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石刻 当惊世人
——三游洞一方音乐纪事石刻考

2019-02-11 03:44袁在平
关键词:广陵广陵散琴曲

袁在平

(宜昌市群艺馆, 湖北 宜昌 443002)

宜昌三游洞石刻,是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里的珍稀石刻不少。中国的古代音乐及音乐纪事,多载于史书、古籍、方志,极少刻勒于石的。而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的宜昌三游洞,则恰恰有一方南宋吕叔龚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所题刻的音乐纪事石刻。这方音乐纪事石刻,为长江流域所独有,全国所罕见。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读到它时,极为震惊,并查阅了许多音乐史料、资料,写下一文,见于报端,反响强烈。若干年后,我依然对这方珍贵石刻念念不忘,并继续查阅史料,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原文稿作了很大修改,并补充了许多新资料。

此石刻位于宜昌三游洞主洞至耳洞石径旁的摩崖间。楷书,竖排,九行。刻书布局工整,构字结体紧凑;多用中锋,笔迹匀称、清秀、刚劲、有力。无疑,这是一方较好的书法艺术作品。然而,它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书法艺术上,还在于它首次记录了楚声古典名琴曲《广陵散》、《离骚》、《洛浦》等这样高雅的宫廷音乐,于宋代在边远三峡古夷陵(今宜昌)地区的一次演奏;更在于它所记录的内容,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古楚乐中的优秀名琴曲,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音乐史及在我国古典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的楚声楚乐及其优秀代表作,均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珍贵的史料参考价值的。刻云:

洛阳吕叔龚,以湖右输将职事趍秭归,观三游洞,鼓琴奏《广陵》、《离骚》、《洛浦》。虚谷应声,琴韵愈胜,不觉日晷之移时。绍兴壬申十月二十六日题

文中标点系笔者所加。“趍”,同“趋”;“日晷(gui)”,即日影。绍兴壬申,即南宋政权首位皇帝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刻中“鼓”字的解释至关重要。《辞海》中“鼓”字词目引《诗经·小雅·鼓钟》曰:“鼓钟钦钦,鼓瑟鼓琴。”[1]这“鼓瑟鼓琴”之“鼓”,意“弹”也。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称“弹琴”,均习惯于曰“鼓琴”。故笔者认定,此次于三游洞演奏古楚乐名琴曲《广陵》、《离骚》、《洛浦》者,乃吕叔龚也。

吕叔龚,洛阳人,朝廷官员。此外,他显然还是一位古琴家、弹琴高手。位于山高岭峻、风景独秀的西陵峡口三游洞,自唐代白居易、元稹、白行简首次探访后至北宋,又有大文豪欧阳修、赵抃、苏轼、苏洵、苏辙、黄庭坚等前来游访。从而,集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古迹名胜地三游洞,便更是名声大噪、誉满四方。南宋吕叔龚,因赴秭归执行公务,路经夷陵,来到了三游洞。无疑,在三游洞,他思绪万千,激动不已,豪情汹涌。便操琴在手,演奏起了他最衷爱、也是最能表达出他激越情感的古代极美的音乐——古楚乐中的著名琴曲《广陵》、《离骚》、《洛浦》。

随着考古发掘及楚文化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中国古文明史的认识,已发生了巨变,“中华民族摇篮”说,由原来的“一河(即黄河)”说,变为了“一江(即长江)一河”说。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实则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干和以长江流域为主干的南、北文化所构成。在旧石器时期,长江流域有100万年前的“建始人”、19.5万年前的智人“长阳人”等古人类文明文化;自新石器时期早期、中期以来,长江流域有极著名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等等。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之后,辽阔的江汉流域,萌发、培育、发展、壮大起来了一个高度文明、发达、强大的楚国。北方文化“以晋(韩、赵、魏)为表率”,而南方文化“则由楚独领风骚”[2]。“灭楚必秦,亡秦必楚”。楚国最强盛时的疆域,西起汉中、东至东海,北抵胶东半岛、南接九疑山南。就习惯的说法,楚地包括了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区及今湖南、湖北的全部地域;战国时,还兼指徐、淮的部分地区。楚国,不仅是地域广阔的强大国家,且文化艺术异常发达。“楚俗尚巫”,尤好乐舞,并在乐舞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异常辉煌的成就。以乐器为例,仅史籍有载的和新出土的楚国乐器便有钟、磬、鼓、瑟、竽、篪、排箫、镈、钲、铎、铙、铃、琴、相十四种[2]。而大型楚编钟、编磬的出土问世,更是震惊了世界。在华夏大地上,仅南方楚国的乐器,便是西方文明古国希腊所拥有的乐器所无与伦比的;时古希腊只有三种乐器,还是木制的[2]。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扬荷》、《九歌》、《楚歌》及刘邦的《大风歌》等汉宫诸乐,都属楚声楚乐。成语“四面楚歌”,也正反映出楚歌楚乐传播之盛。故楚国音乐根基之深厚,影响之巨大,流传之广远,均是跨地域和超时空的。三游洞吕叔龚的这方石刻所记载的《广陵》、《离骚》、《洛浦》,正是楚乐中的著名琴曲。

