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推进农村中小学生“海量阅读”

2019-01-30 01:33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24期
关键词:海量课题组师生

蔡 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着眼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推进农村中小学生“海量阅读”,从而提升农村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凝心聚力向“阅读”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为例,我区各农村中小学校园设施建设都达到了均衡发展硬件要求的标准,每所学校都建有图书馆,达到网络全覆盖。但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一体化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区农村中小学最缺的是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的创新型教师,以及运用这些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互联网应用缺乏指导和推广。而且,我区地域广,农村中小学学校地址分散,不容易集中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

为此,我区教育体育局电教馆成功申报了中央电教馆课题《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推进农村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研究》,并得到省、市教育局电教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在开题仪式上,课题组确定了研究目标:以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为手段,以推进“海量阅读”为突破口,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为实现城乡公平教育而努力。全区农村中小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严谨开题明思路,凝心聚力向阅读,一起为做好这件事而群策群力、拼搏进取。

二、以课题研究为平台 精益求精推“海量”

课题组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的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扎实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组织、详细分析、积极活动、丰富内容、科学评价,有效推进了我区农村中小学生的“海量阅读”。

1.调查问卷显短板

针对“互联网+图书馆资源”的运用,课题组编制师生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92份;教师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49份。课题组真实地了解了我区农村中小学生目前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学科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及指导现状,凸显了我区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短板。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汇总分析后,发现有以下特点。

①学生阅读行为习惯尚需培养

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阅读由句、段到篇。这时的阅读习惯,仅限于兴趣,并且可选读物种类单一。随着学龄逐步增加,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从调查结果看却不容乐观。第1题得出结论:喜欢阅读的人占96%;第6题:“你哪方面的书读的比较多一点?”,儿童漫画类的图书占的比例较大。学生所选课外读物类别比较单一,文学类与科普类图书占比接近,各占一半。这说明学生在图书选择上,还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正确引导,这样学生阅读面才能更广。

②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够

第3题:“你每天花多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中,每天用1小时以上的,占34.1%;每天1小时的,占53.4%。

③学生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足

从第12题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书籍通过购买获得。从第18题了解到,学生没有互相交流读书感受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学生仅占14%,说明阅读时很少有学生写读书笔记。从第17题可以看出,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基本选择直接问爸爸、妈妈或教师,而不去查找资料,几乎没有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阅读与分享。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看出,我区农村学校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相对城区学校是落后的。从第7题看出,56.3%的学校经常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第14题看出,只有29.2%的教师经常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作业,70.8%的教师偶尔、有时会布置一点;从16题看出,85.4%的教师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6.3%的教师比较系统地教授精读、略读等读书方法,几乎没有教师运用互联网推进阅读教学。

2.培训引领促成长

课题组针对短板,以培训引领成长,把领导和专家请进来,带着骨干教师走出去,与“一线实践经验”面对面,获得上级部门全力支持,从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为全面推进“海量阅读”工作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1)请进来—如何扎实开展“海量阅读”教学工作

首先,课题组诚邀张家口市电教装备站负责图书馆工作的郭丽芳主任来我校做培训讲座。郭主任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张家口市12年来图书装备工作的发展历程。她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剖析了推进“海量阅读”的意义和作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方法引领全市图书装备工作步步登高,同时肯定了我区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对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创新思路,运用多方资源,从兴趣着手,真正实现推进农村中小学生“海量阅读”。郭主任明确表示,将以这个课题为平台,为宣化区农村中小学提供更广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全力支持我区图书装备工作的区域发展。

其次,课题组邀请我区名师李树娟老师做《静水深流,本固枝荣》的培训讲座。李老师在推进“海量阅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经过多年的一线实践,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工作方法,一是“海量阅读”积累的内容,二是如何推进“海量阅读”。深入浅出的实例讲解吸引了在座的教师,为教师拓宽了工作思路。

(2)走出去—体验最前沿的“互联网+阅读”

