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回族移民在大小金川的活动及其影响

2019-01-09 12:07黄清华
西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金川回族汉族

黄清华

(四川省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四川 马尔康 624000)

位于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川县和小金县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大、小金川,因其境内沿河诸山有金矿而得名。《金川琐记》载“两金川遍地生金,命名以此”[1]259。清朝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土司屡与周边各土司发生纷争,乾隆皇帝为了“除逆安边”,发动“戊辰之役”和“辛卯之役”。战后,清政府在大、小金川分设阿尔古厅和美诺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阿尔古厅并入美诺厅,后改名为懋功屯务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定名为懋功厅,厅治在今小金县,辖懋功、抚边、章谷、崇化、绥靖五屯。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懋功县,1953年更名为小金县。清政府在大金川所设的阿尔古厅,下辖有阿尔古粮务、噶喇依粮务、马尔邦粮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阿尔古厅并入美诺厅后,改阿尔古粮务为绥靖屯务,马尔邦粮务并入噶喇依粮务,更名为崇化屯务,1936年两屯合置为靖化县,1953年改称大金县,1960年,绰斯甲一部并入大金县后更名为金川县。

两金川境内的土著民族——嘉绒藏族,在两次金川战争中损失惨重,幸存者在战后又被大批外迁。随着清政府移民屯驻优惠政策的推行,大批外地汉族和部分回族迁徙到此,进行屯田、经商、发展工矿业等活动。自此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作为移民的后裔,笔者满怀崇敬之心,在此就汉族、回族移民自清乾隆两金川战役之后到解放前夕,在大、小金川所从事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索,诚以感谢先辈们在大、小金川的建设、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贡献。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汉族回族移民迁徙到大、小金川的原因

(一)清政府的政令行为

首先,实行军事屯垦制。第二次金川战役中,乾隆皇帝为了表明“剿平其地,永除后患”的决心,对两金川兵、民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清军前后诛杀两金川地区的民众不下二万人。”[2]190战后,为了彻底铲除两金川盘根错节的土司势力,清政府在京城严惩各类重犯的同时,“还把在战争中投诚的两金川百姓二万余人分别安插在绰斯甲、革布什咱、梭磨、明正、党坝等土司及杂谷屯练等地进行分散统治,即使极少部分留在本地的也被赶到高山地区居住。”[2]192这样使得大、小金川的人口大量锐减、土地荒废。为了恢复和发展当地的生产,加强中央王朝的有效统治,清廷随即将大量的参战官兵留驻当地,实行“无事则供徭役,有事则饬戎行”[3]59的军事屯垦制度。为解决留驻官兵的生计问题,“兵三人给地亩一份,令两人当差,一人耕种……令其携眷来居,使各有室家可恋,自皆安居乐业,力耕作以期瞻给。”[2]211《小金县志》中载:“清乾隆四十一年,两征金川后,实行‘改土归流’,迁入汉族、回族官军加强防范,其中一部分人在懋功定居,懋功始有汉、回两个民族”[4]101。所以,这些清军中不同省份的汉族、回族官兵就成为首批移居大、小金川的外地移民。

其次,推行民屯制。清政府在推行军屯的同时,还采取发给盘费、房屋、种子、农具、耕牛以及准免五年纳粮等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其他民众迁徙到大、小金川耕垦,施行民屯制。史料载:“凶秽扫荡,空无居人。江岸山坡,招徕内地民户到金川屯田。每户给地三十亩,使为恒产。路远携妻孥,准大口日给盘费银一钱,小口日给银三分,粮各一升。自本籍至屯所,沿途牧令给发。至屯所给屋庐,无则折银二两,并给耒耜,两户又给一牛,无则折银十两,每户又给籽种二石。初种免粮五年。自六年起,每户纳粮亦仅一斗二升,或青黄不接,又准赴屯仓借贷,还新抵陈。”[2]192在此政策的驱动下,大批外地民众来到大、小金川,其中最先来的是川内渠县、什邡、长宁、洪雅、天全、打箭炉等地的民众。

