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论治瘀血证特色浅析*

2019-01-06 05:05李鑫辉王静雯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叶氏医案

陈 欣 李鑫辉 王静雯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指血液停滞或凝集于体内,包括血液运行不畅致使其滞留脉道,亦指血逸于脉外而瘀积。早在《内经》对其病因、诊断、治疗就有论述,后世医家对它的探讨颇多。其中,叶天士对于瘀血证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临证医案指南》关于瘀血证的记载甚多,推动了瘀血学说的发展和确立,今就叶天士辨证瘀血及治疗特色作简略分析。

1 内伤外感,因而致瘀

1.1 情志过极,气机郁滞:情志过极主要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失常而血液瘀滞。《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言“据病原起于忧郁,郁勃久而化热,蒸迫络脉,血为上溢。凝结成块者,离络留而为瘀也”“都因谋虑致伤,将有络血上涌之事”[1]。此言情志不畅会导致肝疏泄不及,气一息不通,则血一息不行,气滞血凝,久郁化热,热扰血脉,血脉不利,离于脉外而成瘀或血液黏滞不行而成瘀。气与血相辅相成,生理病理互为因果,气之病伤及血,七情过激,脏腑功能和气血失和,致使瘀血证的出现。

1.2 久病体虚,气血俱虚:久病主要影响机体的气血阴阳,气血运行无力则血瘀。叶氏认为“久嗽,因劳乏致伤,络血易瘀”,劳力过度,易损伤人体精气。气有推动、固摄、温煦等功能,若气虚无力帅血而行,血行迟缓则致瘀,或固摄无权而外溢,血瘀脉外,或血不得温煦,血寒而凝滞致瘀[2]。在“胃脘痛”篇中提到“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络脉能联系表里,渗灌气血,久病入络易伤及血分,血分受损,血液不能正常运行成为瘀血,皆是形成瘀血证的主要病因。

1.3 外邪侵袭,寒热致瘀:外邪侵袭,寒凝血瘀或热结血瘀,《临证指南医案·痹》云“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寒为阴邪,寒性凝滞,血液寒凝温流,血受寒则拘急成块,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功能,感受寒邪后,阳气受损,血液运行失常;血液的正常运行还依赖脉道的通利,寒邪收引,致使脉道蜷缩拘急,“脉不通则血凝泣”,促进或加重瘀血。《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言:“冬温内侵,阳气不伏,络热血得外溢。”津液入脉,使脉道丰盈,并滋润濡养血脉,感受热邪,煎熬津液,津液亏虚则血液黏滞,运行不畅而成瘀,或血热互结,损伤脉络,血溢脉外,血瘀成患。外感热病发展到血分阶段,极易导致血瘀。外邪致病,无论寒热,均能让血液运行失司,不能正常循行。

1.4 冲任损伤,经产留瘀:妇人经产损伤冲任,留瘀于经络。叶氏指出“崩漏不止……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是以经脉错乱,大血暴下,如山之崩”[3],妇人主要以经、产、带下病为主,经产后,妇人气血亏虚,冲任损伤。任脉主胞胎,在女子有妊育胎儿的作用,《素问·骨空论》言“任之为病,女子带下癥聚”,带下、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均与任脉相关。“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月经不调、经闭、崩漏、气逆上冲等都与冲脉相关。妇人之病,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任脉调摄阴经气血,冲脉统领五脏六腑之气血,妇人产后冲任损伤,不能摄血,血液妄行,不循脉中,蓄积脉外,造成瘀血。

2 瘀血为患,分而治之

2.1 理气活血,宣通郁滞:理气活血法是指气机不畅,导致血液运行受阻,瘀血留滞,治疗时行气药与活血药并重,达到理气活血目的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指出“久郁气血不行,升降皆钝……用药务在宣通五郁六郁大旨”,气机不畅达,血液运行反常,故而疏通郁气,则血液郁滞消除。理气活血法多用于气滞瘀血证,譬如痛经、胸痹、月经不调等,以行气加活血为主,治疗气滞所致瘀血证。

2.2 益气活血,生血摄血:益气活血法是指由久病体虚引起瘀血,治疗时益气和活血同行,加强散瘀作用的治疗法则,《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脉虚涩,情怀失畅,肝脾气血多郁……议以局方逍遥散,兼服补中益气。”[4]气为血之帅,具有行血、生血、摄血的功用,益气有利于瘀血的祛除,气机充足则瘀血自去,气不足犹如河水水量匮乏,无力推动水液前行,瘀阻河道,故活血并益气,二者兼而化之,瘀血自下。