为了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与时俱进,紧跟阅读潮流,课题组一行12人参加了在唐山举行的“2019京津冀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合作与发展论坛暨2019京津冀阅读指导课教学风采展示交流活动”。

活动中,课题组成员聆听了朱自强教授的《阅读是什么?—儿童文学视角》的培训讲座,讲座内容以最低龄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深刻认识到推进大阅读不仅仅关乎学校、课堂、学生、图书馆,更关乎家庭、社会,关乎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领导和教师聆听了4节阅读指导课,其中3节是中小学各学科阅读指导课的说课,最后1节是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展示课。不管是说课还是展示课,课题组成员都认真记录,学习点滴。每听完一节课,教师都表示“大开眼界”,对比发现自己以前对阅读指导课理解的狭隘,也对阅读指导课提出了困惑和疑虑,相信教师在回到学校后定能潜心钻研,解开疑虑,在推进“海量阅读”的教学中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旨是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推进“海量阅读”,但是我区农村中小学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存在缺口,这次让教师最兴奋的是看到了科技前沿的应用,近距离感受互联网在阅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观看学生展示,听完学生的简介后,饶有兴趣地询问学生制作的各类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小智”成了大家交流对话的宠儿;有的教师着迷于网络教室的书法课程,还有的教师体验朗读厅的使用。

各类阅读软件和阅读教室展示了新时代、新科技在图书装备工作中的运用,教师不仅深刻领悟了“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推进“海量阅读”的意义,更坚定了深入研究课题的信心。

3.课堂教学换新貌

课堂是推进阅读的主阵地,为了夯实推进工作,课题组举行了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赴宣化区五大学区进行听课、说课、评课、教研。

宣化区实验二中李晓霞老师的语文阅读课《倾听爱国心》,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洋溢的演唱让朗朗上口的诗词、娓娓道来的故事在课堂上充满诗情画意,面临初三毕业的学生依旧有着阅读从容的心境。

宣化区第一实验小学岳峥嵘老师的品德与社会阅读指导课《科学利用网络—反思巴黎圣母院大火》,通过辩论,把学生带进无边的网络世界中,大家通过讨论、交流,正视民族屈辱的历史、更新与时俱进的文明观念,所有听课教师被学生博学的知识折服。

宣化区深井九年制学校郭丽娜老师的音乐阅读指导课《中国复兴之路—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从长征到改革开放,再到“一带一路”,一气呵成的四首歌曲把在场所有师生带入不同时代的中国,学生展示的一张张新旧生活对比图片装满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对当今美好时代的讴歌,学生眼中噙着的泪水不仅是感动于时代的进步,更是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还有深井九年制学校管利新老师的《走进颐和园—品大国匠心》、王琪老师的《子儿,吐吐》、暖点湾小学郝世伟老师的《外婆的澎湖湾》、新范庄小学杨智花老师的《走进绘本世界》、小村小学刘晓晨老师的《走进安徒生童话—那书那人那情》等,每节课都凝聚着每位教师的心血,他们是学生阅读推进的潜行者。

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各学校的教师说课、互评课,畅谈感受,反思不足,白晓红老师为每节课都做了精细的点评。教师发现学生较之过去,阅读的知识范围更广了,许多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课堂上学生更自信、更大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是阅读为学生带来的文化底蕴。

课题组发现,教师较之前对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更成熟了,尤其是在选题上下了功夫、想了办法,课堂教学更自如、更有“阅读味儿”了,而且很多教师运用了先进的智能教学手段,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课题组给教师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指导了本节阅读指导课,更为今后阅读推进、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指出明确方向,有利于各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

2018年,我区农村中小学仅有宣化区江家屯明德小学推出的一节语文阅读指导课参加了市级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2019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区上报参赛的阅读指导课数量增加到8节,有4节被推送到省里,由原来只有的语文学科扩展到更多学科,参赛教师也是老中青皆有。

