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下的共享发展理念探析

2019-02-20 20:02杜琳琳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平成果

杜琳琳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沈阳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及民主意识等都在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为我党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从更深刻、更广泛的层面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指导与规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马克思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评判有个基本维度,一是看能否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二是看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特殊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两者之间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或偏离,甚至会出现以牺牲一部分群体或某个阶级的利益作为代价,以此来换取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状况是暂时的,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克服这种矛盾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调和,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超越。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2]

(一)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部分地区和部分人民先富了起来,但是我国还有部分的贫困区域与人口,且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集中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就是成就与问题紧密纠缠,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逐步显现。这种贫富两极化不但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导致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失衡。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化的势头。我们应当用辩证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通过加快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消除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最高目的。

1.共享发展迎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同时“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思想已经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日渐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也是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应有之义。

2.共享发展为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经济新常态要追求稳定,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适宜、结构优化及社会和谐。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或即将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经济增长将更加趋向于稳定增长,同时不断向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告别。这深刻且又广泛的变化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在不断的深度调整中逐渐复苏,这也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困境。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正可以从发展的理念高度进行筹划,以和谐促发展,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同样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和谐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准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包含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五部分。它强调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核心目的、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原则,把人人共享、普遍受惠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与落脚点。在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社会改革日益深入的新时期,共享理念的提出无疑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巨大的发展动力。

1.共享发展突出了人民的主体性。“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人民逐步成为主体的历史,是人民在实践主体之上成为价值主体的生成历史,是人民的需要不断体现人的本质的历史。”[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享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注重机会的公平,让人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对阻碍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等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社会制度来保障人民权利的行使。同时,也注重人人参与,号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共享发展具有全面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解释中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的发展成果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多种发展成果。共产主义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经济发展所得成果是人民共享其他领域成果的基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共享理念发展的着力点。

3.共享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现代社会追求的发展是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富裕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只有发展才能够创造财富,有了发展成果,人民才能享受到成果、实现共享成果。因此在社会成果的创造过程中,共享发展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同享有,人人享有必须以人人参与为前提基础。与此同时,就必然要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在目前阶段就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公平是人类为了追求进步、实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平都有独特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走向,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公平追求动力。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阐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入论述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人民的价值诉求融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具有历史性。通过考察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认为,人类关于社会公平的认识过程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过程,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着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上升。“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它是永恒的真理。”[4]公平是由人民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实现公平,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当物质极大发展,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则用“按需分配”来实现公平。在此之中,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程度的创新塑造了不同发展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的不同偏重,就会出现不同的公平观念。

2.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具有相对性。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公平的概念不同;一个时代下的不同阶级的公平也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来说,资产阶级思想家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把资本主义的社会公平抽象化、合理化。“马克思深刻批判杜林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和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分配所得’等抽象的公平观,指出社会公平的理念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社会公平。”[5]所谓的公平,就是指不同的实践主体在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按照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及标准采取行动并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与准则方面,还是关于公平的观念方面,公平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同时公平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非永恒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具有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公平问题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从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由客观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方式决定的。特定环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具体的公平正义观。一旦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就会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公平正义。对马克思来说,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依靠空想或是虚幻的想象,而是要建立在符合历史必然性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社会公平会随着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前进不断发展和升华。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公平的最终价值目标

“公平不但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价值范畴。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公平的最终价值目标。”[6]

曾经很多思想家都根据自然权利学说,认为公平即是“平等权利”。这种理解忽略了个体间的巨大差异性,而简单地把异质、多样的主体同质单一化。实质上人的本质是多样化的、具有丰富性的,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理想社会,公平“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而主体的全面性及丰富性却恰恰包含在这个不平等的平等里。同样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公平应当“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消除“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才能全面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把劳动变成人民“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社会公平应该通过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个体需要的满足等方面得以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享才能成为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从而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7]在批判抽象的社会公平理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揭示出人类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进程和必然规律,指出社会公平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使人人共享、普遍受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应该是蕴含个体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全面发展条件下的实质平等和自由,这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的必备条件,而不仅仅是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的原子化、均一化的法权意义上的形式平等与自由。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都应当将实现社会成员的公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这就从价值论的角度,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公平思想的根本界限。

