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兼重仁与礼

2018-11-20 05:12张岱年
书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导地位人本主义儒家

张岱年

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仁居于主导地位还是礼居于主导地位,近年学术界展开了争论。我一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中心观念。《吕氏春秋·不二》篇讲“孔子贵仁”而不说“孔子贵礼”,这表明了战国时代人们的认识。《论语》中明确有“礼后”之说,更足以证明在孔子思想中礼不是第一原则。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人们认为孔子以“礼”规定“仁”的依据。但所谓礼也具有复杂的含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说来,有尊卑贵贱之礼,有作为“人情节文”的礼。儒家讲礼,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但是同一等级的人彼此之间也要行礼。时至今日,尊卑贵贱之礼应该废除了(事实上其影响并没有消失),但是人际之间也还要遵守一定的礼节。不能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专门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孔子论仁,最重要的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己欲立”“己欲达”乃是仁的出发点。我认为,“己欲立”的主要含义是要求“自立”,也就是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孔子肯定人人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就是平民,这就是承认平民也都有独立的意志。立己立人,正是肯定人和己都具有独立的人格,近代所谓人格,古代称之为“为人”,不能因为古代没有人格的名词,就说古代没有人格的思想。我认为,在仁与礼二者之间,仁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有同志认为仁是“人们对礼的自觉”,“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受到礼这种外在力量的压抑,仁不过使这种压抑变成自觉自愿的过程而已。”这是认为孔子的仁完全是屈从于礼的控制的,我则认为这种观点并无充足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专制制度的明确建立,应该说始于秦始皇。先秦的孔孟学说并不是建立在专制制度之上的。孔子反对“言莫予违”的君主独裁,孟子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之说,都不是鼓吹君主专制的。先秦儒家虽然没有明确的“民主”观念,但也不提倡君主专制、个人独裁。不能把儒家学者看作君主专制的辩护士。

儒家的仁是有差等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孟子鼓吹“省刑罚、薄税敛”,指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讥色,野有饿莩”,固然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要求。

有人坚决认为“人本主义”只是近代思潮,也有人认为古代反对“以神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我赞成后一种观点。这项争论大概不会有一致的结论,可能要永远争论下去。我希望标榜“人本主义”的人们尊重不同的意见。

猜你喜欢
主导地位人本主义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亲其师,信其道
浅谈油画的画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