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理论视域与现实旨归

2019-02-20 20:02潘照新
关键词:维度特色传统

潘照新

(辽宁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3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从文化自信的自身逻辑、来源基础、认识发展过程及价值所在展开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对融会贯通“四个自信”,努力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局面、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的理论视域:文化自信及其自身的逻辑

“文化自信”一词最早由季羡林在《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一文中提出。他认为,在看待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应放眼世界和历史,并依据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提出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再领风骚的时代[3]。这一观点的提出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中国在历经20世纪末至今的文化发展和实力提高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再一次被提出。

当今时代,树立文化自信意味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依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时代与历史根基。树立文化自信就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1]23。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文化自信主要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在过去的维度上,体现为对自身文化的历史有清醒认知;从现在的维度来看,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从面向未来的维度来看,表现为对自身文化未来具有坚定信念[4]。从空间的维度来看,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坚持、自身核心价值的认可,及文化上的对外传播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等。

(一)何谓文化自信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居于这四个层次所组成的同心圆的外层,文化的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居于同心圆的核心,而价值观则居于核心层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原则与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中的价值观是在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在广泛汲取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和表达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分别在道路、理论、制度三个维度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而形成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其所内含的核心价值所培育和呈现,并由其规约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去形成共识和凝聚人心[5]。

(二)文化自信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民群众主体性选择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可以认为价值引领是文化自信的功能定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最深层次的内驱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最直接的引导力是革命文化自信,最持久的认同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指出,在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时,要讲清楚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要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土壤,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标记,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6]。我国人民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从“根”和“魂”的角度来讲,是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这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内驱力功能。革命文化的最直接的引导力功能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具有革命性、实践性、时代性特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起到了积极进取和创新创造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新时代,要继续不忘初心,继续经受各种考验,回答时代课题,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这正是着眼于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引领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内容,彰显了其最持久的价值引领功能[7]。

(三)文化自信自身的逻辑

文化自觉表明的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自觉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文化存在的自觉,二是文化价值的自觉。文化自觉发展的逻辑就是从文化存在的自觉走向文化价值的自觉过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态度,这种态度是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上,可以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趋势。而相比于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又居于基础性地位,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趋势所在[8]。文化的发展演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呈现出文化自信自身的逻辑。

二、认识论的理论视域:文化自信的来源与认识发展过程

(一)文化自信的来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文化自身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中国优秀文化所呈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革命与战争中所形成的当代中国革命文化所表现出的新的形式以及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业已成为我国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百余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文化方面自然也就难以自信。我们之所以可以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成功实践和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新时代,从历史的维度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从理论的维度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从世界的维度看,意味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

可以说,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因此,在文化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文化自信的认识来源还在于我们文化自身的发展成熟。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来自于中华民族在争取独立解放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来自于在执政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践行,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标识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9]。文化自信的来源不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来源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认清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这是在革命和战火的洗礼中形成的。这种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其蕴涵的精神和品格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呈现出来,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在资源方面提供了强大的依托,承载的是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奋力进取的精神,能够让今天的中国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新的功能。我们有理由发自内心地对中国的曾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为我们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充满自信[10]。

(三)文化自信的认识发展过程

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从其本质规定的意义上讲有其规律可循。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文化自信思想的阐述也证实了这一点。要想更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规定,须明晰文化自信的时空维度中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确确实实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思想必须符合每一时代的具体时代背景才有其生命力和科学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国运消沉相应的是文化的失落,但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和弘扬。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透彻理解为他的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把握,毛泽东认为中国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不会消亡,必须坚持和弘扬[11]。毛泽东不仅了解中国文化,还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切的热爱。他指出,世界文明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可以说是中国文明,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半壁江山[12]。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主张拿来主义,批判性地借鉴外来文化[13]。

邓小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高度的自信。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他认为应进行钻研、吸收、融化,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伟大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底蕴,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的巨大贡献[14]。同时,邓小平认为,应从战略高度看待西方文化。他指出,社会主义要想顺利发展,要想在世界文明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汲取人类一切可资利用的优秀成果,当然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等[15]。他将深刻的思想用通俗精炼的语言表达,如“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摸着石头过河”等。

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并且尤其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命脉,并指出当前中国优秀文化所包括的三个方面,即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怎样面对西方文化方面,习近平强调了文化交流互鉴对文明发展的意义,认为文明需要交流与互鉴,通过交流可以使文明更加精彩,通过互鉴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交流与互鉴,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发展[16]。

三、现实旨归: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

(一)文化自信指明了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7]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2]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即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路径形态[8],按照这一逻辑思路,文化自信的现实旨归在于为文化自强提供前提准备,文化自信的战略意旨和目标追求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信从其自身生成的逻辑来讲,是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必经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在某种意义可以说,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断实现文化发展,增强文化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使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相适应,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大国,更是要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强国,“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信[18]。

(二)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文化自信有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有助于将本民族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和价值保障。在当下,我国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证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坚持走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之路,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在众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中坚持本民族独特的核心价值认同是一个时代课题。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不断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弘扬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

(三)文化自信丰富了对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一直坚持文化自信的建设,期间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文化发展问题上,从改革开放之初将文化建设内含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中文化的独立地位,对文化发展问题始终没有提到中央全会的高度进行讨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标志性的会议,专门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并且首次正式提出我国文化发展道路问题,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建设目标。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应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及竞争力的上升,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思考不断理论化、系统化,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正式提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体现了时代性,富有创新性。

(四)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展现,坚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对其自身的认可与认同。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因为我们既不可能简单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的诠释,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说“现代话”;也不可能去直接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模板,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真正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当然更不能为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翻版国外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客观地说,不管从道路、理论和制度哪一方面都难以做到清晰明确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难以解答在发展过程中人民所遭遇到的问题,难以坚定人民的信心。道路、理论和制度所缺乏的功能正是文化所具有的功能。文化具有引导力、教化力、感染力、整合力等诸多功能,可以实现其他自信难以实现的功能。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切实理解新时代我国抓住历史机遇期的道路、制度、理论选择的文化机理,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智慧支持和价值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就是指出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中国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时代的逻辑就是强国时代的逻辑。通过对文化自信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维度的考察,可以认为,从内容上讲,强国包含文化强,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是强国的重要维度;从形式上讲,话语权是强国的重要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既包括对内话语权,也包括对外话语权,对内话语权主要是指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外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利与能力[20],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文化。唯有自身文化强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实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真正实现在内容上需要文化建设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唯有文化强大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文化自信的真正实现在形式上表现为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并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

猜你喜欢
维度特色传统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