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同情开始

2019-01-11 12:46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李庄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同情心小鸭同情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李庄幼儿园 吴 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养尊处优,往往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同情心是构成完美个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的同情心与生俱来,它需要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育与培养,只要老师有心,到处都是教育的课堂。

一、精心呵护同情的萌芽

幼儿其实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学习各种情感,而同情心往往与生俱来。由于幼儿富于想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他们最初产生和表现出的同情心萌芽,会很幼稚,也很情绪化,玩具掉在地上,他们也会一边帮它揉一边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看到别的孩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他也会撇撇嘴,露出痛苦的表情,甚至也会哭起来。这时候我们绝不能取笑,更不该责怪幼儿,因年幼的他们分不清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痛苦,但这是他们日后产生同情心的重要心理基础,成人不仅不能漠然对待,应该抓住机会给予充分的呵护、肯定和鼓励。

有些老师不了解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一旦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也跟着哭时,个别老师很不耐烦甚至会很生气,以至于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孩子训斥一通。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认识的偏差,觉得他同情别的小朋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试想,一位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孩子,他能真正体会到受委屈这一心情的感受?看到他人受委屈而哭泣时,他能理解那人的哭声里所包含的意义,会产生同情心,会很好地安慰他吗?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最好给予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给孩子手绢去给正哭着的小朋友擦擦眼泪,鼓励孩子用小手轻轻地拍拍哭着的小朋友等等,这样既调整幼儿混乱的同情心,同时也教给幼儿正确表达同情的方法。

二、逐步形成同情的意识

具有同情意识是产生同情情感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老师要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形成同情意识。例如:让孩子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痛苦;每次见到残疾人,都做些力所能及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事情;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那些比他小的孩子,让他在帮助弱小者的行动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持……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慢慢地培养并巩固他的同情心。

其次,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时的情感、愿望。例如,班上的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孩子见状却哈哈大笑。老师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孩子是被小朋友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当赶紧说:“哎哟,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会止住笑的,老师这时建议孩子去关心那个碰痛的小朋友,问问他还痛不痛或者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苦痛就会形成有意识的关心,从而学会同情他人的情绪。

幼儿还存在着“怜灵”现象。他们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生物表示关切,甚至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如果可能,老师可以在自然角饲养小动物,让孩子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一方面,通过饲养、照顾小动物,可让幼儿学会付出爱,培养幼儿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幼儿的同情心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一个对小动物都充满爱心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孩子。例如,当幼儿在桌面上乱写乱画时,老师以桌子的口吻说:“哎哟,我的脸上好疼呀!呜呜……”老师模仿桌子的哭声,很容易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共鸣,这时再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伤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桌子?通过这些形式,逐步地激发他们的同情意识,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关心体谅他人同情别人。

三、随时进行同情的体验

体验是一种很微妙的事,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抓住教育的契机,随时进行体验培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培养自己的同情心。例如,涛涛是新转进的小朋友,刚到一个新环境,情绪不稳,爱哭,我们就常常亲切地安慰他,搂搂他,亲亲他,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使涛涛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放学了,孩子们习惯把书包扔给爷爷奶奶,我们就问孩子:“爷爷拎着这么多东西,还要抱你,会不会觉得会很累啊?”又如,在角色游戏中,我们让幼儿通过扮演病人、医生、爸爸、妈妈等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体会医生给病人治好病的快乐、感受妈妈做家务的辛苦,从而懂得要热爱、关心自己的父母,去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再如通过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况时的情感、愿望——如果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样对你?如果不会做游戏或做不好,你希望别的小朋友不理你、笑话你,还是帮助你?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

故事和图画书的情感体验更适合孩子的理解, 孩子没有亲身经历却能和故事的角色一起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获得不同的情感感受。于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爱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童话,让幼儿从中感受、体验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在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富有情感的讲述,孩子们的眼睛都红了,许多孩子主动提出我们要去帮助她;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大家才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

四、有意强化同情的行为

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同情行为应加以强化,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老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儿童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儿童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例如,每天的点名时,让孩子们看看今天谁没有来幼儿园,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没来,是不是生病了,如果小朋友是因为生病没上幼儿园,我就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给生病的幼儿打电话,表达了小朋友对他的关心;美工活动中,田田忘记带油画棒,内向的他对谁也没说,自己哭了起来,同桌的孩子看到后关切地询问并把自己的油画棒递过来给他使用,我们看到了这一幕,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立即表扬了这个助人为乐的小朋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表扬鼓励能够使班上其他幼儿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人们都会伸出小手去帮助。

同情行为是同情心培养的根本目的,在幼儿获得了同情认知、产生了同情情感后,我们应引导幼儿把同情认知、情感落实在行动上,教给幼儿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有一天,几个男孩生气地告诉我:“昊昊抢了磊磊的汽车。”经过了解,是昊昊的新朋友豆豆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又特别喜欢磊磊的汽车,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昊昊,昊昊出于同情就抢过磊磊的汽车给豆豆玩,这一贸然的举动引起了大家的误会。对此行为,我没有直接地说教,而是让昊昊想:如果你的玩具没经别人同意就被抢走了会怎么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别人?向别人借玩具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并以这个内容开展讨论“如果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做?”“假如我是他,我该怎么办?”幼儿想出了要使用礼貌用语跟小朋友借玩具,或者跟好朋友一起玩等等。通过这样的主题讨论活动,将关爱、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同情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能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依赖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作为成人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孩子成为爱的天使,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猜你喜欢
同情心小鸭同情
滥施同情心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智救小鸭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不该有的同情
小鸭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同情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