虽然,我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利用和阅读指导课的开展一直和城区学校有差距,但是通过此次教学研讨活动,发现差距在快速缩小,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海量阅读”的推进工作,各校从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到专兼职阅读教师全都参与其中,各校阅读指导课的水平有大幅提升,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课堂教学真正换了“新貌”。

4.组织活动助推广

课题组积极组织农村中小学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将课堂阅读延伸至课外,并推广师生阅读成果,将“海量阅读”推进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时时处处。

课题组组织五大学区实验校师生走进宣化区图书馆、新华书店,感受书香氛围,体验智能阅读。有的学生家在大山里,离城区很远,他们利用春节假期挤出时间去图书馆、去书店,寒冷挡不住墨香,寒风吹不散对阅读的向往。

课题组组织师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并向师生征集课本剧、绘本、读后感、读书小报、优秀美篇、读书卡片等将近500份,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用温馨的语言表述阅读之美,教师用语言表达促读之劲!2019年,宣化区农村中小学推送市级的课本剧3个,手创绘本2本,宣化区实验二中申报了河北省最美校园书屋。

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有的学校开设《入馆第一课》,规范校园图书馆教学;有的学校开设亲子阅读课,加强家校合力,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有的学校开展经典阅读展演,为师生搭建阅读展示的舞台;有的学区以实验校为点,分享经验,助推更多学校开展“海量阅读”。

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有思想、有见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宣化区实验二中王玉忠老师、陈琼老师,宣化区第一实验小学刘立婷老师、王撰书老师、岳峥嵘老师,宣化区江家屯乡明德小学郝光宇老师、袁向璐老师,宣化区赵川小学高颖老师……越来越多的师生爱上阅读、迷上阅读,争做阅读的主人。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与时俱进升“素养”

课题组以“调—培—研—展”一体化模式深化课堂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带动师生以课堂为主阵地推进“海量阅读”的“量”,利用“互联网”优势引领师生拓延“海量阅读”的广度、深度、宽度,真正提升阅读的“质”。

1.利用网络通“有无”

“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是此项课题的研究中心,也是研究重点,因此在推进工作中,十分注重互联网的利用,让网络服务“海量阅读”。

(1)注重运用微信及美篇等App

课题组组建了五个学区课题实验校教师群,利用微信群,上传下达活动通知,以便各校快速开展相关活动;课题组还组建了培训微信群,集中时间开展阅读指导课的网络培训和教研活动,以最便捷的方式互相讨论、沟通、交流、分享;实验教师建立班级微信群,便于学生课外阅读交流、汇报等;各实验学校、各位实验教师经常运用美篇展示师生阅读作品,在多角度宣传阅读成果中体现阅读评价的多元化。

学校通过各类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图书馆资源”的作用,提升师生阅读水平。

(2)注重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海量阅读”,师生都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信息技术,如教室多媒体(智能教室)教学、图书馆的超市化借阅、图书馆电子阅读、楼道智能阅读、宣化区图书馆的朗读亭体验阅读、手机网络阅读等。

2.美篇宣传指“方向”

课题组创建了美篇公众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教体局电教馆”,利用美篇发布每次活动的动态,既记录了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又对各学校推进“海量阅读”起到了辐射、引领、评价的作用,美篇中展示的学校、师生,在推进海量阅读中更加积极、自信、阳光。课题组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多元评价体系,利用网络、美篇评阅读兴趣、评阅读积累、评阅读成果,层层深入地明确推进工作的进度。

四、结语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宣化区农村中小学五大学区运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有效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的“海量阅读”,为推动区域共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俗话说:土地可以贫瘠,学生的智慧不能贫瘠;江河可以干涸,学生的心灵不能干涸。用阅读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明天展翅高飞做准备。

猜你喜欢
海量课题组师生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麻辣师生
课题组成员
一种海量卫星导航轨迹点地图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