中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为中华文明注入深厚的伦理责任和家国情怀,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内聚力和百折不挠的品格。

家风传承慈孝,家国情满天下。

◎首届华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华夏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青年学者廖彬宇的新书《大成之道:中国精神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发布。叶小文、阎晓宏、吕凤鼎、谢安山、倪建民、段敦厚、朱鹤亭、程宝山等领导、学者共同为新书揭幕。

猜你喜欢
家国敬畏家风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家国情怀
家风伴我成长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