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洗礼,让幼儿在仪式中快乐成长
——浅谈幼儿仪式教育的价值

2018-12-01 01:30羌轶君
好家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仪式化用餐传统节日

文 羌轶君

如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缺乏应有的“仪式感”。当一个幼儿穿戴整齐,很正式地出现在某种场合时,其他的幼儿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取笑他的“怪异”。而这个幼儿在这些眼光的审视下,也会感到不自在。但美国却用仪式来塑造爱国心,美国人在升国旗时都会将手放在胸前,哪怕是总统也要这样做,这就是一个仪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仪式”:入园仪式、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各种传统节日仪式等,但我们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将“仪式”这一内容作为教育重点,没有将它提升到至高的层面,更没有将“仪式”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李政涛教授在《让儿童在仪式里的表演和模仿中学习》一文中说:“仪式研究早已是教育学界的世界性课题。而我国研究存在缺失,尚处荒漠地带。相比之下,德国的教育就更注重仪式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更重视仪式对儿童成长的具体价值。”

那么,仪式对于幼儿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德国“柏林仪式研究”的结论是:“对于幼儿而言,仪式、仪式化在教育、培养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仪式和仪式化形塑了儿童的生活,并使他们可以适应某种社会秩序。仪式构成社会化领域和制度之间的部分,并使对于课程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的社会学习成为可能。”而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以保障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并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六点要求:“自信、交往、合作、守规、重责、五爱”,这些都是在强调幼儿期社会学习的重要性。而“柏林仪式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仪式化使我们幼儿的社会学习成为可能,使幼儿的社会性学习看得见、摸得着。作为一线教育的老师们,除了将此理论付诸实践,更要在仪式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设计符合国情、社会、本土的园本仪式活动的能力,从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实现“仪式化改造”:规范仪式教育,提高价值认同

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为之赋予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到重视,并参与进来,那么就不是仪式感,而只是形式。其中,仪式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仪式被赋予的价值也不同。如果不想把仪式演变成形式,我们就要重新重视起仪式的教育价值,提高群体认同感。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每一个节日(如:入园仪式、亲子聚会、“六一”儿童节、生日聚会等)都是培养幼儿仪式感的契机。

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是我园的传统活动。以前,我们固有的模式是由园长或者老师升旗,全体幼儿唱国歌,然后就结束了。现在,为了让更多的幼儿和家长认识到升国旗的意义,我们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全园班级轮流组织升旗仪式;由班级推荐升旗手、护旗手,在升旗仪式上展示班级特色活动;邀请家长一同升旗,购置统一的服装;观看北京天安门升旗的视频,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由来;画国旗、制作国旗、学唱国歌等。幼儿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这项活动,并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比如,要求着正装出席,夏天也要穿戴整齐,不穿露胸露背的衣服、不穿拖鞋等。再比如,升旗仪式时,全场所有人不可以随意走动,要行注目礼,用响亮的声音唱国歌。当所有人都融入仪式中时,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会深刻感受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融洽。其实,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仪式感就已经在逐步渗透了,他们自发地准备好活动服装,热烈地讨论升旗手的动作要领,并练习步伐和姿势等。我们发现,通过一次次升旗仪式的举行,幼儿身上的仪式感越来越明显。而我们要给幼儿的不仅仅是某种仪式,而是要通过仪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激荡“仪式化表现”:发挥群体效应,注重个体发展

在仪式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呢?李政涛教授说:“表演、模仿是基本手段。在模仿的过程中,参与仪式的儿童获得一种‘实践性知识’,这构成他们日后仪式化和社会化行为能力的基础。”