《广陵》,即《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十大古名琴曲之一,又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七曲之一(另六曲:即《黄老弹》、《飞龙引》、《大胡茄鸣》、《小胡茄鸣》、《鹍鸡游弦》、《流楚窈宨》)。“相和楚调但曲”,一种不用歌唱、全以乐器演奏的曲子。“相”,楚国的一种打击乐器。所谓“相和楚调”,即楚乐的一种调式名称。然而,《广陵散》的作曲者是谁呢?该琴曲在历代的流传中,并无作曲者署名。任光椿《国乐散论》[3]146一文中,先引据了两则史籍记载,然后得出结论:《广陵散》的作曲者,即嵇康本人。

其第一段引文出自《晋书·嵇康传》。文曰:“初,康(即嵇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3]151这段话的本意是,《广陵散》为一位自称“古人”的鬼神所作,并将其传授给嵇康,要嵇康“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任光椿所引第二段文字,则出自于《虞氏杂说》。文曰:“韩皋生知音律,尝观弹琴,至止息(即《广陵止息》),叹曰:妙哉!嵇生(即嵇康)之为是也。其当魏晋际……司马懿受魏明帝顾托,后返有篡夺之心,自诛曹爽,逆节弥露。王陵督促扬州,谋立楚王(曹)彪。毋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督,咸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懿父子所杀。叔夜(即嵇康,字叔夜)以扬州故广陵之地……故名其曲为《广陵散》,其哀愤戚惨痛切之音,尽在于是……。叔夜撰此,将贻后代之知音者,且避晋祸,所以托之鬼神也。”[3]151-152

任光椿所引据的《虞氏杂说》中的这段话,则明确记载《广陵止息》琴曲系“嵇生之为是也”(意嵇康作此曲);且还详实记述了嵇康作《广陵散》的前因后果及解密“托之鬼神”作此曲之说等等。嵇康曾为曹魏吏,甚眷念曹魏。司马懿“诛曹爽”,篡位之心昭然。曾相继为扬州督的毋丘俭、文钦、诸葛诞,举旗反司马父子,欲“匡复魏室”,“皆为懿父子所杀”,情景十分悲壮!嵇康为缅怀这几位壮士之举,而作“哀愤、戚惨、痛切”之音——《广陵散》;又因扬州“故(为)广陵之地”,“故名其曲为《广陵散》”;又为“避晋祸”,故此曲作者不以真名,而假托“鬼神”所作。《虞氏杂说》固守此论,任光椿赞同此说,笔者也持同一观点——《广陵散》,作曲者嵇康也。

魏晋时期,著名古典音乐家、作曲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不仅创作了我国古典音乐史上著名的琴曲《广陵散》;且一生十分酷爱《广陵散》曲,并以善弹此曲而著称。他因不满于司马氏的专权而遭到了司马氏的残酷迫害,并被处以极刑。临刑时,他索琴在手,再次从容地、也是最后一次地弹奏此曲。然后悲壮地说:“《广陵散》,于今绝矣!”需说明的是,于此之后,此曲并未绝传。在历史上,它尽管遭遇坎坷,但依然传承深远悠久。学者任光椿于《国乐散论》所引据的另一古籍《耳目记》中,便记载了一则唐朝黄巢之变时,翰林待诏王敬傲与文学家李山甫同游邺中某道观,王操琴演奏《广陵散》之事。李山甫问王弹之何曲?王答:“唯嵇中散(嵇康)所受伶伦之曲,人皆谓绝于洛阳东市,而不知有传者。余得先人,名之曰《广陵散》也。”[3]152又据该《耳目记》载,其实,当时喜弹《广陵散》者,又何止王敬傲,且更有王敬傲待诏于金门下的金门主人。文曰:“王生曰:某家习正音,待诏金门之下,凡四世矣”,“其常所操弄”,乃《广陵散》也[3]152。据笔者考证,《广陵散》传播至今之最早的琴谱,则见于明代琴家、戏曲家朱权历12年辛勤搜集、整理、编辑而成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之中。朱权在该谱集中云:“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余所取者,隋宫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有年。至宋建炎(宋高宗年号)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余以此谱为正,故取之。”[4]《广陵散》全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连开指共四十五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为我国古典琴曲中篇幅最长、也是最著名的优秀琴曲之一。

