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药物联合降压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8-12-18 07:30叶贞发赖心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顽固性维持性受体

叶贞发, 赖心味

(江西省上犹县人民医院 内一科, 江西 赣州, 341200)

高血压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治疗、预后存在相关性,仅少数患者无需依赖药物治疗即能使血压维持正常,多数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欠佳,可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1]。目前,临床医学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以常规药物治疗为主,但因血液透析治疗的特殊性,降压药的应用需在考虑患者特殊性病理、生理变化基础上进行选择[2-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扩张剂等作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常用药物,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血压水平,但疗效存在一定差异,且单独应用时效果欠佳[4]。本研究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药物联合降压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顽固性高血压的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 年龄35~82岁,平均(59.3±11.4)岁; 基础疾病为2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6例高血压肾损害, 2例梗阻性肾病, 3例多囊肾, 10例糖尿病肾病, 4例狼疮性肾炎。研究组中,男29例,女17例; 年龄32~80岁,平均(58.7±12.1)岁; 基础疾病为2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7例高血压肾损害, 1例梗阻性肾病, 2例多囊肾, 11例糖尿病肾病, 2例狼疮性肾炎。入选标准: 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并发顽固性高血压[5]; 无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 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 存在胆道阻塞性疾病者; 研究前2周内接受其他治疗[6];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存在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2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可比性。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1.2 方法

①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降压治疗,即口服缬沙坦(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824)、盐酸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4)、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83]治疗。缬沙坦服用剂量为80 mg/次, 3次/d; 盐酸贝那普利为10 mg/次, 3次/d;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2.5 mg/次, 3次/d。持续治疗2个月。②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特拉唑嗪(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387), 口服起始剂量2 mg/次, 1次/d。若服用3 d后血压水平显示无显著降低,可每2~3 d增加2 mg, 至患者血压水平下降到目标值(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90 mmHg), 对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控制最大服用剂量≤4 mg, 3次/d。持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① 治疗效果: 根据相关临床疗效判定标准[7]进行评估。显效,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下降≥20 mmHg, 或下降到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好转,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所下降,即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无变化或升高。② 血压: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应用血压检测仪对血压水平进行检测,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③ 不良反应: 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头痛、无力等[8]。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血压水平

治疗后, 2组患者的DBP、SBP、MA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3 讨 论

顽固性高血压又称难治性高血压,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容量负荷过多、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应用促红素、血管扩张出现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等因素有关,其中水钠潴留为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顽固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9-10]。研究[11]表明,若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可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左心室肥厚及充血性心衰等相关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为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故探寻适宜、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导致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封闭,能经升高血管紧张素Ⅱ血浆水平,对未封闭AT2受体进行刺激,发挥抗衡AT1受体作用,进而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12-1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 mmHg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盐酸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临床辅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能于体内水解成苯那普利拉,产生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换进行阻止,降低血管阻力,减少醛固酮分泌,增高血浆肾素活性,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14-1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是临床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长效药物,其能对血管平滑肌进行直接扩张,发挥抗高血压作用[16]。相有研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盐酸贝那普利、缬沙坦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水平,但效果不理想。盐酸特拉唑嗪作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其能选择性阻滞突触后α1受体,但对突触前α2受体产生的阻滞作用较不明显,可对去甲肾上腺素造成的动脉、静脉血管收缩进行对抗,使周围的血管平滑肌松弛,进而减小血管阻力,降低血压,能避免反射性心率加快,使回心血量、心脏前后负荷减小,改善患者心功能[17]。同时,因盐酸特拉唑嗪存在显著的降压作用,告知患者由小剂量开始服用并逐渐递增使用剂量,至血压恢复目标值,能获得显著效果。研究显示,盐酸特拉唑嗪进入人体后,药物半衰期长达12 h, 多数患者选择每日口服1~2次即可对血压水平进行良好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压水平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由此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采用药物联合降压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能对血压水平进行控制,预防病情加重[18]。但本研究选择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未对患者用药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加上随机分组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偏倚,故后期可增加样本量实施进一步研究,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采用药物联合降压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更好控制,进而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效果。

猜你喜欢
顽固性维持性受体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透邪止痒汤治疗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皮肤瘙痒疗效观察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与炎症的联系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