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路径探析

2019-02-20 20:02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李 晓

(渤海大学 宣传统战部,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从教育本质、教育战略、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理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成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教育以高层次的学习、教学与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是社会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社会主义建设蓬勃进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对高等教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公民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高涨和迫切,使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而社会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级人才的质量与其作用的发挥。可以说,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键力量。应社会与时代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承担起打造中华民族复兴“梦之队”的历史重任。

一、高等学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他又强调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最为首要的具有标志性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结合新时代高校发展实际,高校必须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办学定位:1.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的办学实践和办学方向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战斗堡垒。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不仅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所有的学科建设,通过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当前要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工程,成立宣讲团,要求校领导和中层领导走上讲台向学生面对面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师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一切阵地,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政治上不存在象牙塔,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学校整体工作的政治站位。其一,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其二,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政治立场,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要着力抓好高校党的建设,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设好两级班子、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两级班子是指着力建设对党忠诚、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的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学校党委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都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把政治建设作为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统领。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学校管理决策层面,要着重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确保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在院系组织执行层面,要执行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处理好院长和书记在领导工作中的关系,明确书记院长对基层党建工作负有共同责任;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创新,切实处理好党务和业务的关系,切忌两层皮。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覆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高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南,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真正入脑入心见行动。高校要通过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在教学领域、学科建设领域、科研领域、文化建设领域中得到着重体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和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育人中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坚持既注重学校教育又注重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各级党团组织的教育、激励和引导、示范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坚持着力发挥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又要着力发挥社会实践的补充强化作用,引导学生自觉探索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有效路径;坚持在注重教书育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千方百计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与服务之中;坚持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

(二)进一步树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本领

习近平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首先要求高校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是求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想要开创事业、立足社会,必须有过硬的本事和才能。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训练、养成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方法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三观培养、人格塑造、知识求索、能力提升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融会贯通、形成系统。

(三)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社会、国家、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内容,与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要求相一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和目标。学校要通过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管理服务等各种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纳入和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调动师生、校生双向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引导和规范师生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校要做到教学工作中着重体现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广开渠道、创新举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思想上的主动意识、情感上的深刻认同、行为上的自觉习惯。

三、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习近平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路径和办法,正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认真研究和践行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高校要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已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有之义。

(一)要进一步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潜力培养不够的问题。世界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和必要选择。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一定要凸显创新的含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1.要确立正确的政治标准。2.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需要,主动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3.要准确定位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求。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其核心标志就是具有开拓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要进一步确立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有力抓手。因此,高校一定要不断树立新理念,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要以宽口径培养为基础,强化通识教育,拔高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1.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采取教学的互动模式,在确定和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时,把学生真正当成平等的、极富创造潜力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崇尚真理、热爱科学的热情,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上下求索的坚强毅力。2.第一课堂求实效,第二课堂有真招。第一课堂一般是指学校的课堂学习,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实在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第二课堂一般是指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开展,要通过精心设计与周密具体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力和创造力,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和加强。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设置课时,夯实学分,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实践教学成为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有效举措。如有的课程可以开到中小学课堂、开到办理社会事务的现场、开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开到研究所、开到社会第一线,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实实在在地走进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一定要有真办法,取得真效果,切不可求形式、走过场。

(三)在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上下功夫

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的有效途径,高校可探索与科研院所互融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展开高层次深度合作。如在招生过程中校研双方都可根据需要选派优秀人员组成面试组,共同选拔优质生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双方优势,校方多做教学方面的工作,进行课程设计指导、研究策划和理论功底夯实;院所多做科研能力提升、研究成果验证和成果使用价值分析等方面的工作[4]。

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情操高尚的新时代师资队伍

习近平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极其重要的高度。他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5]高校教师肩负着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任,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尚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作为发挥着教书育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情操乃至“三观”的形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切实加强教师的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1.广大教师必须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必须把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为人师表的必有之义。立德树人首先要树己正己,浩然正气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上,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做一名正人君子,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3.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规范的学术精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认真严谨、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传递给学生,做学生学业上的榜样;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把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崇尚真理、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学术精神传达给学生,做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核心标准

新时代对以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1.高校教师要具备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其知识结构必须是广博的,要广泛涉猎,要处理好广与专的关系、通与精的关系,努力做到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高校教师要具备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其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决定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坚挺有力。专业知识一般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的知识,对学术前沿的关注把握能力和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创新能力是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核心性标志,是教学科研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其要求是专、精、深、新。3.高校教师要具备和灵活运用教育科学知识。王道俊、王汉澜认为,现代教育不再需要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6]。高校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批判探究能力[7]。

(三)良好的教师管理机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高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事师资管理制度特别是管理机制问题。良好有效的师资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吸引和留住机制、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大力营造有利的人才工作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对教师的鼓励、激励不足,使教师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缺乏创新动力和工作热情;人才引进和留住措施不够得力,使教师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困难,流失较为严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方面人员总量超编、一方面教师数量缺乏等问题。因此,只有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改革,才能为培养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1.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的“纲”,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在严把教师选聘质量关的前提下保证教师的数量满足需要,在人员结构和享受待遇上向教师倾斜,同时拓宽渠道,鼓励多种方式吸引人才。2.抓牢抓实师资管理制度的三个“抓手”。一是做好职称评聘工作,可探索使用评职资格硬化、评职条件量化的机制模式,在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管下自主组织职称评审工作,并按需设岗、以岗聘任。二是深化教师考评体制机制改革,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建设放在考核工作的首位,严把教师考核的政治关,以习近平要求的“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为原则,设计制定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为基本要求,突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业绩,突出考核教师的创新性工作,加大教师优秀成果在考核指标中的分量比重,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使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8]。三是通过切实的措施,让广大教师进一步享受到工作、生活和促进个人发展的实惠,从而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顺。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完善教师薪酬制度,学校在制定分配政策的时候要以知识价值、创新价值、贡献价值为导向和依据,在保证教师薪酬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可以设立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果的专项奖励。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