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时代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新特点探究

2018-11-14 05:14段艳红
电影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好莱坞价值观传统

段艳红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191;世新大学传播博士学位学程,台湾 台北 11604)

“文化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所体现的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是人们判断生活中、社会中一些事物的基本依据。(贾磊磊,2012)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指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以“儒道佛”家为主的核心传统文化价值观。在电影的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是交流探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不同文化彼此认同或疏离的衡量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反映思想、再现文化的艺术产品,其内容中蕴含着受特定文化影响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影响着电影的叙事逻辑,不同的叙事逻辑引导不同的故事走向,在观众心里形成不同的心理认同机制,这种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消费取向,进而造成电影市场观众的分流。如果电影的文化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心理上与社会的共同认知相契合,那么它将得到有效传播,反之,电影的传播效果就会受限。从表面上看,电影传递的是影像、声音等内容,实际上却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播,电影是在参与建构我们的生活。电影传递的是一种情感的扣连,它来自个体所存有的记忆与经验,是一种面对真实而具体的世界与文化状况的共同体验。

数位时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出现以下特点:西方文化和儒家思想在电影中结合,整合中西方文化价值之后,建构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去中心化特点;在网络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化对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形成新的网络电影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所以,促进中国电影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强国的时代使命,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命题,也是一部电影的文化价值建构与传播的命题。

一、西方文化和儒家思想在电影中的结合

电影作为一种最具跨国文化传播能力的符号形式,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电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限制,但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电影又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跨地域和民族传播。数位时代,电影传播的快捷,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文化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是对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思考。

纯西方文化的电影改观了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好莱坞电影的输入,其内在本质就是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例)具有进取性、个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中心思想。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在观念上追随主流性社会思潮。文化中充斥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认同、个体至上等价值观,这些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追求的仁义、博爱、忠孝等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差别。好莱坞电影塑造了《血战钢锯岭》中的孤胆英雄、《阿甘正传》中“自我奋斗”的阿甘、《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个体生命”瑞恩等,以个体利益和价值为核心的好莱坞电影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观众,如果从中国电影《集结号》以“为死去的普通士兵赢得生命尊严”为叙事主题中,我们还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对群体命运关注的核心内涵,那么《战狼2》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述已然能看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存在。电影传播带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而西方电影也尝试在更多方面拓展与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

随着中外合作电影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诸如《大腕》《金陵十三钗》《生化危机5》等一批中西电影文化融合的经典作品。其中美国电影公司利用中国元素(中国故事、演员、文化习俗),拍摄美国电影,如《花木兰》《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最后输入中国的各个影院放映,以西方人的方式诠释中国文化,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木兰诗》,电影故事情节基本和原著保持一致,人物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打造,造型设计上遵循中国文化,黄皮肤、黑头发、中国古代服装服饰,甚至加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吉祥物“龙”和“蟋蟀”等,这些元素和好莱坞主创人员潜意识中的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花木兰成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美式英雄”。《功夫熊猫》把中国元素“功夫”“熊猫”和好莱坞文化中的“霸气”结合在一起,达成了好莱坞电影对“英雄主义”的无限想象,而《木乃伊》中代表皇权的秦始皇和他的兵马俑在西方文化中被幻化成了邪恶的替身。电影播放以后,《花木兰》的英文主题曲传遍了大街小巷,好莱坞的阿宝形象深入每个中国观众的内心,兵马俑和秦始皇却成了人们唾弃的对象。中西文化在电影中的融合得到了认可。好莱坞导演融西方文化和中国元素于一体,很好地诠释两国文化价值中“同质性”的部分,而“异质性”部分却折射出融合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差异”问题,在中国元素的美国化过程中,如何解读个人英雄主义之下的忠、孝?电影《花木兰》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学形象进行重现和展示,把故事原本的叙事重心从“孝”转为“忠”这个具有普适性的议题上,这种转移增加了电影的可接受广度,有利于电影的商业传播。电影在北美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在中国本土,却遭遇了很多的质疑。迪士尼显然无法正确解读中国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精髓。可见在角色的塑造上文化的差距依旧存在,花木兰柔弱的外貌背后少了东方女性的温柔和贤惠,温婉的眼神中少了一份矜持和顺从,多了一份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电影《花木兰》中,当兵更多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片中对于匈奴士兵的刻画也有偏差。因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不否认电影在践行中西文化融合中做出的贡献。文化价值观的差别会随着跨文化传播和多形式的融合而逐渐缩小、淡化。但是对于深层的文化本质的理解,离不开历史性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母体文化的优越性是依旧存在的,如何正视文化融合过程中,自有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取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电影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中心地位被解构之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将会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中西电影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价值观双向交流、相互渗透的过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受到了高度认可,《泰坦尼克号》和《变形金刚4》高票房的背后是文化价值的高渗入。好莱坞电影中热情、大胆、超越生死的美国爱情和逃脱桎梏,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文化,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当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归来》,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冯小刚导演的《1942》在北美上映的时候,儒家思想的精髓也通过中国电影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价值观。

