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好医疗 对标新时代

2019-01-03 02:26通讯作者吴万宝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科室医院

文 /本刊记者 黄 柳 通讯作者 吴万宝

新时代的医疗需求是怎样的?供给侧应该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的需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用实践给予积极应答。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理由

风从草原吹过,吹散多少传说,白大褂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与自治区同行,打理每一个人的健康,他们在北国之境铸造医疗高峰。

1947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未解放之时,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正式建院。

成立之初,医院仅有不足1000平方米的平房,20张病床,50名员工。历经71个春秋寒暑,医院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近十年来,医院步入了跨越式的发展轨道。医院现有门诊综合楼、三栋住院楼、教学楼、肿瘤中心、心脏中心等建筑,开放床位3000张,设63个临床医技科室,有1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7个国家级基地和机构,设一所附属卫校,成为了全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7年,医院门急诊量220万人次、出院病人9万多人次,年手术6万多例,各项业务指标持续向好发展。

院长孙德俊教授2011年11月从包头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调至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2014年1月任院长、党委书记,在此之前,他曾经在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包钢医院担任副院长、院长近10年。从临床医生走上医院管理岗位,从医院管理又跨界行业行政管理,孙德俊表示,医生、院长、卫生局长这三个角色尽管有很大不同,但相同的都是为了百姓健康。如今重新回归院长岗位,他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表示,具体的医院管理可能风格各异,但对应新时代的医疗需求,让医疗技术更精湛,医疗服务更精细,让患者就医体验更好,让员工更有幸福感,是他笃定的治院目标。

“我国正处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医院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孙德俊如是阐明新时代医疗的宏观背景并表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建设“代表自治区水平的西部地区最好的医疗中心之一”。

持续夯实医疗质量管控体系

孙德俊院长表示,要推进医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套既紧扣国家法律法规,又适合医院实际的制度体系和质控体系。近年来,医院导入了JCI理念,不断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了医院18项核心制度,贯彻执行各项医疗制度和和操作流程并常抓不懈。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医院每年医疗纠纷和投诉明显减少。健全完善质管体系的同时,医院还实施了双向考核:医院各考核组依据质量考核方案及细则,对临床医技科室实行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分配挂钩;为体现临床医技科室员工对职能部门的监督、评价,利用测评系统对职能部门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考核评价。截至2018年,医院拥有16个自治区级质量控制中心。

为了更好地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和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医院从2014年起,根据临床各科室既往工作完成情况及医院管理、发展需求,为其设定核心指标目标值,到2018年已增至“9+1”指标,主要包括药占比、耗占比、平均住院日、临床路径占比、满意度等质量、数量指标,并在年初与科室主任签订责任状,相关职能部门同步进行考核追踪,实时监管完成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分配挂钩兑现。

着眼核心竞争能力强学科

近年来,医院领导层充分意识到学科建设对一家医院的重要性。孙德俊2011年11月调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后,他高度重视临床及科研工作,数次南下香港、北京、广州、天津等地调研洽谈,先后在医院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吸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个体化用药、创面治疗、脊柱外科等11个专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自治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医院出台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力求务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与院士团队真正对接、互动,提升学科实力。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相继与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台北医院签订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协议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学科建设方面,根据医院学科发展需要,近年来相继成立了风湿免疫科、影像医学科、全科医学科、肿瘤中心、心脏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胸痛中心等,逐步在自治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群。

孙德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当前,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医学工程科为全国卫生系统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儿科、老年病科、介入治疗科、医学影像科、运动医学科、肿瘤外科等11个科室为内蒙古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产科、妇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医院感染控制科等16个科室为内蒙古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蒙医消化、中医肛肠为自治区蒙医中医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专科。

副院长蔡超表示,医院领先、重点学科的数目之多足以说明近年来医院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正是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医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通过“京蒙对口帮扶”项目,在北京胸科医院工作的蔡超由两地组织部门协商委派到医院担任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与科研。他介绍,2011年,医院就编制了“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学科评价与管理办法”等,此后陆续制定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详尽的年度工作计划。

医院还对学科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管理。依据相关评审标准,通过对各学科的评价,医院对学科分为领先学科、优势学科和培育学科三类,三类学科按照不同的建设任务进行分层分类支持与建设。学科分类评价每四年开展一次,按评价分值对学科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管理和指导建设,使学科建设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了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

同时,医院以建设自治区一流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在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也积极建制度、抓落实。依据《院内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研立项资助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使科研经费总额持续增长,近几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多;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临床与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发动人才培养、技术提升“双引擎”

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与驱动。医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及岗位聘用等各类管理办法,按照重在培养、加大引进、注重业绩的指导思想,注重有计划分层次地搞好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工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人才建设效果明显,医院现有高级职称专家878名,医学博士20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自治区杰出人才3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6名,自治区“草原英才”44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20个,“321”人才36名,知名专家189人,荣获“南丁格尔奖”“白求恩奖章”“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各1人。同时,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包头医学院的临床医学院,医院已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医学类硕士研究生500多人、本科生3000多人。

培养临床与科研复合型的中青年骨干也至为关键。蔡超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及胸科医院承担过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在他看来,医院是一个知识体,做好庞杂知识的分类、创新与荟萃是必要的工作内容,医院科研管理如此,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工作也是如此。他在下基层到旗县调研的过程中,就被乡村医生编写的当地百姓疾病谱及实操手册所触动;也因此联想到在大型医院承担大量临床工作的医生们,是否更应该在日常的诊疗中找寻规律?

