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一院:预支五百年新意

2019-01-03 02:26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21期
关键词:药师药学医院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新时代中医院发展的核心要义仍是创新,他要让医院各项工作沐浴在创新的春风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理由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他们传承创新,精诚至善,在时代的转角处,寻觅传统医学新机遇。他们不畏风雨,直面未来,誓将中医经典赋予现代价值!

这是中医发展最好的时代。

政府给予了中医足够的重视,政策层面各种利好不断,中医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对中医院来说,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做出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布局,是关乎其未来战略的关键。

早在2015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中医一院”)就启动了“创新强院”工程,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立了涵盖医护药、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五大方面的27个建设项目。

近三年,医院投入约4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创新强院”战略实施后,医院内涵不断升华,临床、科研、教学、管理、人才等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广中医一院院长冼绍祥的战略考量是,医院必须要直面未来临床需求,将中医经典赋予现代价值。在这样的思想下,医院紧紧围绕“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和中医临床研究,提升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中医优势疾病的能力与水平。

由当初简陋的门诊部发展为拥有2200张床位,具有鲜明岭南特色、大师云集的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广中医一院用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奋勇前行诠释了何为“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今天,大方向既定,理念亦在进一步付诸实践,广中医一院重整行装,再次出发。

创新强院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一个医院的团队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思想。创新是广中医一院一路发展和生存之命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才能有发展。”冼绍祥明白,新时代中医院发展的核心要义仍是创新,他要预支五百年新意,让医院各项工作沐浴在创新的春风里。

创新成为冼绍祥主政的核心理念后,广中医一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创新强院”工程、绩效管理改革、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互联网医院建设、药事管理维新、专科设置调整等,医院不仅很好地践行了国家医改大政方针,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医院“智慧中医院”“精诚文化”“绩效管理”等6个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医院优秀管理项目奖。

2015年初,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冼绍祥将该项工作纳入医院“创新强院”工程。现已开展两批试点工作,共有22个项目获得院内立项。今年以来,医院陆续推进主诊医师负责制和全院床位统筹管理,与绩效改革相呼应,力求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在冼绍祥看来,临床疗效是体现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临床疗效如何体现?唯有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在医学研究范式之下进行科学求证,疗效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取信于学界。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一直以来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既需要传承中医药的精髓思想,又需要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求证,取得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冼绍祥说,对这一环节,要有中医“扶正固本”的思想,一方面不能忘记根本,另一方面也要时时汲取新知识新方法,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规律的方法体系。

广中医一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临床研究能力的建设。2018年,医院成功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未来,医院将依托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全面建立起服务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团队。

目前,医院GCP在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中已走在国内先进行列,相关临床研究论文已在《THE LANCET ONCOLOGY》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未来,医院将更加重视和鼓励开展规范的国际或国内大型临床研究。

学科图强

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广中医一院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是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医院。

冼绍祥将这一成就归功于医院“传承创新,精诚至善”的文化。一路走来,医院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一流的技术、良好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良好口碑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尤其是以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周岱翰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著名专家,五十多年来,在岭南医学研究领域不断挖掘开拓、传承创新,使医院形成了具有浓厚岭南医学特色的医疗技术和学术风气。

冼绍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尽管有着深厚的积淀,广中医一院学科发展也在新时代面临一些瓶颈,如个别人才团队青黄不接;学科标志性成果较少;个别新晋重点学科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稳定且具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学科纵向发展受限于人才结构和基础条件,横向发展缺乏跨学科、跨领域合作。

在更宏观的层面,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第一附属医院必须担负起临床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各领域身先士卒。

如此背景下,医院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和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和科研组织模式,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着力加强成果转化;鼓励现有重点学科拓宽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建设各级科研平台,产出标志性成果;同时,扶持弱势学科建设,重视和科学制定学科人才培养制度、激励制度。

具体来讲,科学研究方面,医院将融合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两大平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任务,学科建设向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提高中医科学研究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拓宽研究领域,加大新药和制剂研发力度。争取到2020年,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每年超过30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年。

平台建设方面,在两大平台基础上,医院鼓励各学科积极申报领域内各级特色平台,鼓励建设并建成1~2个院企联合平台,争取到2020年建成1~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室。

医院将学科建设纳入医院创新强院工程,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对学科建设实行绩效考核。针对弱势学科举行发展规划论证,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与扶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新建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此外,医院还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针对当前多学科、跨学科、大型化项目发展趋势,鼓励形成跨领域、跨学科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尤其是针对医院和学科当前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攻坚团队,并形成团队培育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争取到2020 年,实现省级、国家级创新团队项目零突破。