当然,相对于好莱坞电影核心IP(Intellectual Property)能够承载时代特征、文化价值认同乃至哲学命题而言,中国的电影艺术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方面的融合,以构建一种在商业类型上具有兼容性、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具有共通性、在审美趣味上具有时代性的中国主流电影文化。在和国外电影的互动中,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去中心化,走向包容、开放的状态,站在世界文化融合的高度来看,加强国际地域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价值中的积极部分,剔除消极不良影响,是践行中西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网络文化解构了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就像网络媒体一样,冲击着社会固有的文化观,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网络文化价值体系中更多地关注个性解放和自主意识。网络文化呈自我中心化、速度化、直白化、娱乐至上化等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它受多元文化影响,缩小了人与人、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弱化了道德世俗等传统概念对人的规范和约束。颠覆了现实社会的等级制度,冲击现有社会组织方式,重新思考已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西方的“自由”,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价值观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游戏、音乐、动漫、视频、文学,网络用语被移植到电影创作中,被观众带入到现实生活中,甚至用于人际交往中。

网络文化给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解构了中国电影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曾担心网络的碎片化会导致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文化的丧失。网络电影创作和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多元性、互动性和表达的失序性。当电影借用网络创作和传播时,这就意味着,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员,大家都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工具使自己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获得电影创作的话语权,进行表述,成为电影文化价值表达的中心。从而使得电影文化价值呈现碎片化特点,价值观的碰撞也成为常态,大家共同拥有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被解构,造成网络电影文本不同于传统电影文本的特异性,其中既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也包含与主流文化相疏离或相对抗的异质性文化价值观,这些背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对电影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第二,网络文化渗透到电影创作中,建构出新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是在儒家文化主导下,遵循“儒道佛”家的核心价值观而发展起来的,其传统文化引导下的主流价值取向与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网络文化完全不同。当承载着传统价值观的中国电影遭遇网络文化时,两者就会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化时代是真正的个人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个性化品格深深影响着中国受众,引导电影艺术的审美向多元化和后现代化发展,“自强不息”被“快乐至上、随波逐流”所取代,“慈悲为怀”被“功利性和实用性”所取代,“利他性”文化被“利己性”所取代。这些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建构了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电影人的价值理念,进而改变中国电影代代相传的传统电影文化价值观。网络文化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网络世界中被分解与重构,并逐渐形成网络创作和传播中电影的新文化价值观。

当网络中承载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极大限度地挑战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儒家文化时,不乏不加取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之人。这些“新”的思想,冲击中国传承已久的固有的文化价值观。而网络文化由于其开放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庸俗、暴力、低级趣味文化,这些和中国电影中固有的传统文化相背离的价值观,导致电影的价值取向迷失。因此,电影文化可以生活化,但要拒绝庸俗化。电影是以流动的光影展现文化的内涵,摄像机记录的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电影无论是作为传播媒介还是作为传播内容,其所承担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数字媒介环境下,电影文化价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依旧是中国电影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三、结 语

数位时代,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在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在继承性和时代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本土化和异域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特点,中国电影根植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兼收让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价值呈现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后现代化的特点。无论是电影创作中视听语言的内涵,还是电影文化主题带来的隐喻意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数位媒介时代的完美融合,产生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化解了异族文化的疏离感。通过以上的分析,理性、客观地看待传播媒介的作用,深度思考电影文化价值观出现的新特点,进而合理地运用电影文化中的新特点,创作更多有中国特色和国际传播价值的电影。

猜你喜欢
好莱坞价值观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老传统当传承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