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荣气与营气辨析

2019-01-06 05:05包素珍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营气精气卫气

臧 敏 包素珍

1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荣气”与“营气”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多次出现,除《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外,《素问》俱书“荣气”,《灵枢》则均为“营气”。后世通常认为二者互为通用,有的认为是并列或从属关系。然笔者反复推敲《黄帝内经》原文,发现将“营气”“荣气”简单理解为互用存在一些疑问,探讨如下。

1 字体演变及字义比较

2 《黄帝内经》营气专篇

《黄帝内经》中无“荣气”专篇,《灵枢·营卫生会》有“营气”专篇,阐述了营气的来源、概念、循行、功能等。明确“营气”的特点:气之“清者为营”;“营在脉中”“营出中焦”;能“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独得行于经隧”;“营”与“卫”都是“精气”,更确切的说“营”是“精气”中能化为血的“神气”。据此,我们得知:①营气是精气中一种能化为血的神气,仍属精气。②营气产生于中焦。五脏六腑所受谷气中的“清者”可转化为营气。③独得行于经隧的,命名叫营气。经隧者,经脉所行之道路,经脉行于腠理。营气行于经隧,而非仅仅在脉中。④营在脉中,能化为血。脏腑皆通经脉,经脉中气血得以荣养五脏六腑。血行于脉中,若出脉管则为“离经之血”,是为出血,非常也。但是营气能出入脉管,能行于经隧。卫气行于脉外,是一种由“浊者”转化的剽悍之气。卫气作为气,亦能出入脉管,所以“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3 《黄帝内经》荣气、营气的关系

在中医学文字历史的长河中,“营”可能作为“荣”的误用字一直传抄,约定俗成,“营”与“荣”互通为用。现代汉语中“营养”既作名词也作形容词用,表示“很有养分、很丰富”等义,这与“荣”所形容的植物开花状的衍生义更近,是“营”“荣”通用的佐证。“营气”与“荣气”互为通用,虽然这与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一致,但笔者认为使用“荣气”更恰当,更符合汉字原义。《伤寒论》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均使用“荣气”。推敲《黄帝内经》原文,如果一定要将“荣气”“营气”泾渭分明地加以区别,“营气”则从属于“荣气”,且只能用于表示循行在脉中的“荣气”。因为按照后世“营阴”“营血”的使用,“营气”与“血”异名而同类,所以“营行脉中”,行于脉中、能化为血的“荣气”方称“营气”。除却“营气”的那部分,“荣气”可出入脉管、行于经隧。经隧即脉道,脉道者,腠理也,荣气与卫气和合行于腠理。具体而言,卫气为谷气之浊者所化;荣气为谷气之清者化。营气包含于荣气中,是具有能够化生血的性能的荣气。营气行于经脉脉管内;卫气行于经脉脉管之外;荣气包含营气,可行于经隧、脉管、脉内。

4 结语

笔者同意“荣”“营”互用的观点,但更主张用“荣气”来理解《黄帝内经》及中医经典中的原义。《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特指“营气”与“血”异名而同类,这特指的“营气”能化为血,且只能行于脉中。通过《黄帝内经》“荣气”与“营气”的探讨,我们感受到溯本求源、探寻中医经典的理论奥秘至为重要。

猜你喜欢
营气精气卫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养生箴言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营卫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关系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营气:让我们永葆青春的活力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营气在外感病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