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概要

2019-01-26 11:43李先灵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主权力领导

李先灵

(中国音乐学院思政部)

[内容提要]追求人民群众的真正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取向。建国7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指引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历届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恪守人民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领导实现并积极支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从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再到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提出由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一运动是遵循“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原则的独立的运动,因此,在工人阶级取得统治权后,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社会管理,强调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新质的国家机关必须由之前的社会主人转变为社会的公仆,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建国70年来,在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政治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支持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历届党中央的一贯主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渠道,积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愿日益得到充分尊重,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推进,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更加广泛和健全地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奋斗,为此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推翻旧中国,打碎旧机器,夺回人民群众失去的权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政权,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把国家和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毛泽东领导人民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历史自觉者的坚定步伐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并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毛泽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通过稳妥渐进的改革,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政治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推进,我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发展。

关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中国人民翻身作主、唤醒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毛泽东孜孜以求的政治追求目标。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是自己利益的主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合作起来,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懈奋斗。①参见《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8页。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为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利益的伟大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绝没有任何私利可图。他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国家工作人员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遵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服务,切实让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充分民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邓小平看来,我国的人民民主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断推进,保证全体人民真正在各层次、各领域都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特别是管理各级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当好家作好主,最重要的是抓落实,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决策和管理中去,在各项制度和各项实际工作中都要落实社会主义民主。为推进广大人民行使基层民主权利的政治实践,江泽民提出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创造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形式。胡锦涛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和切实保障。他倡导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最广泛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出切实赋予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基本的权利,并确保这些权利的真正实现。

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国后,具有丰富治党经验的毛泽东提出“党领导一切”,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求党的公仆“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是应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对工作要极端负责、精益求精,权力的运用必须对人民负责。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顺利推进,需要“党要善于领导”,倡导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强调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一个基本条件,共产党员要以实际行动保持先进性,具有奉献精神,坚持用权为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推动生产力解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

关于制度建设。建国后,为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领导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进行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上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政治上要消除障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保障各项公民权利;在组织上要大量培养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江泽民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法并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民主监督。以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为依据,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决不应该站在人民群众之上。邓小平认为权力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必须加强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依靠制度约束领导者的权力,建立监督投诉渠道,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提出严格监督是从严治党的重要环节和遏制腐败的必然要求,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监督的重点对象,强调严格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法律和舆论监督。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各类监督制约和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各种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洽化的轨道健康运行。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江泽民从我国国情出发,领导设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目标就是通过依法治国,积极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此,江泽民提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制度建设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继续推进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进一步扩大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民主,健全民主选举制度、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胡锦涛指出,在进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自信,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继续积极稳妥、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政治在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要做到清醒,绝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模式。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的政治发展目标,胡锦涛倡导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形成良性互动,领导开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逐步形成一个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新的分配格局,以此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和公平正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民心、顺乎潮流,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新时代课题,以高度的制度自信坚守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励精图治,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营造了日益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他强调,正如列宁所说,由于共产党员不过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因此,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重视党的群团工作,使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成为党联系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渠道,摆脱文山会海、走出高楼大院,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相关工作人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最真实的情况,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把准人民群众需求的脉搏,掌握到第一手的材料,推动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①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和关系进行政治权力的分配。②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装饰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的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都“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三)全面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是关键。为正风肃纪,标本兼治,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防止社会公仆的蜕化变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设立监察委员会,规范巡视工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内生性演化的轨道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他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以及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些称号彰显了“人民”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这个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③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页。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其关键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人大代表都应该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的真谛就是有事大家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通过协商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的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决策的重要方式,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大力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更好服务人民,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公开权力运行监督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依法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以高度的政治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从中国国情出发,睿智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深化政治领域的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全面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爱国统一战线、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党的群团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深刻论述,对实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就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彩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光辉指引。

猜你喜欢
民主权力领导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唤醒沉睡的权力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