2.3 温阳散瘀,补阳行血:温阳祛瘀法是指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致使血液凝滞,《临证指南医案·心痛》言:“阳微气阻,右脘痛痹,据云努力痛起。当两调气血。”治疗时在药物中配伍辛咸之味与柔润之品,辛行血,润养血,运用辛散之药时,加以滋润药物,防止辛散过度,损伤阴液,使祛瘀不伤正,共同促进血液的正常运行。阳气具有温煦作用,阳气充沛,则气血运行正常,温通瘀化则瘀血可除,瘀证得愈。

2.4 清热祛瘀,凉血活血:清热祛瘀法是指感受热邪或素体阴虚,导致血液黏滞,运行缓慢成瘀,在治疗瘀血证时,使用凉血活血之剂的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产后》言:“产后邪深入阴,气血胶结,遂有瘕疝之形,身体伛偻,乃奇脉纲维不用。充形通络可效。”热入营血,煎灼阴液,血液黏滞,此时活血的同时配伍凉血药物,使血液中的“热”自去,血中无妄动之热邪,自可循脉道而行,热去血安。

2.5 通络化瘀,搜逐血络:叶氏提出“久病入络”学说,提倡用通络法治疗久病血瘀入络诸证。如宣通清络法、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降气通络法,在祛瘀药物中加用入络之品[5]。《临证医案指南·头痛》说:“头痛一症……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叶氏喜用鳖甲、牡蛎、地龙等虫甲之类药物,他认为“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虫类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用以治疗积聚、痹痛等病程较长,络瘀较重的病症[6]。通络法是叶氏治疗瘀血证的特色,给后世医家开拓了治疗新思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3 立方遣药,依理论治

3.1 博采众长,古方今用:叶氏喜用经方,但师古而不泥古,在方剂的运用上有自身见解。对久病入络之痛证,辄以味辛体润且具活血化瘀之品相合[7]。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痛而重按少缓,是以络虚一则,气逆紊乱,但辛香破气忌进,宗仲景肝着之病,用《金匮》旋覆花汤法。”治疗上以旋覆花汤加当归尾、桃仁、柏子仁等味辛体润之品。可见,其在运用经方的同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方药进行加减,治疗不同的病症,立方遣药,灵活变通。

3.2 宿疾缓攻,喜用丸剂:叶氏治疗瘀血证时,认为“新病应急散,宿疾宜缓攻”,病程较久之病,非汤剂可痊愈,效仿仲景立法,反对峻猛之药急攻,以缓和除之。《临证指南医案》中共用到109剂丸药,例如《临证指南医案·痹》言“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脓疡日多未已,渐至筋骨热痛。《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数年宿病,勿事速攻”,处方午服汤剂,夜服蒺藜丸,汤丸并进,重在瘀去不伤正,在攻积宿疾时,兼顾正气,循序渐进中痼疾得愈。

3.3 因时制宜,天人合一:四季时令各有不同,时邪致病时,叶氏会根据季节主气的不同,分时治病。《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言:“呛血数发,是阳气过动,诊脉已非实热。夏至一阴来复,预宜静养,迎其生气,秋分后再议。”夏季主长,阳气旺盛,体内阳气随之充沛,鼓动血脉,导致血液妄行,这时应当结合四季主气,在秋分后治疗此病,秋季主收,阳气逐渐入里,此时治病有事半功倍之益。提示我们在诊治的过程中,需把疾病的变化和自然运行规律综合,制定更贴切的治疗方案。

4 结语

叶天士在瘀血证上的学术观点有独特的个人特色,在病因病机上点明瘀血证不外乎内伤外感;在治则治法上,不同情况予以不同治则;在立方处药上,善用经方和丸药,临床上提出“久病入络”学说,运用通络法治疗各种络脉郁滞证,如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金铃子散,清络宣通之韭白两头尖方,降气通络之蜣螂䗪虫方,对于各种病程冗长的杂病治疗有重大贡献。“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既揭示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又点明了治疗方案,临床运用中需得牢记。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叶氏医案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治痹特色探析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