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还在人才。为此,医院实施医学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以重点学科、科研创新平台等为依托,以转化医学为导向,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加速形成新一代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队伍。

目前,医院拥有一批医学领军人才队伍,包括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5名、广东省名中医35名、国家卫生计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6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8名。

医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加快发展升级。近三年来,医院各学科先后全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杏林杰出学者”2名、“杏林青年学者”3名;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海外知名专家教授10余名;全职引进专科带头人、高级专业技术骨干20余名。

同时,医院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目前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对象共110余名,实施推进各级中医药师承项目、名医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岭南火针疗法”两个项目于2017年6月成为第六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6月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化争上游

建设有中医特色的数字化医院同样是新时代广中医一院的发展战略。

广中医一院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具有中医特色的数字化医院已初具雏形。

当前,医院建有国内中医院行业第一个智能化运营平台,是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广州首家使用微信预约挂号及缴费的三甲中医院;获得全国十大优秀移动医疗项目奖。

“从基础医疗管理,到专科科研,到中医信息标准化,再到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及大数据的探索和应用方面,我院都在努力力争上游。”广中医一院副院长何伟说。

作为一家中医院,信息化建设除了要实现西医院信息化的基本功能,还必须融入中医特色。

“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何伟介绍,由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诊断方面难以收集客观、定量的指标,因此,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系统须结合中医院自身特点。如电子处方要求明确中医诊断,配伍禁忌、剂量错误等有限定要求提示;电子病历要求加入中医诊断部分,如入院记录中有“中医望闻问切”“舌脉”“辨病辨证依据”等体现中医院特色部分。

广中医一院是省级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试点单位,信息化系统已覆盖医院日常医疗行为的方方面面,大约50套系统初步实现院内外互联互通。

近年来,医院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一体化智慧中医院创新诊疗模式,通过“掌上医院”智能平台,提供微信公众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诊间缴费、报告查询、智能候诊、代煎配药、自助打印等功能服务,让患者通过手机便可完成整个门诊就医过程。

医院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构建了智慧医院信息三大平台,实现了院内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临床与科研水平。

信息化是医院最好的管理工具,在医院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事前管理,将医院制度融入到软件中,让软件成为最有效的管理者;事中提醒,通过软件做到合理、主动、及时提醒,规范医疗操作;事后评价,使用软件做到不带主观意识的数据评价,进行客观评价。

广中医一院利用信息化大胆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如医院OA系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承载、强化、传播、延续的重要作用,它是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绩效系统实施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薪酬制度和收入合理增长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大转型

新时代,药学人员和药房面临两个转型。一个是功能转型,药房由原来的效益部门变成了成本部门,药房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控制功能;另一个是角色转变,药学人员由负责医院的药品供应转变为负责药学技术服务。

业内一致认为,未来医院药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临床药学。事实上,部分先知先觉的大型医院早已闻风而动,做好了充分的布局。

广中医一院临床药学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从2005年起,医院就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实践,主要包括中药处方(医嘱)点评、临床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用药咨询、个体化用药调配服务、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等。

院长冼绍祥告诉记者,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上,临床药师做了大量工作。如药师深入临床,跟随医生一起查房、讨论给药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尚未有药师深入临床的科室,临床通过电话咨询、会诊等方式,和临床药师进行沟通,以此方式深度参与临床治疗决策;在发药或审方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药师主动和临床科室或当事医生进行沟通等。

在药师和药学服务转型方面,医院同样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工作。

医院通过“创新强院”工程支持了三个药学项目,分别是审方药师、中药鉴定人才和制剂人才的培养项目,为药师角色转变提供支持。

具体而言,开展为期2年的审方药师培养工作,参与培训的门诊药师达70 名,完成系列的培训、考核后,已有56名药师参与到处方点评和(或)超说明书管理实践活动中;鉴于中药鉴定人才的缺乏,从2015年开始,医院通过专项经费资助中药鉴定人才传承与培养项目,有效提高青年药师的中药鉴定水平,严把关医院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

医院还通过拓展药学技术服务,创新药学服务项目,延伸药学服务范围。如在中药方面按医师处方制作丸、散、膏、胶囊等个体化剂型。在西药方面开展专业化个性化药学服务,通过用药基因检测、血药浓度监测、药学监护、药学门诊、多学科会诊等,提高临床精准用药水平。

医院重视合理用药宣传工作,动员全院药学人员积极参与,开展窗口药学咨询、科普活动、云山大讲坛、院内外药学宣讲等宣教服务。

在加强药事质量管理方面,医院设立一名专职的质控药师和10名兼职药师,对药品管理、物账管理、处方医嘱、药品储存环境四大方面几十个评分指标进行质控工作。

猜你喜欢
药师药学医院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