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制度变革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2019-02-07 05:34齐学红
中国德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研育人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班级育人环境的改变,客观上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共同体,吸引更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社区力量共同参与到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班级教育共同体是在班级这一社会空间中师生长期共同生活、学习、成长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强调在班级公共生活基础之上的公共精神培养,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相吻合。班级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

一是全员育人的制度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对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不断强调,学科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游离于班级教育之外,教书与育人的分离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进而成为当下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而突破这一制度困境,需要进行班级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和镇江润州区全面实施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组成班级教育小组,以班级教育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改变了学科组备课教研的单一模式。实行学生导师制以及班级工作分工负责制,同时吸引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班级教育,在班级层面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该项制度实施十年以来,营造了全员育人的环境与氛围,全体教师在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同时,实现了由教书向育人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得以提升,合作的教师文化得以形成。

二是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加强学校德育专业化,尤其是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建立健全班主任职称系列。在目前的教师职称系列中尚无班主任的职称系列,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很多教师不愿做班主任,部分热爱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职称评审中得不到认可,只能被迫走学科教学的发展道路,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打击,德育工作不得不让位于学科教学工作,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德育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三全育人环境的营造以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完善班主任培养机制。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班主任培养机制。应在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教书育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师范院校广泛开设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专业课程,增加班主任教育见习、实习的内容,为师范生提供做好班主任的思想准备与知识储备。

建立班主任教研制度。应该像重视学科教研一样重视班主任教研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区县、学校各级班主任培训与教研制度;将班主任教研制度纳入学科教研系列中。例如,有些地市增设了班主任教研员,逐步使班主任教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大力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增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教育主管部门应把设立班主任工作室納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建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并且有专项经费支持,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通过系统开展活动,增强了班主任的专业认同感以及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制度建设为全员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而将制度付诸实践,落实到班级以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则有赖于全体教师育人意识的觉醒以及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转变。

首先是班主任的角色转变。在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下,班主任主要面对的是学生群体与家长群体,而在班级教育共同体下,班主任需要面对的除了学生、家长之外,还要面对班级里的所有任课教师,作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得以凸显。除了依靠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之外,更多是依靠班主任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做好育人工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做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骤、没有一致的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因此,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个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的多。”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为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而全体教师的实践创新则为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可能。

其次是学科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高中选课制和走班制的普遍实行,原有的行政班设置被打破,出现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局面,客观上对已有的班主任制度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人提出“班级消亡说”,即班主任制度将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对于集体归属感的客观需要,决定了班级存在的必要性;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家校关系的复杂性、班级构成的复杂性,对于班主任制度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学科教师进入班级教育团队,与班主任共同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新问题。“三全”育人环境的营造,客观上需要打破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工作的角色分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是全体教师,是广大教师育人意识的觉醒和育人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全体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班主任专业化并非仅仅是从外部对班主任单方面地提出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要求,而是首先加强班主任的制度建设,在已有的班主任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等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班主任制度中支持性制度的建设,这对于班级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以及学校育人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秦 岩

读者热线:010-62003489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研育人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