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爱是理解与尊重

2019-01-11 12:46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性家长妈妈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幼儿园 刘 丽

案例背景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做。”这不只是说给老师的,同时也是家长教育孩子要遵循的原则。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着去引导,而不是以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时孩子“错”了(其实未必是错,只是从家长的角度看是错的),我们就一味地指责,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很多闪光点会渐渐暗淡,甚至消失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案例描述

我是一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记得女儿果果2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从药店里买了几盒感冒药,随手把药放在包里,回家后把包放在沙发上就去厨房做饭了。没想到,我从厨房走出来时发现,正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果果把我的包翻了个底朝天,有一盒药也被拆开了,药片扔了一地。我的心顿时一沉,冲过去对她大吼道:

“谁让你乱翻妈妈包的?这些药小孩子是不能动的,你知不知道?你是不是吃了妈妈的药?快说!”

果果被我吓得哇哇大哭,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没……”

我更生气了:“你到底吃了没有?快跟妈妈说实话,要不我带你去医院洗胃……”

果果哭得更厉害了:“妈妈,我真的没吃。”

这时,果果爸爸回来了,他对我说:“你先冷静下来,都快把孩子吓傻了。”果果爸爸又问果果:“果果,你有没有吃妈妈的药?”果果摇了摇头。我又大声吼她:“你再不承认,妈妈就不理你了!”果果又开始号啕大哭。

爸爸想了想,说:“果果别哭,我们把药捡起来,数一数有多少颗好不好?”果果点点头和爸爸一起把药捡起来,不多不少刚好30颗。我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果果把药装好,递给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乱动你的东西了。”

我看着她哭得红肿的双眼,忍不住抱着她说:“果果乖,妈妈错怪你了,妈妈也要跟你说对不起。”

案例分析

事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当我看到孩子把药拆开时,第一反应是怕孩子误吃大人的药而发生危险,所以紧张地追问孩子有没有吃药,而且凭借自己的直觉不相信孩子的回答,并大声的呵斥孩子。虽然这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和对孩子的爱,但实际却吓到了孩子。

同时,我不应该随随便便把药放在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地方,我也从没有告诉果果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她只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用她自己的方式去了解、感知未知事物而已,这也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探索世界所必需经历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遭遇了大人的不理解,甚至指责。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抹杀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阻碍他们的健康发展。

对策及效果

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有效的教育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对策:

1.深入了解孩子

如今繁忙的工作让我们身心疲惫,和孩子的沟通少之又少,既然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就要了解孩子,亲近孩子,掌握科学教养孩子的规律和方法。教育孩子不能一厢情愿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孩子的心打开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了,教育就简单了,这就是“家长用心,孩子会心”。我们应该多抽出自己的闲暇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孩子热衷的事物,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全面认识孩子后,才能在发展孩子天性的道路上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2.让孩子尽情玩耍

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由自在地玩耍,他们虽然年龄幼小,能力有限,但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对小虫子、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有的女孩子则喜欢娃娃、喜欢唱歌跳舞,就像歌里面唱到的“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我们应该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说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不要过分地限制或者约束他们。生活中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按自己的想法强行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适得其反。凡是对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家长和老师都应予以尊重和积极的支持,避免事事处处按成人的兴趣或愿望安排幼儿的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建立乐观自信的性格,在玩耍中发现、激发孩子的潜能。

3.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

孩子的时间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他感兴趣的各种事情。比如有些男孩子喜欢做模型,做玩具刀剑;女孩子喜欢画画,摆弄洋娃娃。家长应该避免周末带着孩子在各个培训机构、复习班之间奔走,如此这般,只会让孩子感觉疲惫厌倦,压制孩子的天性。

4.积极响应孩子的请求

有些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经常沉迷其中,但是孩子往往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进行自己的研究,当孩子向你提出添置“实验用品”的时候,无论你是否感觉有些幼稚甚至荒谬都要尽可能满足孩子,比如给男孩子买科普书籍,零件配件,给女孩子装扮洋娃娃买针买线等,让他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下去,将自己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这也会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的爱与支持。

5.尽可能参与孩子的活动

孩子需要鼓励,然而对孩子最大的鼓励莫过于你能参与他的发明、设计。在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探讨,与他一起构思,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在他需要帮手的时候就做他的下手。在参与孩子活动的时候应该怀揣童心去看待问题,避免用自己的观念对待,多听取他的方案,不要尝试去修改甚至责骂他的错误。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体验,在实践中成长。家长们最好顺着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孩子,必要时还可为其创造条件或从旁指点帮助。

6.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行为,也不要漠视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的存在。要积极地鼓励孩子,赞扬孩子,对孩子每一阶段的活动表示肯定并积极给予鼓励,让孩子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当孩子有一定成果时,家长可以给周围的朋友分享,和朋友的孩子成果进行交流,这样能促使孩子在自己的天性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要尽量利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只有当孩子感到成人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时候,他才愿意接受成人的教诲。给孩子多一份尊重,实际上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家长教育子女时一定要注意合适的用语,不要经常说一些否定的话,比如:“你也就这样了,不会有出息了。”“我看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此外,也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如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以后不许这样做! ”等等,更不要威胁孩子。家长们最好避免当众批评或呵斥孩子,不要当众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可嘲笑或丑化其缺陷。

孩子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且又充满着秩序和规律的过程,我们必须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才能看到一个自信、快乐、智慧、乐于享受学习过程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密切关注他的行为,发现他的兴趣和优势,并顺应这个优势去引导、开启其智慧,挖掘其潜能。

让我们保持一双“鹰”的眼睛,学会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安心做自己。

猜你喜欢
天性家长妈妈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