三、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从“现实的个人”角度出发,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其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目前我们要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8]当下我们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共享发展之本。只有辩证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地去推进共享发展,才能够构建起公平实现的多级目标,才能够保证共享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一)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

社会公平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演化发展的。马克思对社会制度公平与否的判断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人是否实现了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反映着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构架,同时作为一项重要标准,也在衡量着一个特定社会关系的内在德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性,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批判:工人通过劳动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窃取了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得到的却仅仅是少部分“劳动力价值”,这仅剩的“劳动力价值”仅仅能够使工人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无疑这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因此生产发展和促进绝大多数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根本标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既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又要实现共同富裕,二者融合发展,其优越性就突出出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共享与共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建即是指人人都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尽力并且获得成就感,这也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共享即是人人都可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9]当然,这种共享必须按照社会贡献的大小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绝不是平均分配,且还要体现出机会的均等与结果公平,这是由不均衡到均衡、由低级至高级的“渐进式”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其中,人人共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共享发展的前提。

(二)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新时期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都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党在2015年提出了包括共享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成为协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有效举措。

2.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共享发展重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尤其是再分配。我国人民的劳动收入分配主要包括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部分。共享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它就必须努力使每个劳动者都能成功分享到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及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广大成果,不断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提高。共享发展主要在收入分配的再分配环节中,通过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使居民的分配比重得到提升,并以此增加居民的劳动收入。

3.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主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多次明确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重要体现。

“共享发展”这一新概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一般继承和超越,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创新的理论成果,更符合了新时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依靠人民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伟大诉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共享发展”的现实表现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促进共享发展的基本思路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又一次创新与发展。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构建为保障,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一)坚持理论创新,丰富和拓展共享理论

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推动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聚焦于发展动力、思路、方向及布局等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问题,以此来系统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长期的具体实践中经过探索、总结得到的重要理论,是新时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强大基础支撑。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旗帜。在社会主义生产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认真贯彻实施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对理论进行创新与拓展,用不断发展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公平与共享的统一

共享发展的提出,无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得到极大提高,才会促进社会共享的完善与发展,也只有生产力的提升才会为社会共享提供源泉。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一旦破坏了这个平衡,社会生产与建设就会受到阻碍、遭受巨大的损失。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片面的社会建设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强调“绝对公平”导致了社会普遍贫穷的困境。到了70年代,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在邓小平“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的指引下,此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我们还在面临着片面强调“效率优先”等其他可能导致社会贫富不均的风险。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则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我们能够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至今,习近平所提出的共享理念是几十年社会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它真正地实现了通过公正的制度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力提高,再通过社会财富的高效积累来保障共享的实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以公平促发展,以发展促共享”落实到实处。

(三)促进社会制度公平化,保障共享发展

社会生产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则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提出,无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建立并完善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才可能抗拒人为原因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保证人民权利的行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两个重要原则。一方面,促进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有机统一。建国之初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我们跨过资本主义法权意义上的形式公正体系,在一种非正义的初始状态下,直接追求社会主义成果的平均化,并快速建立起一套追求结果平等的实质性公正体系,从而使得国家陷入一种由起点不平等与程序过程不平等而出现的“非正义的初始状态”。可想而知,这是行不通的。这也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共享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一种具有实质性公正内涵的体系,努力使起点、程序和结果和谐统一的公平。另一方面,还要坚持自由与平等相结合的原则。完全的自由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共享发展正是要在自由与平等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

曾经众多思想家都认为,公平即是权利的平等分配。这种思想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它把所有社会个体都同质化、单一化,而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当然,这种建立在自然权利学说基础之上的公平观也就与人的多样化发展相违。马克思突破这一狭隘,指出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跨越社会分工的限制,全面发展自己所能。在那时,公平“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并且平等与不平等是和谐统一的,不平等的平等里涵盖着主体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公平存在于历史范畴,也属于价值范畴。在价值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更是重新界定了新的、科学的公平,划清了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强调未来的公平,要承认个体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促进实质平等和自由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达到“人类的全面解放”。马克思说:“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0]我们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即是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继承与发展。且无论何时,都要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构建合理的制度保障,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享发展理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提出来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继承与发展,它表达了“发展要依靠劳动人民推动,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诉求。共享发展理念所体现出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的建立、维护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平成果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验收成果
笨柴兄弟
工大成果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