(二)两金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金川境内的大金川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其支流杜柯河、卡拉脚沟、撒瓦脚沟(新扎沟)、勒乌沟、独松沟、卡撒沟等皆可供灌溉。这些河流沿岸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日照长,宜于农耕。而小金川境内的抚边河、沃日河、小金川、汗牛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也是气候温和、日照长、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尤其是两金川的土质、气候很适合鸦片的种植。史料载:“川西北藏区在气候、土质等方面具有种植鸦片的良好自然条件,其产烟区域,一为懋功全境,二为靖化之一部……”[5]50清末开始,四川内地的禁烟运动促使怀揣发财梦想的内地烟民向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民国时期,懋功广种罂粟,吸引了大批内地人来懋功。常年往来于巴郎、牛头、虹桥等要道的商贾、力夫络绎不绝,后来,又有不少人定居懋功城乡。”[4]95除此之外,两金川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到此开矿,发展工业。

(三)战后两金川有利的社会与政治环境

金川战役之前,两金川为土司属地,战后,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与内地州、县相同的行政区划。行政建制上设厅、粮务和屯,官制上实行流官制,选派外地流官管理屯内的一切事务。改土设屯制的推行,彻底摧毁了当地旧有土司势力,两金川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完全掌控在清政府委派的流官手中。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松散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增强,外来人口大增。与此同时,县府历任要员皆由国民政府从内地委派,地方统治权力主要掌握在汉族、回族移民的手中。大金川咨议局局长杜春洋、团练局长杜德珍、绥崇清乡司令杜铁樵等皆为汉族移民的后裔,小金川地方乡绅及各袍哥组织舵把子也多为汉族、回族移民后代。因此,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助于吸引外地移民到大、小金川居住。

二、汉族回族移民到大、小金川的历程

(一)汉族回族移民到大、小金川的时期

汉族和回族移民到大、小金川主要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清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两金川之役结束后,清政府在大、小金川推行“改土设屯”制,设置流官,建营驻军,驻军及其家属和随军商人留驻此地垦殖或经商。与此同时,清政府又推行优惠的移民屯驻政策,吸引大批外地汉族回族移民到此屯田、经商。到清代中后期,随着四川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嘉庆年间清廷镇压白莲教导致的一系列战乱,不少川内民众迫于生计迁徙到两金川垦殖或经商。

第二个时期为民国年间。民国年间也有大批外地民众迫于生计或寻求财富到两金川种鸦片、做帮工、经商或开矿。1913年,绰凯矿务局和裕华矿务公司数千人在大金川俄热等地开采金矿,至1917年歇业时留下了不少汉族“金夫子”在此垦殖。红军长征期间,又有大批红军战士在两金川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北上后,有少量失散流落红军在两地居住。

(二)汉族回族移民到大、小金川的路线

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到1950年,迁徙到大、小金川的汉族回族移民,大多是经东边和南边到达小金川,有的再转道至大金川的。

东边有两条迁徒道路:一是从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出发,经威州(今汶川)、理县杂谷脑,翻越虹桥山到小金两河口,有的留居小金川,有的再出银厂沟,过乌龟石到达大金川咯尔、沙耳尼等地;另一条是从成都至灌县,出卧龙关,翻巴郎山到小金川各村寨留居,有的再翻空卡山到大金川卡撒、安宁、独松再至大金川各地。南边的迁徒路线主要是从现在雅安市的跷碛出发,翻夹金山,一日可至小金川达维,再辗转至小金川各地,再一条是当他们经上述各路到达小金川抚边后,再翻越万里城梁子,到大金川万林、勒乌等村寨。除上述主线外,还有一些小道,如从北边的马尔康,南边的康定、丹巴均可到达两金川。

