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探讨

2019-02-14 06:08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维度

文 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呼吸内科, 湖南 长沙, 415000)

冠状动脉粥性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患者出现以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疾病,对患者健康危害极大,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可快速将狭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供血,且具有损伤性小、不开胸、疗效确切等诸多优势[2], 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研究[3]表明,尽管冠状动脉支架术疗效确切,但治疗后仍会存在20%~35%血管再狭窄率,严重者甚至出现心源性梗死。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行为不当、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故加强患者出院后护理水平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取100例经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成功的冠心病患者,考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7月于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资料。纳入标准: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制定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5]相关诊疗标准; 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且效果良好、达到出院标准; 按时进行复查,配合度较好;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心功能低于2级; 存在精神异常、思维意识障碍、听力语言障碍者; 合并恶性肿瘤者。所选研究病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6岁,平均(53.60±10.70)岁,病程2~8年,平均(4.70±2.90)年;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8~74岁,平均(55.10±9.20)岁,病程2~8年,平均(4.50±3.00)年。本研究由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诊断报告及结果,诊疗方案,由患者各自责任护士负责档案管理。

1.2.1 常规出院指导: 对照组患者出院时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嘱咐出院后服药方法,饮食注意要点及定时参加复检等。

1.2.2 延续性护理: 本科室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共8名成员,由1名资深主管护士任组长, 1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及6名患者住院时责任护士组成。分工负责术后康复方案制定及对患者病情的调查,指导及评估工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均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方案。① 定期电话随访与复诊: 由小组成员对所负责患者进行随访,出院后前2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次,后降低为每2周随访1次。复诊时了解患者近期主诉病情恢复与症状情况,观察患者服药依从情况与血压,血糖等控制效果,询问是否有副反应发生。根据复诊结果调节用药或护理方案。② 强化健康知识水平: 本研究中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护理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工作着重从患者薄弱认知方面强化教育内容。通过随访,了解患者服药遵医情况,是否按照规定用法、用量持续服用如他丁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了解患者对所服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途等掌握情况,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着重强调服药对于维持心功能恢复、避免支架并发症的重要性,讲解可能存在的服药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方法。指导并强化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规律监测,认真记录监测结果,合并高血糖、高血压患者给予正确使用血糖仪、血压计操作指导,持续异常需立即到医院就诊。每隔3个月组织1次集体学习,邀请专家进行冠心病PCI术后健康讲座,鼓励医患之间互动与患者之间互相交流自我护理经验。③ 心理辅导: 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把握患者情绪、心理状态,尤其注意患者是否具有焦虑、抑郁等不良表现或倾向。针对部分消极、焦虑患者,合理引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嘱咐家属日常多给予关怀,缓解患者孤独的心理,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创造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④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采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膳食,注意营养均衡,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控制高糖高脂摄入,少量多餐,口味宜清淡,杜绝暴饮暴食。严禁烟酒。⑤ 运动指导: 了解患者运动方式、频率、强度及运动量,结合患者病情康复情况及身体条件给予指导,帮助患者养成科学、规律、适量运动的良好习惯。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护理能力调查: 护理前后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定[6-7]。该量表共包含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自我概念4个维度共43个条目,总分172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3.2 生活质量调查: 护理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定。该量表共包含8个维度,共36个条目。8个评分维度分别为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健康。各维度总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2组护理前ESC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其余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ESCA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护理后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所有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对照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后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所有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1 护理前后ESCA评分比较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预后比较

2组出院后均持续随访1年,观察组46例康复情况良好, 2例复发心绞痛, 1例心肌梗死, 1例心力衰竭; 对照组39例康复情况良好, 5例复发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3例心力衰竭。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2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支架术已成功应用于冠心病治疗中,患者冠动脉血缺血程度得到良好改善,恢复心肌供血。但据调查显示,支架术后仍有20%~35%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支架术只能有效恢复心肌供血,影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仍旧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日常护理不到位,均可能引发再次狭窄,导致患者病情与治疗负担均加重。而延续性护理是患者出院后护理的延续,持续在出院后康复阶段进行护理指导,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改善康复、预后效果[9]。本研究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角度出发,结合科室护理力量及护理条件,制定本次研究,以初步探索延续化护理在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表明,经过延续性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表明延续性护理对患者持续监督指导,有效促进患者护理意识,护理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患者康复效果得到提高,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均得到较大改观,从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较好提升。本研究延续性护理重点围绕护理知识教育展开,通过指导患者正确规律用药,促进术后冠状动脉维持扩张与畅通,降低动脉血管血栓及再狭窄发生风险[10]。由于患者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症,故采取合理手段治疗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是促进疾病康复与体征稳定的重要方法。健康教育不仅于随访中进行,本科室同时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健康讲座进行互动,互相补充,共同完善健康理念,帮助患者提高疾病知识及护理水平。心理疏导是患者积极进行正确规范护理的内在动力,本研究延续护理小组成员均有丰富的心理护理经验,可正确把握衡量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并给予良好的疏导,促进患者养成积极护理态度及康复信心,降低焦虑、抑郁等危害。而冠心病作为慢性疾病,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是持续改善机体生理水平,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患者出院时虽接受相关知识指导,但普遍存在相关自律性较差,容易恢复至既往不健康生活作息习惯,随访中加强饮食护理与运动指导,有助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改善机体健康水平,预防相关支架并发症或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11]。延续性护理内容是系统性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良好的实践价值,研究显示,延续性护理1年后,患者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随访中,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明延续护理对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提升有效,对预后具有积极意义[12]。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水平与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维度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延伸护理在出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实践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人生三维度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