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分子CD40与白细胞介素4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02-19 07:36唐莹莹
广西医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胃肠炎酸性胃肠道

唐莹莹 梅 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湖北省武汉市 430015,电子邮箱:723618448@qq.com)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为临床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局限性或者弥散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伴程度不一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表现,大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上升[1-2]。既往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多见于成年人,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也可于儿童阶段发病,但无特异表现,临床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3]。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有学者认为,免疫炎症反应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发病有关[4]。免疫活性细胞活化为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环节。共刺激分子可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放大细胞内生物信号,其中共刺激分子CD40通过结合CD40配体,参与机体免疫调节[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作为一种免疫炎性因子,在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等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6]。本研究旨在分析共刺激分子CD40、IL-4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组)。纳入标准:(1)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标准[7],即进食特殊食物后可见胃肠道体征及症状,且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上升,组织学证实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者增加;(2)年龄3~14岁;(3)心肝肾等器官无异常。排除标准:胃肠道以外器官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上升。80例患儿中女性36例,男性44例,年龄3~14(8.21±1.70)岁。结合临床症状[7]将患儿分为急性期44例及缓解期36例。急性期患儿中,女性20例,男性24例,年龄3~14(8.17±1.75)岁;缓解期患儿中,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龄3~14(8.26±1.64)岁。同期选择9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入选儿童均无湿疹、哮喘及其他过敏表现,其中女性43例、男性49例,年龄3~13(8.02±1.85)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组和对照组之间、急性期和缓解期患儿之间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CD40、IL-4的检测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外周空腹静脉血2 mL,给予乙二胺四乙酸钾盐抗凝,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均于治疗前进行标本采集。采用血液分离机按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20℃低温箱中保存待检。采用BD 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测定CD40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IL-4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雅安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080316);使用YYZ-HF-3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西化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 结 果

2.1 两组CD40、IL-4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组CD40、IL-4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CD40、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x±s)

2.2 不同病情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间CD40、IL-4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CD40、IL-4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缓解期患儿(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CD40、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x±s)

2.3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CD40与IL-4水平的相关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血清CD40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0.827,P<0.05)。

图1 CD40、IL-4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ROC曲线

2.4 CD40、IL-4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效能 CD40、IL-4、CD40联合IL-4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CD40联合IL-4的曲线下面积高于IL-4(均P<0.05),CD40联合IL-4诊断的敏感度最高,三者的特异度相似,见图1及表3~4。

表3 ROC曲线分析结果

表4 CD40、IL-4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3 讨 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可于各年龄段发病,其发病高峰为30~50岁[8]。最新研究表明,小儿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9]。其最常累及胃和小肠,由于病变浸润部位及深度的不同,症状表现多样,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胃肠内镜及钡餐造影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但仅通过此种检查方法仍无法诊断此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学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患者胃肠道组织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说明其发病可能和免疫炎症反应相关[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健康儿童(P<0.05)。Lemale等[11]报告,多种免疫炎性介质能够激活嗜酸性粒细胞,诱导其聚集,并进一步合成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发慢性炎症,使胃肠道及肠道外组织受累。

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层的相应受体分子结合后,能够传导抗原的刺激信息,参与细胞免疫活化反应,在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2]。共刺激分子包含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及B7家族,其中CD40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可于B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层表达,其可诱导B细胞的分化、增殖及成熟,促进T细胞继发及定向分化,从而启动、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13]。CD40与其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外周血及胃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促进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导致白细胞血管外浸润,引起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14]。有关研究表明,机体在健康状态下CD40水平较低,但在狼疮肾炎、胃肠病等患者中水平异常上升[15]。本研究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组CD40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患儿的CD40水平高于缓解期患儿(P<0.05),说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伴一定程度的免疫炎症改变,其机制可能为机体接触感染原或者过敏原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从而刺激外周血CD40异常上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大量生成,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等。因此,通过测定外周血CD40水平或能够辅助诊断此类疾病,并评估疾病转归[16]。

IL-4为趋化因子家族的细胞因子,主要来自CD4+细胞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2,Th2)亚群,可刺激Ⅰ、Ⅱ型受体,诱导Th2分化,激活免疫细胞,介导B、T细胞活化及增殖[17]。动物实验表明[18],IL-4可在正常小鼠肠道内起到独立性前炎症因子作用,引起免疫炎症反应。Wong等[19]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外周血中IL-4表达明显上调。本研究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水平相应下降(P<0.05),说明其或可作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有效标志物。CD40在CD4+T细胞增殖、活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而CD4+T细胞可分泌大量IL-4,形成正反馈,因此CD40与IL-4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外周血的CD40与IL-4水平呈正相关(P<0.05)。

本研究ROC曲线分析显示,CD40、IL-4、CD40联合IL-4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0.795、0.882,且三者的特异度、灵敏度相差不大,提示三者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总之,共刺激分子CD40、IL-4可能参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生、发展,测定CD40、IL-4水平或能够辅助诊断此类疾病,并评估疾病活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其结果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循证。

猜你喜欢
胃肠炎酸性胃肠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轻度胃肠炎并发婴幼儿良性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