(三)汉族回族移民到大、小金川的类型

移居到大、小金川的汉族和部分回族,就籍贯和类型而言,第一类为湖广、陕西、江西、河南、贵州等籍的随征清军及其家属以及商贩。据金川县咯尔乡复兴村高福军老人介绍,他的祖先就是乾隆第二次金川之役时从陕西长安县高家窑到大金川的应征军人,战后留驻咯尔丹寺(今咯尔乡复兴村),至今已是第九代人。第二类为清政府在各省选派的流官及国民政府派驻的历任县府要员。第三类为川内渠县、什邡、长宁、洪雅、天全、打箭炉、遂宁、安岳、乐至等州县来此垦殖、做帮工或经商的民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户部奏:有“渠县、什邡、长宁等县民人段万儒等十二户,情愿携眷前赴金川屯垦。请照携眷赴屯兵丁派赴新疆杂谷屯练之例,官为资送……又洪雅、天全、打箭炉等厅州县民人王文琳等三十户,情愿自备资斧,携眷前赴金川屯垦。请其自赴屯所,由屯员安插。”[2]214《懋功厅乡土志》载:“所属素无大姓。惟陶姓、俞姓、廖姓、两陈姓族人较繁,均于嘉庆、道光年间,由遂宁、安岳、德阳、乐至等县迁居厅属,承佃土司地耕种至今,人传五六代。其余贾姓、王姓等族,均由陕西、甘肃迁来,开店为生,一有倒闭,即行转徙难以枚数”[3]171。“由陕甘迁来者多奉回教,近年来续迁懋功屯之新、营两街,仅留数家,仍奉其教。”[3]171《金川县志》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时,从陕西渭南调来清军,其中有不少回族官兵,战后留驻戌垦,此为移居县内最早的回族,继有来县经商的不少回族人在县内安家落户。”[6]223

笔者已故的父亲曾讲,他13岁时和祖母迫于生计于1941年从老家四川简阳出发,先到龙泉驿开店再至灌县做帮工,1943年春在理县杂谷脑认识了汉族人赵五婶母子,后与他们结伴前往阿坝山区欲种植鸦片。他们从杂谷脑进入丹扎木沟、梭罗沟,翻越拨刀梁子到达小金川结斯,再至崇德。入秋之季又随大金川汉族人商贩翻越空卡山梁子到达大金川境内,几经辗转,最终落脚于沙耳尼,靠做帮工,聊以生计,直至解放。类似笔者祖上这种情况,于解放前夕迁居到大、小金川的人家不胜枚举。第四类为川籍、山西籍的矿商。第五类为红军长征途经两地时留居的流落红军。笔者表姐夫的父亲张锡山,四川万源县人,汉族,1933年参加红军,在后勤部缝制衣帽,1935年红军北上时,因病留在小金川,1937年到大金川沙耳尼安家居住。

三、汉族回族移民在大、小金川的活动及其影响

(一)移民屯驻,改变了大、小金川单一的民族结构

清政府移民屯驻政策推行后,吸引了大批外地汉族和部分回族移民大、小金川。到清末,“懋功屯境内(今美兴、新桥、老营、沙龙、汗牛、窝底等8乡和美沃、崇德、宅垄3乡的部分地区)总人口11884人,其中汉族有8441人,藏族有3543人。”[4]94“民国时期,县内大面积种植罂粟,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和劳动者到懋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统计,全县汉族人口有18887人,藏族人口8733人,回族人口658人”[4]101,而“靖化县在1950年统计,境内汉族主要聚居在沙耳尼、安宁两区的沿河一带和周山、观音桥区的河坝条件较好地带。”[6]226“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厢、沙耳、咯尔、庆宁、勒乌、河西、安宁等地。”[6]223于是,两金川地区出现了“官占平、民占坡、蛮家只占山窝窝的现象。”[2]214即军屯官兵占据了两金川土地肥沃、出产丰富的河坝地,汉族、回族移民占据的是半山坡地,而当地投诚的嘉绒藏族只能耕种高山上贫瘠的土地。在笔者的出生地金川县沙耳尼乡沙耳尼村,全村村民中仅有牟姓(房名牟咪)一家为两金川之役后留下的土著居民——嘉绒藏族,其余皆为在不同时期迁徙来此的汉族和回族。而整个沙耳尼乡6个村中,土著居民也仅有10余户。

“1950年,懋功县有4个民族,全县总人口中,汉族20171人,占67.87%,藏族8865人,占29.83%,回族682人,占2.29%,羌族1人。”[4]1011951年,“大金川的嘉绒藏族人口数是3578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9.6%,汉族却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7]181这足以说明,汉族回族移民大、小金川的数量是可观的、规模是巨大的。就两金川而言,大金川在地势、气候、物产、土地面积等方面更优于小金川,加之第二次金川战役时,在大金川土地上持续的时间更久,本地土著战死、饿死者比小金川多。所以,迁徙到大金川的汉族和回族人口就自然多于小金川。

