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复习课导学案的实施与思考

2018-11-21 09:14江苏省昆山市玉山中学沈芦华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案例题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中学 沈芦华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用来指导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拓展延伸、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象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模式。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使用导学案的意义

初三数学复习特别注重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构架,注重对基本解题技能的强化。复习课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得以重视,在记忆中加以强化,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全面吸收,从而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师生间相互研究学习为手段,以自我探究、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为主线,它能较好地体现并最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中使用导学案,能更好地体现导学案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

1.运用“导”的作用,保证课前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然后可以尝试着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从而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课前预习工作的顺利展开,可以使学生减少对老师学习上的依赖,增强学习的独立性,能有效地锻炼培养阅读、分析运用、迁移等多种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函数的综合应用》复习课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尝试梳理出解决函数应用型问题的步骤:

(1)建模:它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步骤,就是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的本质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2)解模:即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函数模型进行分析、运用,解答纯数学问题,最后检验所得的解,写出实际问题的结论。

(3)综合运用函数知识,把问题通过建立的函数模型求解,涉及最值问题时,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选取适当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求该目标函数的最值。

教师在解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变量的取值范围;求最值时,宜用配方法;求解过程和结果都必须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数量单位要统一等细节问题。

2.发挥“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了课前预习的积极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上课前对导学案的批阅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有了课前预习的积极引导,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讨论,从而提升课堂听课效率。这一环节的重点就落实在典型例题剖析上。

典型例题剖析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读、研讨并完成。典型例题不仅要在比较、筛选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做到难易适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将相应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给学生以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解题的乐趣。

典型例题的剖析不能单单就题论题,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变式、拓展,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抓住要害,辟清原理,并逐步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

3.拓宽“案”的形式,落实课后巩固质量

课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整理、消化——问问学生:“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导学生及时对上课内容进行回顾,反思。例如在《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的复习导学案中,可以安排这样一道有生活背景的题目:

如图,排球运动员站在点O处练习发球,将球从O点正上方2 m的A处发出,把球看成点,其运行的高度y(m)与运行的水平距离x(m)满足关系式y=a(x-6)2+h。已知球网与O点的水平距离为9 m,高度为2.43 m,球场的边界距O点的水平距离为18 m。

(1)当h=2.6时,求y与x的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h=2.6时,球能否越过球网?球会不会出界?请说明理由。

(3)若球一定能越过球网,又不出边界,求h的取值范围。

教师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案的使用和修正情况,对学案上反映的个性问题找学生面谈并指导,对课堂上学生还未真正理解的共性问题,要及时安排时间给予解答。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将课后巩固这一环节落到实处。

三、关于导学案实施教学的思考

1.避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克服消极等待、任学生随意发展而不进行有效管理的思想,也要克服急于求成、达不到既定教学目的便急躁焦虑的心理,特别要克服不敢放手、一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大包大揽的老旧思想。新时代的教师要在一开始就舍得花力气研究教材、花时间对学生严格进行学习模式的指导,要求学生开展导学案模式的自主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走上自学的道路。

2.避免过分强调形式,忽视目标研究

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核心目标”,也是我们在导学案的实施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制定学习的核心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前就明确要学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课内明确学习任务,课后复习胸中有丘壑。核心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在比较容易达成的显性目标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拓展隐性知识,从而挖掘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导学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在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忽略教学的分层,学生都做相同的练习。这样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对于部分优等生来说太过容易,有些题目对于后进生来说也无从下手,如此下去,优等生得不到锻炼提升,后进生也容易被对他来说的难题吓退。 所以,教师可以备“双案”,即针对优等生,多出一些综合性强且具有更深探究意义的题目,针对后进生,多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夯实基础的题目。

课堂教学是活的系统,导学案教学模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教学模式生成的资源比传统更丰富。随着不断积累,将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初三系统复习的材料,能有效地起到温故的作用。假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导学案集中研究、组合,挖掘各导学案之间的隐含知识和内在联系,提纲挈领,更能提高初三紧张复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学案例题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好课前预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