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若干策略

2018-12-07 05:47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5期
关键词:史料笔者意识

安徽

2017年“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部分提出了“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此后,多数一线教师认识到了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一些教师在一轮复习中仍未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挖历史图片,在细节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图片是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此处的图片可包括地图、漫画、绘画、照片等多种形式。在介绍相关的图片时,教师需要关注其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述万隆会议时,笔者给出万隆会议参与国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特别国家——日本,日本就是该图片应探究的细节之处。日本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为何还能参加该会议呢?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可由此而初步形成。随后,笔者抛出一系列问题:万隆会议的发起国是哪些国家?日本受哪国邀请?为何会受邀请?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被激起,这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万隆会议初期中国不被他国信任的原因。

又如,在分析《时局图》漫画时,教师往往借此来形象说明中国在19世纪末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局面。事实上,漫画中除了以动物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盘踞中国之外,还有其他的细节可待挖掘。

通过细微观察,学生可注意到:“图中一个清朝官员手举铜钱,暗指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人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一人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之人正念着‘之乎者也’,不问世事;还有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随后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蛤蟆(指法国)及狗的尾巴(指英国)与山东半岛上的环状物(指德国)的交错情况,并提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征呢?此时,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再次被激起。最终结合所学可知,狗的尾巴和山东半岛上的环状物纠缠在一起,凸显了英德的矛盾。蛤蟆没有头,可能在隐喻19世纪80年代,法国在中法战争中战败。

历史图片相较其他教学资源有着更为直观的优势。在一轮复习中,教师需重视图片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让学生发现图片的细节;②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③师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二、立足史料教学,在史料实证中深化问题意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将历史教科书的观点视为权威。殊不知,教材的更新速度远不及学术的发展。因此,教材上的很多观点相对滞后,部分说法甚至是有待商榷的。教师可以依托相关史料,对其进行修正。例如,在讲授“打倒孔家店”时,笔者先是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胡适由于早年被老中医陆仲安治好了肾病而毕生相信中医;与妻子江东秀的婚姻是遵父母之命、媒妁之约;1928年他自编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中,依然收录了8首词、14首旧体诗。

材料二鲁迅搜集乡帮文献,校勘《嵇康集》,辑佚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而这些工作所用的方法都是清儒家法。

通过与教材内容的对比,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历史问题:胡适和鲁迅并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又为何会出现“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呢?这又是源于什么?该如何正确评价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随后,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了部分材料,让学生在史料实证中达成了新的历史解释。

又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栏目中,讲述了一个有关秦始皇的故事(秦始皇在意丞相车骑数量,后因随行者告密而处死所有随行者),同时还附上了两个思考题: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给出的答案是:“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历史真相果然如此吗?针对以上材料和答案,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杀掉所有在场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只通过皇帝对丞相车骑数量不满就能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矛盾吗?很显然,材料信息与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所学知识、产生了冲突。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被唤起。接着,笔者呈现了《史记》中的原始史料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卢生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始皇)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

由材料可知,秦始皇在意的是臣下说出了他的行踪,而非丞相的车骑数量。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只是片面引用了原始史料,故而导致了以上逻辑推理的不合理。基于以上教学设计,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将会得到进一步地深化。

在历年高考真题中,新史料随处可见。所以,史料教学应是一轮复习的重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重以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教师可从以下三点做起:①给学生提供不同立场或观点的史料;②引导学生找出观点的差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或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某一观点的错误);③师生合作,分析原因。

三、借助相关试题,在实践中强化问题意识

历年高考真题和部分省市的模拟题是强化学生历史问题意识最好的材料。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多角度发现问题

在历年高考真题的选择题题干中,常会出现“促成这一变化的是”“这一变化反映了”等关键词句。此处的变化多为一个具体的变化。然而,鉴于历史现象自身的复杂性,学生需要在乱象中较为全面地发现其中的历史问题。这里尤以表格题为难。例如,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以下一道模拟试题: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示意图

试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需掌握相关技巧。要将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才能避免回答的片面性。通过比较,学生可得出如下答案:唐朝前期多于唐朝后期;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2.多对学生进行询问

一般情况下,材料题会让学生概括某现象出现的特点或发生的具体变化。学生限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在回答完问题后,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其中的原因。因此,在评析试题时,教师需要结合试题,对学生进行询问。历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对此多有考查。例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41题给出了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表,让学生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呈现了两份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对比图,让学生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仍以唐朝水利建设一题为例,笔者在对特点进行分析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水利工程建设会有这些特点呢?随着新的历史问题意识的形成,学生需依据所学,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经济重心的南移、安史之乱与人口南迁等角度进行回答。

综上,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可通过深挖历史图片、史料实证、习题演练等三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基于以上做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定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教师需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而这离不开教师对史学研究的持续关注。著名历史学家赵恒烈先生曾明确指出:“要打破传统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同时在近几年高考真题中,新的史学观点也时常出现。因此,教师需博览各类历史专著、关注学术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作准备。

猜你喜欢
史料笔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老师,别走……
史料二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