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表法论治手汗证

2019-01-06 13:19傅雨薇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腠理玄府三焦

金 秀 傅雨薇 聂 斌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95

现代医学认为,手汗证是指手部汗腺分泌亢进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手掌多汗。该证病因尚不明,可能与心理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以及炎热的气候都有关系,尤其是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目前,内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手汗证最有效的方法,但具有高风险、高费用、高耗时、高并发症等弊端,中医治疗手汗证有其优势,不仅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还能避免西医治疗引起的并发症[1]。

1 手汗证形成的机理

《温病条辨·汗论》云:“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阳气过盛,津液相对不足,有余的阳气会蒸化较多的津液于体外为汗。阳气是弥散分布于全身的,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督脉行走于头面部和背部,这些部位相对来说,阳气较其他部位更加旺盛,手足三阳经分布于身体的外侧,阳气相对于内侧也更多,正常情况下,阳气有余会表现出这些部位汗多,但手汗证常常表现为手掌汗多,也可伴有腋部、足部、面部等,分析这些部位发现,这些部位刚好与生理性汗出的部位相对,也就是身体属阴的一侧。正常的汗出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身体阴面排泄的汗液对机体来说也是为了调节自身平衡。那么,关键点就变成了为什么汗液不走正常的阳面而走阴面出呢。笔者认为,病机在于三焦、腠理、玄府郁阻不通。津液由三焦输布至腠理,腠理受邪所滞、玄府郁闭不通,津液外出无门,机体只能另寻它路,即从身体的阴面出。故手汗证的病机为邪滞腠理、玄府闭塞。

2 手汗证的治疗

玄府、腠理均属表,表邪郁闭,治疗上首当解表,临床上当分清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治疗上当观其脉证,以祛风散寒解表、祛风清热解表、祛风渗湿解表等法辨证论治。麻黄汤、桂枝汤、羌活渗湿汤等方常有使用之可能,若表邪轻浅,常仅需要在方中加入几味解表升散之药即可,如:柴胡、荆芥、防风、白芷等。其次,三焦通路受阻,津液也不能正常输布,常见阻滞三焦通路的邪气有:气滞、寒凝、饮停、湿阻、痰郁、瘀血等,治法上常予行气、散寒、温化水饮、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对症治之。常用方剂有:四逆散、苓桂术甘汤、二陈汤、越鞠丸等。此外,瘀血为病,不仅是病因,更为病理产物,常常是病情发展后期伴随其他治病因素出现,治疗上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缓缓图之,故常常在基础方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药,效果更优。

3 验案举隅

陈某某,女,22岁。2017年7月15日初诊。自幼手汗多,现手掌部可见细小的汗流,可从指间滴下,自诉脚掌部跟手掌症状类似,纳眠可,二便正常,月经25日一潮,色量可,末次月经6月7日~12日,面色苍白,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稍厚,脉沉滑弦。诊断:手汗证。根据舌脉、面色均为寒湿闭阻之象,考虑为寒湿阻滞,三焦-腠理-玄府、表气不通、玄府郁闭,汗液不走常道,从手掌部而出。治法:解表散邪、化痰祛湿。予苓桂术甘汤散寒化湿,加柴胡、荆芥疏通表气,处方:柴胡、荆芥、桂枝、干姜、炒白术各10g,茯苓20g,炙甘草3g。3剂。二诊:手部汗出明显减轻,汗流消失,脚掌部汗出亦好转,余无不适,面色苍白好转,舌淡、边齿痕苔白,脉弦滑弱。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当归10g以养血,减干姜用量为5g。5剂。三诊:手脚部汗出进一步减轻,肉眼未见汗出,摸之稍润,现头部、背部汗出增多,余无不适,舌淡苔白、齿痕减轻,脉弱稍滑弦。患者寒湿进一步减轻,邪去正虚,予增加当归量至20g。7剂。

按:此案患者自幼汗多,多方治疗无效,然笔者却以苓桂术甘汤加解表药获得奇效,实当归功于辨证精准,所用方药切中病机。手汗证机理虽然复杂,临证之际若能见微执著,明晰病机,亦可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腠理玄府三焦
腠理玄解*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玄府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