每年六月,幼儿园都会为即将毕业的幼儿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其中有个固定节目——跳“邀请舞”。毕业班的幼儿分成男女两组,一同跳“邀请舞”。而小、中班幼儿,在观看大班哥哥姐姐表演时,就已经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再通过模仿、练习、表演、联欢,一次次将动作规范化,“复印”动作要领,并将其内化于心。幼儿在观看他人表演以及自我模仿和表演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在毕业典礼上,幼儿自始至终表现出“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愉快地反复进行行礼、问候、旋转、换舞伴、换位置的练习。这一系列动作和礼仪在表演中逐步得到巩固和深入。通过集体舞仪式,培养了幼儿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集体舞的仪式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模仿,还产生了情感的交流,一股正能量在快乐地传递着,仪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正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朱永新教授说:“仪式、节日和庆典……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这样的仪式会启迪幼儿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小学》中指出,这是“培其根、固其本”的“作圣之基”。毕业典礼这一庄严的仪式,标志着一段学习生活已经结束,即将迈入另一崭新的阶段,幼儿独立自主、认真学习、敢于担当等意识品质也在仪式的举行中逐渐形成。

三、浸润“仪式化生活”:渗透一日生活,精细行为养成

仪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规范的、程序的“表演”。幼儿园的仪式教育,一定要区分重要仪式和一般仪式,此外,我国的传统节日与幼儿园自创的礼仪也要有所区别。我们将“八礼四仪”“家训家规”,融入课程之中。古人说:“礼者,履也。”我们需要做可行的实践,“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让幼儿学会内外兼修,因为“礼由心生,而后成仪”。用“仪”来启蒙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得体大方的行为习惯。针对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等身心特点,我们采用儿歌、歌曲等形式,教幼儿学习礼仪童谣、学唱礼仪之歌、编写礼仪故事,并进行表演。环境即教育,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也可以处处彰显出礼仪教育的内容,橱窗、低矮墙壁、作品墙等幼儿可以看到的地方都可以有与礼仪相关的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仪式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礼仪教育落实在幼儿的行为举止中,如:进园时主动问候,学习礼貌用语,活动结束整理用品等,使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丰富的仪式教育,不仅全方位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还拓展了幼儿生命存在的丰富性。

四、尝试“仪式化创新”:传承创造并举,促进师幼成长

因为仪式的缺失,我们的传统节日也逐渐失去吸引力。当我们将“圣诞节”“情人节”过得兴奋而热烈的时候,我们传统的仪式感强烈的“春节”“中秋节”却日趋平淡。我们缺失的不仅是过节的热情,还有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敬畏。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当下,我们要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保护并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要“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创造仪式”的基本能力,要有意识地创造和运用仪式来营造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家园氛围。

我们尝试引入《弟子规》,甄选出符合现代儿童需求的浅显易懂的内容;借用夫子遗训,规范弟子仪轨,从幼儿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入手,进行童蒙养正的仪式教育。比如,伴随着课程改革,我园在本地区率先推进了“幼儿自主用餐”制度。在集体生活中,幼儿自主、自助式用餐对组织者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教师帮助幼儿培养用餐礼仪的契机。首先,我们一同规划了用餐的地点,并布置了温馨的进餐环境;其次,通过协商确定自助进餐时的人员分工,并制作相应的工作证和服务牌;最后,师幼一同学习用餐礼仪,并形成班级的文明用餐制度:“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讨,将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和解决。“生活及课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期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师除了在生活上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用餐仪式,在其他的节日和活动中,也要有主动创新的意识。除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清明”“中秋”等,幼儿园还可以自创独有的节日和仪式,并将之延续传承。

作家汪曾祺说过:“节日仪式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它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我们重建丢失的仪式和礼仪,也就是重建公共生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建普通百姓的文化尊严。讲仪式,讲礼仪,就是讲中国文化,就是讲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归根到底,就是要将我们民族文化里最优秀的部分展示出来,要将我们民族蓬勃向上的伟大精神演绎出来!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重视仪式的教育价值,注意精心经营仪式,我们的幼儿就会在仪式感的浸润洗礼、激励鞭策中展现出最完美的自己。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仪式化用餐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用餐时间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农村外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