《离骚》为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的同名诗所作。屈原的《离骚》是一部伟大的高度浪漫的爱国主义疾愤之作。琴曲《离骚》,正是继承了原作的这一立意和传统。故《离骚》曲,曲意怨愤、深邃,情感激越、热烈;“始则抑郁,继则豪爽”,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流传至今的《离骚》曲,计十八拍,每拍都以屈原原诗诗句作题。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优秀古典名琴曲之作。

唯有琴曲《洛浦》为何人之作曲、又依何人何事而作,则尚属悬案。但多数人认为该琴曲是写宓妃的。“洛”即洛水;“浦”即水滨。“宓”通“伏”。宓妃即伏羲氏之女,相传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宓妃是一尊美神,典籍记载颇多。屈原《离骚》云:“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5]18《天问》又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5]64“雒嫔”即宓妃。而汉魏时的曹植则根据宓妃的传说,而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洛神赋》云:“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6]故更有人认为,《洛浦》系古人依据曹植《洛神赋》而所作之琴曲。总之,古人依据宓妃优美的传说而作的琴曲《洛浦》,无疑既寄托了对洛神(宓妃)的扬美之意,也表达了古人对她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游洞的这方音乐纪事石刻,既记录了这次古琴曲演奏的曲目,且还记述和反映出了吕叔龚于三游洞操琴演奏这些琴曲的神态、情景和效果。“虚谷应声,琴韵愈胜,不觉日晷之移时。”这些描写足以说明,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演奏。优美动听的琴声在峡谷中轰鸣、回荡,在耳畔和心田里萦绕、流淌,乃至于完全陶醉于演奏之中,其乐融融而忘返,忘掉了日影的移动。这既充分反映出了演奏者演技的高超,同是还更充分显示出了《广陵散》、《离骚》、《洛浦》等这批古典名琴曲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三游洞这方音乐纪事石刻的存在,距今已近900年了。吕叔龚所记载、并在三游洞演奏过的与《广陵散》、《离骚》相提并论的著名琴曲《洛浦》,在当时及于此之前,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较流行的。然而琴曲《洛浦》,在此之前及于此之后,其在中国的史籍、古籍和古典音乐史中,却是并不存在的。因为查遍史籍、古籍及古典音乐资料,均从未见过有关琴曲《洛浦》的记载与踪迹,即是于明代朱权之古典琴曲之总集《神奇秘谱》中,也不见有关于琴曲《洛浦》的只言片语。显然,在吕叔龚之后的什么时代,古琴曲《洛浦》失传了。而三游洞这方石刻的关于古琴曲《洛浦》的记载,则为古典名琴曲《洛浦》,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存在、传承与流行以及存目和排名,均填补了一个空白。

琴曲《洛浦》,其作者、曲谱、曲风、曲貌,至今是个谜。故有中国音乐界权威人士,在三游洞看到这方石刻后,先是惊讶,然后脸色严峻:认为古琴曲《洛浦》的出现,为中国古典名曲的考查,出了一道新课题。将古琴曲《洛浦》纳入考查、研究,这便是一种挑战,极期望有人能解开这个“谜”和做好这道“题”。而于此,笔者则认为,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异常发达的条件下,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发掘、探索、研究等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将来是定会有人来解开古典名琴曲《洛浦》的存在、形态与现状的这个“谜”和做好这道“题”的。

猜你喜欢
广陵广陵散琴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夜的钢琴曲(六)
大美广陵,诗意维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简论嵇康与《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