清政府各项移民屯驻政策的推行,使大、小金川大部分藏区变成了汉族聚集区、汉藏杂居区或汉藏回杂居区,从而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开荒垦殖,发展农业

为了尽快恢复大、小金川的生产、生活秩序,清政府在两金川推行移民屯驻的同时,还“在大、小金川地区委派同知、佐杂等文员管理屯种、收粮等事务。”[2]212《绥靖屯志》卷4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为屯,高山原隰陆续招徕民间开垦,皆由内地州县咨送前来……”[3]61“绥靖、庆宁两营眷兵包崇忠等三十四名,每户给地三十亩。单兵张复元等八百二十八名,每名给地十五亩。共垦地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亩。屯民九百七十六户,屯番四百六十三户,屯练十五户。共屯民、番、练一千四百五十四户,每户给地三十亩,共垦地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亩。”[3]59“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崇化屯丈量耕地有38482亩。”[6]450绥靖屯“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奉文清查后至道光四年(1824年)止,现有垦地62880亩。”[3]60于是,“户口日增,报垦几无隙地矣。”[1]196

清末民初,“绥靖屯有眷兵46名、单兵467名,屯民540户、屯练42户、屯番653户,年征粮254.9石(每石85Kg);崇化屯眷兵34名、单兵823名,屯民938户、屯练16户、屯番601户,年征粮327.7石。两屯合计征粮582.6石。1928年,两屯征粮共790.02石,1930年,两屯征粮2759.545石。”[6]688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留驻金川,县苏维埃政府设经济部、土地部。1936年红军撤离金川后,国民政府成立靖化县政府,下设第三科,即建设部,主管农业,到1948年,“靖化县有耕地45169.5亩。”[6]450由于小金川是半农半牧区,民国以前,毁林开荒,对植被破坏较严重。“民国30年(1941年)建立劝林所,建立苗圃2亩,劝导农民种植桑树。”[4]1411950年,“小金县解放时,全县有耕地面积10.61万亩。”[4]110

金川之战前,大、小金川大多处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状态。外地移民到两金川后,不仅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还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优良品种。其表现为:

首先,随着移民的增加,大、小金川地区逐步变刀耕火种为深耕土壤、重加肥料;变二牛抬杠为单牛犁地;变木制锄、铧为铁器耕作。在小金川,外地移民中的铁匠,“年产铁铧千余件……民国年间,县内各乡镇设置了铁匠铺,制造锄头、镰刀、弯刀、锅铲、火铲等产品。”[4]160工具的改变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也促使了引水灌地的出现。《绥靖屯志》载:“绥靖屯耕地‘间有引水灌溉者,现有八处。’”[3]61至民国时期,“靖化县多数地区已有施肥习惯,亩用肥100—200千克。”[6]463

其次是良种的引进。金川战役前,大、小金川的“农作物只有大麦、小麦、青稞、黍、稷、荞、梁、豌豆、胡豆、天星米之属,有平生未见稻谷者。”[1]219“夷人不知天下有蔬菜”[1]250,更“不知有醢酱煎炒。”[1]236迁入的汉族、回族移民引进了水稻、蔬菜及其种植技术。笔者儿时就常食家乡沙耳尼村出产的一种稻米,此稻米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时任绥崇清乡司令的杜铁樵(汉族屯民后裔,祖籍河南)在成都购得稻谷种子,经雅安、炉霍等地运至崇化屯的安宁试种成功后,再在大金川河谷沿岸广泛种植。此稻米种子初为白色,但在大金川种植后,受此地“气候、土壤、水质等的影响,所产稻米则是米色紫红,米汤粉红;香糯可口,而被称为‘红米’”[6]456。由于其产量低下(最高亩产400斤左右),此水稻在1981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基本停止了种植,其推广年限有40余年。为此,靖化同邻县各乡绅曾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建“杜公铁樵司令官试种稻功德碑序”一通,立于杜铁樵居住地沙耳尼村四川省立靖化小学门口,以示纪念。此碑已断裂,但文字基本能辨识,现保存于杜氏后院内。河北、山东的屯兵还把家乡的鸭梨引进到大金川,与当地山梨嫁接,培养出皮薄、味甜、化渣、核小的金川雪梨,从而使大金川享有“雪梨之乡”的美誉。到1825年“大金川所栽蔬菜种类有葱、韭、蒜、芹、菘、苋芥、蕨、笋、蔓菁苤蓝、圆根、芥菜、芫荽、菠菜、莴苣、苦荬、木耳、青椒、洋芋、黄瓜、南瓜、白瓜、苦瓜、金瓜、瓠瓜、茄子……至1949年,大金川所种农作物已有玉米、小麦、水稻、青稞、马铃薯、胡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白瓜子、罂粟等。”[6]495大量汉族回族移民的到来,给两金川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种植,使两金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开商设户,兴办工商业

