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北京蔬菜产业发展40年

2019-01-20 20:54王树忠刘永霞王以中王铭堂王
中国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全市北京市

王树忠刘永霞王以中王铭堂王 帅

(1北京市农业局,北京 100029;2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3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蔬菜产销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蔬菜品种结构、主产区域、生产方式、技术水平,蔬菜产品的市场流通方式、定价机制,以及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等,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

1949年,北京市城区人口人均每天蔬菜供应不足50 g。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近郊“以菜为主”的生产方针,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到197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6万hm2,上市量164.5万t,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每天自产蔬菜供应量为517 g。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逐步打破统购包销,发展市场经济,蔬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到2002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5万hm2,上市量507.4万t,常住人口人均每天自产蔬菜供应量达到977 g。之后,伴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耕地锐减以及全国物流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蔬菜产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形成“小生产、大市场”的发展业态。到2017年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缩减到4.2万hm2,上市量156.8万t,常住人口人均每天自产蔬菜供应量不足200g,但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新优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提升,加之便利的市场流通,北京市蔬菜供给实现总量充足、四季均衡、品种多样,想吃什么有什么。

1 破计划经济,立市场经济,蔬菜供应数量足

计划经济、统购包销,是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为保证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采取的必要政策,但历经长时间发展而未改变,对北京市蔬菜生产供应造成很多问题:一是物资仍然短缺,发展慢;二是菜价长期稳定,比照上年同期的日历牌价格管理;三是蔬菜淡旺季明显;四是种菜要讲“政治”。

改革开放后,1979年在海淀区8个人民公社试行了蔬菜自产自销,1980年起对46个细小品种蔬菜开始议购议销,1983年议购议销的蔬菜细小品种增为92个。1985年,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程中,5月10日北京市决定放开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的价格,实行议购议销。随后又允许载运蔬菜、瓜果车辆进京,允许农民走街串巷出售蔬菜,并对经营蔬菜一律免税,鼓励集贸市场。管放结合,1992年12月,除大白菜生产供应外,其他蔬菜销售价格全部放开。1997年大白菜价格最后放开,北京市蔬菜生产与供应完全由市场经济来调节。

市场经济调动了蔬菜产业链劳动者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后交通条件快速改善,北京市逐渐形成了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一批集贸市场,据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主要批发市场蔬菜交易总量为869.0万t,可供城区常住人口人均每天吃菜1 150 g。数量充足、四季均衡,吃菜不再是问题,种“政治菜”已成为历史。

2 转移蔬菜基地,扶持设施发展,周年生产成常态

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市蔬菜生产一直坚持“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埠调剂”的方针。改革开放后,1986年开始大力发展远郊蔬菜生产,到1990年年底全市基本菜田发展到2.2万hm2。

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市蔬菜生产供应逐渐走向了市场经济道路,与种粮相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远郊区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到1995年,全市基本菜田发展到4.3万hm2,其中远郊占比为85%、近郊占比降到15%,完成了蔬菜基地的战略性转移(1995年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9.1万hm2,总产量397.3万t)。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0.93万hm2,为解决蔬菜周年生产供应提供了必要条件。

“九五”以来,在引导和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持续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印发了1999年7号文件《关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2000年之后,近郊菜区老菜田完成了历史使命,先后退出蔬菜生产。2008年又印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30号文件,提出“全市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体”,“2008~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0.27万hm2(4万亩)左右,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3万hm2(35万亩)左右”。2017年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2.19万hm2,主要分布在大兴(0.6万hm2)、顺义(0.4万hm2)、通州(0.3万 hm2)和房山(0.2万hm2)等蔬菜主产区,设施类型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中小棚及传统的阳畦或改良阳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设施蔬菜面积的增加,使北京市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成为了常态。

3 引进特色品种,丰富蔬菜种类,想吃什么有什么

改革开放后,高端旅游饭店和大使馆等消费群体对特色蔬菜品种的需求增加,1983年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李燕生和朝阳区太阳宫乡马淑琴等将从美国、日本、法国、荷兰、联邦德国引进的胡萝卜和青花菜等106个特色蔬菜品种,在太阳宫乡牛王庙村试种获得成功,开启了在北京生产供应国内外“特菜”的先例。1984年8月,近郊区种植国外小品种特菜1.5 hm2;之后,小汤山、西局、樊家村等3个基点获得中央和市政府资金支持,到1988年年底建成了113 hm2特种蔬菜基地;加上丰台西铁匠营、朝阳十八里店、顺义沿河等零散发展的33 hm2特菜生产,全市特种蔬菜基地达到146 hm2。据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统计,1987~1990年北京市累计生产特菜1.306万t,总收入1 149万元,形成了可供应青花菜、结球生菜、紫甘蓝、樱桃萝卜、软荚豌豆(荷兰豆)、西芹等逾130个品种的特菜产供体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丰富了蔬菜种类,保证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用菜,结束了特菜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1995年全市特菜种植面积达到0.24万hm2,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品种繁多、质量鲜嫩,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1997年起,以小汤山特菜基地、中以示范农场、朝来农艺园为代表,在引进国外大型温室设施设备及其栽培技术的同时,引种试生产了鲜食小型水果黄瓜(戴安娜)、樱桃番茄、彩色甜椒等瓜果类特菜,为人们餐桌增添了多彩菜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1998年,特菜生产面积发展到0.33万hm2,年产量8.0万t,北京居民实现了一年四季想吃什么有什么。1999年小汤山特菜大观园的彩色大甜椒获得了昆明世博会园艺产品蔬菜类唯一大奖。2004年又引进食用菊花并进行了开发推广。目前,木本蔬菜辣木试种成功,新的特色蔬菜仍在引进和试种,但大部分“特菜”品种已成为平常菜。

