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运用
——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为例

2018-12-07 05:47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5期
关键词:史观知识点历史

江苏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论,通过多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打破学生依赖教材、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知识点的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符合“课程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不断向西方学习,从而引起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角度来解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高三历史复习提供思路。

一、时空观念

二、知识梳理

时间 派别 代表 主张 目的 影响鸦片战争期间对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运动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期间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民主、科学等,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设计意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是根本,离开了基础,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丢掉基础,就会丢掉高考。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必修一、二、三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及其各自的代表、主张、目的和影响,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了系统、完整的掌握,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多元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表格填空的设计,反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三、多角度解读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一)近代化史观解读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近代化的概念解读: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

1.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开设新式学堂,培养洋务人才,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在欧洲,是由启蒙而近代化。欧洲的近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近代化运动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二古语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 国内有心人,真象睡梦中着一个霹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欧洲的近代化水到渠成的内部动力是什么?中国启蒙运动为什么是救亡的近代化运动?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高三历史复习课不仅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还要深化对知识点理解,注重古今贯通和中外联通。第1题通过问题设计,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任重道远。第2题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运用问题链,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分析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一中西方的横向联系,理解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西方:内部推动力是核心动力,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受外部武力影响 ,内部动力不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通过材料二,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不断深入、循序渐进及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特点。

(二)从社会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1.社会史观的概念解读:“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2.从社会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求索的表现:

(1)近代中国人观念改变:天朝上国、自大保守心态、夷夏观念、夷人——洋人、洋务、大清国、中国。

(2)外交观念的变化:朝贡贸易体系崩溃,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总理衙门的设立,开始学习西方近代外交理念。

(3)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废除,新型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4)社会风俗的变化: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审美意识、平等意识等。

【设计意图】高三历史复习课应通过整合教材,把握历史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从社会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整合必修一、二、三相关知识点,分析近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及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社会风俗的变化。培养学生在形成历史理解和历史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即历史解释。使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及教育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存亡向西方学习而产生的。

(三)全球史观中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全球史观概念解读: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从世界看中国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材料一与中国思想启蒙明显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相反,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国家侵略,在国家危亡的历史情境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始终以国家主义为核心

——许倬云《五四运动: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二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有望成功。

——孙中山

谋人类的自由,就要去掉个人自由。这一点如果相信不彻底,一定不能革命。

——周恩来

材料三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然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景此情。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结合现实,我们怎么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近代先驱者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关键的能力和全面的分析能力。通过材料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通的、中西思想的结合和民族主义压倒个人主义、中国的民权发展不充分。学习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先驱者们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先驱者坚持不懈、前仆后继、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史观知识点历史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个维度:目标·方法·价值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