大、小金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居大渡河上游,雄踞川西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初,清政府就开辟了灌县经卧龙关到攒拉(小金)的便道……乾隆王征金川时开辟了懋绥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了虹桥山鸟道。”[4]182战事期间和战后还修建了小金三关桥、马鞍桥、猛固桥。清末,绰斯甲土司在其境内兴建了观音桥铁链大桥。国民政府时期对这些道路和桥梁进行了整修。随着大、小金川交通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在两金川地区也日益兴起。

金川之战前,大、小金川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在金川战役中,许多外地回、汉商人受到政府的鼓励,背运边茶和日杂用品到大、小金川从事贸易活动。战后,其中一部分便留在两金川“列肆而居”。在小金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从湖北等地迁来的部分移民中有从事小手工业的工匠。道光年间,又有甘肃洮州及川东一带的商民、工匠来此经商从业。大多数客商、工匠在懋功厅属各地落户。”[4]159在绥靖屯“列肆而居,类多秦、晋、豫章诸地人。汉夷日用之需,咸取给于兹。每岁春夏之交,伙计中能通夷语者,背负杂货入夷地售之,或易麝香诸物以归,名曰‘跑寨子’。”[3]86此类商人也称行商。在与回、汉商人交往中,许多本地藏族民众及寺庙出家人也学会了经商,逐渐出现“藏商”和“寺庙商”。

除行商外,回、汉商人还在大、小金川开设商铺。绥靖屯的龙王庙、老街灯杆坝、崇化屯的安宁成为大金川的商贸中心。笔者听90多岁的母亲讲,龙王庙坎下河面上原有一只大渡船,对到大金川县城的民众和商贾迎来送往,要到老街去销售的货物也必经龙王庙转道而上,致使一条老路边的狭窄街道上也有了卖茶的、卖糕点的、卖柴的、卖药材的、卖日用百货的商铺十余家,店主皆为外来移民。笔者的外祖父便是其中一位,他于民国初年随同乡从四川简阳来到大金川,在龙王庙开设商铺,主要从事药材麝香及日用百货的购销。老街灯杆坝开设的商铺,主要经营百货、茶叶、食盐、布匹、药材、金银首饰、铜铁器具、粮食等。到嘉庆年间,“绥靖屯稳定的商铺有贵州赵姓大顺铺、陕西杨姓万胜铺、湖广王姓盛兴铺、陕西胡姓裕丰铺。裕丰铺积粮、盛兴铺贮银、万胜铺和大顺铺积物。各铺拥资数十万元(铜币千文为1元),每当官方军需困难时,常向他们借支,军需银饷运到后即归还。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增设了张姓洪兴铺、王姓鼎甲铺、王姓裕盛铺等。民间赛会期间,各族群众云集老街,三五日不散,商贾贸易较为热闹。交易物资为药材、皮毛、黄金、白银、鸦片、枪支、丝绸、布匹、民族首饰工艺品和日用百货。光绪年间,又开设杨姓冷贯堂、简姓童鹤公、刘姓金盛堂、李姓新兴堂。此‘三堂一公’资金雄厚,主要收购名贵药材,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由数百名‘背二哥’(背运工)将药材、皮张运至灌县转销。”[6]631在懋功屯,“道光十三年至咸丰二十二年(1831—1872年),以新街为中心开设了饭店、酒店、作坊、客栈、商铺,洪发、盛兴、兴盛隆、同鑫昌、品德全、万顺源等商号相继出现。”[4]327“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懋功县城乡共有私营工商户270户,其中城区200户、乡区70户。经营品种有粮食、土布、盐、茶、书籍、针线、清油、火柴、丝绸、铁器等。”[4]198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懋功三等乙级邮局成立。”[4]196“民国年间又组建了灌懋、懋宝、懋丹、懋靖等邮路。”[4]1931913年绥靖屯、崇化屯创办邮政代办所。随后,农村亦成立预备信用合作社,两金川四方商贾云集,盛况空前。清末,随着鸦片在大、小金川的种植,加之小金川离灌县等地较近,小金川就成为川西北鸦片交易的集散地。虽然国民政府曾多次禁烟,但是巨额的利润诱使各阶层人员“明禁暗种”,并利用鸦片从事商业活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小金县每年五至九月烟会期间,县城热闹非常,几十家红灯烟馆接纳四方来客,烟民用烟土交换生活用品,地方势力用烟土交换枪支弹药。”[4]242这使小金川新街在民国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使小金川的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大、小金川及其支流沿岸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金矿最为有名。随着两金川垦殖业的繁荣,采金业也发展起来。“清光绪年间,客商张子杨在(小金川)巴郎山开金矿,有矿工千余人。”[4]198此举开创了两金川近代工矿业的先河。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山西矿商周善之、尹天星集资40余万元(银圆),开办绰凯公司于绥靖屯复兴街,招收矿工数百人,开采绰斯甲二凯(今二楷)金矿,日产黄金数十两。”[6]5651914年8月“成都裕华矿务公司总经理梁毅招工二千余人,恃其叔父梁士诒(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之势,夺得二凯金矿开采权,并同时在绥靖屯双柏树、勒乌、广金坝、丹扎木、沙耳尼、噶尔等处采金,获利丰盛,月征课税白银120两。”[6]566这一时期成为大金川采金业鼎盛时期。