在蔬菜品种结构上,大白菜曾经是当仁不让的当家菜,生产面积多年占据所有蔬菜品类的首位。2002年大白菜播种面积1.2万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4%,之后其生产面积逐年减少,占比逐年降低,2012年番茄播种面积首次超过大白菜。近些年随着市民消费需求的改变,叶用莴苣(生菜)、普通白菜(小油菜、小白菜)、芹菜等叶菜类蔬菜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到2017年叶菜类蔬菜播种面积2.3万hm2,占比达55%以上,其中生菜播种面积超越番茄和大白菜成为最主要的蔬菜品类。多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例行监测中,北京市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4 依靠科技,促进生产,菜农增收显著

良种和优质种苗保障蔬菜生产。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育种单位培育了一批蔬菜杂交良种,在蔬菜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蔬菜育苗技术方面,1978年之前主要采用阳畦育苗,改革开放后开始推广温室育苗,先后采用地热线加温育苗、基质无土育苗和引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以及瓜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提高了秧苗质量。2011年开始,北京市农业局大力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扶持建设了一批集约化育苗场,蔬菜育苗的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到2017年年底,全市蔬菜集约化育苗场69家,其中4家育苗场的年育苗量达到1 000万株以上,年育苗总量2.36亿株,占蔬菜种苗总需求量的17%左右。

设施农业发展促进蔬菜优质高产。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为解决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1970年全市应用面积仅53 hm2,1978年达到800 hm2。改革开放促进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主持的节能型日光温室技术,改革了温室采光和墙体保温结构,运用综合技术突破了严冬季节不加温不能生产喜温性瓜果类蔬菜的瓶颈。1988年开始试验,面积仅3.9 hm2,1994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995年发展到1 500 hm2,1998年达到3 300 hm2,2000年达到6 600 hm2。该项技术为促进蔬菜优质高产、周年生产供应、农民增收、低碳节能做出了突出贡献,到2017年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4万hm2,约占设施总面积的2/3,原有的加温温室基本被淘汰。

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经济与转轨时期,针对一季生产、半年食用的秋播大白菜、春播番茄甜椒、夏播黄瓜、保“八九”淡季等主要蔬菜种类,采取了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相结合的高产攻关技术协作方式,开展高产示范,推广有效的高产技术,露地蔬菜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北京市加强生态农业发展,不断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安全蔬菜产品。建立了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覆盖蔬菜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建立全程绿控示范基地,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设施草莓蜜蜂授粉全覆盖,设施西瓜蜜蜂授粉占比70%,推广有机培肥、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水节肥技术。

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初见成效。2012年率先在小汤山特菜大观园进行较大规模的现代大型连栋温室工厂化番茄生产,此后不断进行该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技术不断成熟,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并进行示范推广。2018年7月,位于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宏福农业园区番茄工厂化生产每平方米年产量已经达到44 kg,目前正努力将每平方米的产量水平提高到50 kg以上。

科技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产出率,农民获增收。197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5.6万hm2、总产量164.5万t,平均每667 m2产量1 947 kg、产值157.71元。201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2万hm2、总产量156.8万t,平均每667 m2产量2 497 kg、产值9 567元。蔬菜一二三产高度融合,鲜切加工菜和包装菜等精品蔬菜占比达到30%;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蔬菜园区,申报中小学校外大课堂和开展亲子教育的园区逾200个;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蔬菜作为景观的“百蔬园”将在世园会上首次展示,成为集科学性、观赏性、体验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蔬菜专项展示园。

新时代新未来,北京市蔬菜生产应坚持其基本属性,以首都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与蔬菜主产区的差异化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产品安全优质、资源高效节约、环境生态绿色的现代化蔬菜产业。以园区为载体,科技为支撑,通过发挥生态、生活、科技展示功能,与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创意蔬菜文化,引领工厂化现代农业,一定能够更好地满足首都市民的美好需求。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全市北京市
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