“善于总结的医生总是文章不断!”蔡超说道,哪怕是病例报道、疗效评估,不是影响因子多大的SCI论文,也是医生在做科研,而“做科研可以让医生更加智慧,况且一篇SCI论文难道不是一点一滴平时累积的思考而成就的?!”从这样的思路出发,蔡超提出将书架前移至科室,并在医院官网以及医联体内部平台上建立图书馆,使得文献、手术录像等资料可以电子化、前台化。通过营造学术氛围、组建医院英语沙龙,在医院组织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同声传译即由本院医生承担并出色完成任务了。

临床技术提升方面,近年来,医院瞄准微创医学、急救医学、器官移植、疑难危重症诊治等医学前沿,开展了异体肝移植、肾移植手术、冠状动脉搭桥、胆管内射频消融胆总管癌治疗术、3D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人工耳蜗等微创技术、介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填补了自治区空白。

展现新时代医疗服务品质

“让医者深怀职业荣誉感,尊重职业、尊重患者,进而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人文环境。”孙德俊表示,医院70多年的发展与沉淀,成就了医务人员骨子里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当前医疗环境的改善正给予这种精神更大的落地空间。

追求“净、静、敬、洁、美、谐”,既是对人的要求,也是对环境的要求。改善就医环境,医院在住院楼每层病房走廊的尽头,都设置专门的人文关爱角落——阳光房。这里有沙发、茶几、报刊,为患者及前来探视的亲友提供一个交流、休憩的好去处。优化门诊布局,新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时,医院将各功能检查科室有效整合在三楼的同一区域,更细化了导诊服务,流程得以畅通。

为了积极贡献健康内蒙古建设,让健康托起小康,医院始终坚持防治结合、防治并重的理念,成立了全国首家内蒙古健康大学,使得内蒙古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工作获得重大创新与突破,使更多的老百姓从中获益。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医院还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义工权益及奖励办法》,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为确实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了志愿服务。

医院还尤为注重强化对职工“人性化”关怀,首先倡导“爱院如家、院好我好”医院文化。其次想员工之所想,关心员工。医院推行了“强制性”休假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休假,对于没有落实到位的干部,医院要追责,甚至进行经济处罚。为了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医院创新推出开展了“畅言日”“家文化”等品牌活动。医院每年10月举行“职工健康万步走”活动,为医务人员关心自身健康、凝练团队精神搭建了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创新载体 传递医院正能量

2017年,在医院建院70周年院庆之际,整理精神行囊再出发被置于医院党委及宣传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医院从70年发展回顾中提炼出救助“三千孤儿”、抢救“龙梅玉荣”、奔赴“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的救灾前沿和援外医疗“历险卢旺达”等7条历史性文化主线。以在每个历史阶段涌现出的人物和事迹,凝练了代表各个时期的医院精神,贯穿这7条历史文化脉络,追溯其灵魂深处的精髓要义,使之成为赋予医院发展建设活的精神实质,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魂”。

总结沉淀再出发,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总结医院传播经验时还重点强调了创新形式的重要性。相比较大多数医院的官网,自治区人民医院网站上的视频新闻无论是主题覆盖、更新频次都走在了前列,在海量信息传递的当下,视频新闻无疑是更快捷、更形象的信息传递模式。科室宣传片、专家访谈、门诊新举措等与员工和大众密切相关的视频内容,不仅通过网站,也通过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更大范围地传播医院信息。

信息化助力合理用药不断改进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药事管理也亮点颇现。具体包括:为了加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重复采购药理作用相同的药品,减少购进高价、非医保品种,药学处临床药师参与新药审批,严把采购关;对重点非治疗药物采取“上锁”管理措施,仅限临床科室主任有权开具。医院还实行临床药师责任制,药师每周对所辖科室进行不得少于2次的药学查房,对查房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

药学部的工作涉及药品采购、安全供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供应与安全保障类工作,对合理用药、改进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等也肩负重责。在副院长袁军看来,信息化给医院药学队伍以巨大能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他介绍,医院药学信息系统目前包括PASS(临床药学系统)、HYGEA(合理用药监测系统)、MCDEX(合理用药信息支持系统)、CIS(医生工作站),其中CIS主要用于处方(医嘱)点评时查看病例,包括病程记录、检验信息、影像学信息以及药品医嘱等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药师可以便捷地进行病历查阅、医嘱审核等工作,与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让药学的专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接最前沿的个体化用药研究,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周宏灏院士在医院成立自治区第一家“个体化用药院士工作站”。

目前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坚持以“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好的医学中心”为愿景,以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代表自治区水平的西部地区最好的医学中心之一”为目标,紧紧抓住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正朝着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科室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爱紧张的猫大夫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