1935年10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途经两金川时,在此建立了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稳定根据地的经济秩序,给前方红军提供充足的军需用品,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红军在大金川先后开办了各种工厂(兵工厂、服装厂、土盐厂、造币厂)、商店、医院、中华苏维埃工农银行办事处等。“20世纪40年代中期,流落红军孙光鑫等人,首次从外地购进一台脚踏式缝纫机,在小金美兴镇开始用机器缝制衣服。”[4]171解放前“大金川还出现了面粉加工、皮毛加工、土陶、竹编、藤编、少数木工、泥水工、石匠、缝纫工等。”[6]497随着商贸业和现代工业的兴起,大、小金川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展十分迅速。大金川先后扩建了老街、新街、半边街、升平街、复兴街,小金川除营盘街外,还新建了新街。中国近代小镇经济体系的雏型在两金川初步展现。

(四)创办学校,发展教育

绥靖“屯列版图,甫数十年,尚未设学,亦无书院义学。道光五年(1825年),屯务李涵元创兴义学于城隍庙左廊,延师训课。”[3]57同期崇化屯也创兴义学,此为大金川兴学施教的开始。13年后的“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强丞望泰(陕西进士)在(小金)县城中场(今美兴小学所在地)创办‘绿竹书院’。”[4]455“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在绿竹书院旧址,办懋功厅初、高两级小学堂,马荃青(回族)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县共有23所国民小学,县城有美兴镇中心国民小学和省立营盘小学。”[4]456

“光绪三十年(1904年),受四川总督锡良之令,绥靖屯选派汉族子弟冯光厚,崇化屯选派王克明出国留学于日本弘文学院四川速成师范专科班,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回屯办学。”[6]827大、小金川地方政府历任要员非常重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道光五年(1825年),(绥靖)屯务李涵元创兴义学,延师训课。每岁捐送束脩十金,并以前任屯务马文耀查出遗留屯民二户,地租五石,以资薪水。”[3]57宣统二年(1910年)“绥靖屯务杨楚谷,令将营兵牧马场(又称马厂,今勒乌乡新民村)开垦为耕地,划拨四大股(约100亩)为学地,年收租粮百余石作为办学经费。”[6]11到1912年“绥靖屯有公立全日制小学堂1所,半日制小学堂6所;崇化屯有公立全日制小学2所,半日制小学6所。”[6]81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留驻绥靖、崇化时,西北联邦政府令将两屯公立学堂改为列宁小学,自编教材,由红军战士教授。还在沙耳尼创建了红军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红军指战员。1937年9月“靖化县开征牛、羊、猪屠宰税,猪的正税1元附税4角拨作本县教育经费,发展教育事业。”[6]697同年秋,“爱国华侨胡文虎(万精油大王)捐资兴学,在此项捐款中,四川省国民政府拨出3500元(法币)开办四川省立靖化小学,校址设在靖化县沙耳乡沙耳尼牛王庙(笔者小学母校的前身)。一切费用由省教育厅直拨,学生学费、教科书费、文具纸张费全免,还发给学生制服和生活补助费。”[6]8131943年,靖化县政府秘书萧湘雨等创办促浸中学,由义办人员任教。两金川除官办学校外,还有各地方乡绅筹办的私立小学及各类私塾。“民国年间,小金川私人捐资办学数量超过了公立学校,从1912年到1949年,全县有私学10余所。”[4]455其中最有名的是“张德安于1945年创建于营盘街的‘私立铭新小学’,有学生120余人。期间教导主任周倬云还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受到县政府的监视,周逼迫离开小金川,学校于1949年停办。”[4]455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绥靖屯建清真寺,嘉庆九年(1804年)绥靖屯回民聘请新都唐家寺马万明阿訇前来主持教务,招收回族青年学习古兰经。1935年10月,红军长征驻留金川,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回族战士肖福祯(阿訇出身)遵照大金省委的指示,组织回族群众建立了绥靖县回民苏维埃政权,同时组建了回民独立连,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土地革命和保卫金川苏区的斗争。县城清真寺成为回民苏维埃政府和回民独立连连部驻地。1939年,县内回民集资,购得比邻清真寺的万盛铺街房一幢,开办私立中阿小学,学习中文和阿拉伯文。”[6]243而懋功厅早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了培养伊斯兰教教徒学习回文,由首事马云鹏及马跃林、周国柱、马步庭、马占春、苏云昌等人筹集银子,修建了一所回民学校。”[4]456

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的国民政府都很重视两金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为两金川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能人,“尊师重教”之风也从古延续至今。

除办学外,政府要员还编修了历史典籍。绥靖屯第三任屯务李心衡(上海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月至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在任,著有《金川琐记》。绥靖屯第十一任屯务李涵元,贵州普定人,道光二年(1822年)到任,道光五年(1825年)特邀成都华阳县甲子科举人潘时彤(曾总纂《华阳县志》)前来纂修屯志。李心衡主修,潘时彤纂修,胡经德(四川温江县人)采辑,他们在前任绥靖屯务范贻榖(浙江会稽县人)所藏其幕友的“采访旧稿”基础上,“补厥遗而正讹误,纂成《绥靖屯志》十卷”[3]1,含天文、舆地、建置、田赋、祀典、职官、风俗、边防、艺文、杂识“十门四十七目,约十万字,其记事较为详尽,这是四川编簒时间最早,门类最齐的一种屯志。懋功厅其他四屯(懋功、抚边、章谷、崇化)在八十年后方有志书编簒。”[3]1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懋功厅同知兴元编簒了《懋功厅乡土志》。这些典籍,对大、小金川的历史、地理、物产、民风及民俗等,皆有不同程度的记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道光五年(1825年)屯务李涵元还在绥靖屯灯竿坝捐建惜字库一座,并有碑记曰“……‘言语之体貌,文章之宅宇’,岂可秽亵抛弃而不甚爱惜乎!况斯地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为屯,边烽永靖,文教遐敷。凡我黎庶,耕凿相安……迩来风俗,愈知礼仪,渐识诗书,固大异乎獉狉之习矣。”[3]112

(五)建寺修庙,改变了两金川单一的宗教信仰结构

金川战役中,由于该地苯教僧人多次协助两金川土司抵御清军的进攻,苯教势力中心雍仲拉顶寺“曾派出三千僧兵与清军作战……松潘镇总兵宋元俊夜袭卡丫山梁,夺其木栅,歼戮甚众,余贼奔窜寺内,喇嘛奏梵乐以迎。”[2]221战后,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对大、小金川地区的思想统治,惩处和遣散了两地的苯教僧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颁布诏谕,命当地民众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2]223并将位于大金川的苯教寺院雍仲拉顶寺培修后改名“广法寺”,赐“政教恒宣”御匾,列其为“皇庙”“特派西藏布达拉宫所住堪布桑载敖特杂尔前往该寺任主持。”[2]224清廷还命在小金川整修藏传佛教寺庙美诺寺,懋功屯新建“胜音寺”。此后,大、小金川各地相继建起一批格鲁派寺庙。

随着改土归流在大、小金川的逐步深入和汉族回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两金川地区除藏传佛教外,还涌现出了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分驻阿尔古屯防事维州协副将李天佑建武庙(关帝庙)在绥靖屯治南三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屯务李心衡建城隍庙在屯治西七百二十步……道光五年(1825年),绥靖营游击陈文耀、守备赵廷耀、千总王国治率众兵等捐建昭忠司,内祀历来出师阵亡、病故员弁兵丁。”[3]74“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懋功厅回民在营盘街苏亚堂宅基地上始建清真寺,后来在日隆、抚边相继建立了清真寺。道光十四年(1834年),营盘街清真寺北迁二百米,同治三年(1864年)扩建该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此清真寺的大殿、教室、殡葬室、厢房、厨房、浴室和附属房屋设施等已基本完整,伊斯兰教达到极盛时期。”[4]556“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绥靖屯建清真寺,后又在沙耳、庆宁、咯尔、安宁各建一座清真寺。”[6]243此外,绥靖屯各阶层人士还建有“离明祠、衙神祠、观音寺、观音阁、玉皇阁、山王庙、禹王宫、关帝庙等庙宇。”[3]74小金川也建有营盘街关帝庙、两河口关帝庙等。总之,金川之役后,由于大量汉族移民和部分回族移民的到来,使大、小金川从一个单一宗教信仰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具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地区。

除各寺庙外,在此定居的各省籍清军和家属以及商贩分别于绥靖屯、崇化屯和懋功屯的屯署所在地修建了湖广馆、陕西馆、江西馆、贵州馆等会馆,馆内供奉着故土神灵或商人们共同信奉的神灵,并以馆内房屋供同乡、同业们聚会或暂居。这些会馆不但是商务会所和信息中心,也是侨居两金川的商人、游子们的精神家园。位于今金川县老街的陕西馆(清道光初年建)、湖广馆(即禹王宫、清乾隆五十五年建);安宁陕西馆、安宁关帝庙、安宁禹王宫戏台等就是当年湖广人、陕西人在此活动的历史见证。此外,在小金县美兴镇营盘村卯梁山脚下,一通高1米,其上刻有“回民义冢地,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吉立”的石碑,至今仍然矗立在当年由营盘街清真寺捐建的墓园中。大金川城厢古碉后面也有回民的安息之地,叫“回回沟”,这些都是回族移民到两金川的历史印记。

综上所述,偏居阿坝州西南边陲的大、小金川,因清政府移民屯驻优惠政策的推行,加之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较肥沃的可开垦荒地,为清乾隆金川之役后至民国时期迁入的汉族回族移民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汉族回族移民不仅在大、小金川开荒垦殖、开商设户、兴办学校、建寺修庙,发展农业、兴办工商业、培养人才。而且伴随着他们的到来,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被引入到大、小金川地区,对当地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生活面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嘉绒藏区的民族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方言的形成、石刻艺术的兴起,服饰及生活习俗的融合和改变等。《绥靖屯治》载:“绥靖自设屯后,汉番杂处。好尚攸殊。虽向风慕义,渐革獉狉。”[3]86嘉绒藏族除酥油、糌粑、牛羊肉外,到乾隆末期,已“近日稍知啖葱蒜,喜其渐近清虚。”[1]250随着生产的恢复、生产力的解放,商品经济的不断增长,逐渐改变了大、小金川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学校、商铺、工厂、桥梁、矿山、邮政、电报、预备信用合作社、寺庙、会馆等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总之,汉族回族移民的到来,对两金川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金川回族汉族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书法篇
绘画篇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大河金川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