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质观研究发展状况及其走势论析

2019-02-20 20:02
关键词:语言学本质符号

赵 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语言本质观立足于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思想探讨语言本质问题,作为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自19世纪上半叶便开始有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等纷纷加入剖析与挖掘语言本质观的行列,语言本质观也成为不同领域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现代语言学以来的语言本质观研究发展状况概观

语言本质观的探讨自19世纪上半叶便已开始,其主要观点多达十多种,其中强调语言社会属性的语言工具论、强调语言自然属性的语言符号论、强调语言存在属性的语言本体论等影响较深远。为更好地厘清语言本质观研究的发展脉络,剖析学者对语言本质问题的不同看法,本文梳理了自19世纪上半叶至今有关语言本质的阐释。

(一)19世纪语言本质观发展状况

自现代语言学诞生以来,学界对语言本质观的认知各有不同。从19世纪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论和施莱歇尔的语言生物机体论开始,逐渐开辟了一条语言本质研究之路。

1.语言世界观论

语言世界观论以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的借语言形成世界观论说为代表。1836年,他在《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部分,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将现象世界的质料铸塑成为思想的形式,乃是语言的本质所在”[1]。他将语言的本质与世界观的形成联系在一起。他还指出“个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而形成世界观”,“每一语言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2]。据此,他认为语言对人类精神发展和世界观形成起重要作用,亦即语言世界观的核心思想。

2.语言生物机体论

语言生物机体论以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的语言生物有机体论说为代表。1863年,他在《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中提出这一学说。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施莱歇尔认为语言也可以看作一种生物机体进而具有进化特性,他提出“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的”“它们会受到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一系列现象的制约。语言科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也同研究其他自然科学基本上一样”[3]。他还将语言这一有机体构建起了一套语言谱系,并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

19世纪虽然只是语言本质观研究的开端,但正是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研究思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20世纪语言本质观发展状况

20世纪,学界对语言本质观的争论和探讨更加激烈,各家观点在批判与继承中不断发展。比如,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是在批判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基础上建立的,列宁的语言交际工具论经斯大林的进一步阐发而最终成形。具体有以下9个代表性观点。

1.语言交际工具论

语言交际工具论以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即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论说为代表。1914年,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4]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引用了列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完善。他指出,“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和句中词的组合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5]

2.语言符号系统论

语言符号系统论由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提出,至瑞士语言哲学家索绪尔的“语言是符号系统”论说基本成形。1900—1901年,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书中指出,语言不只是发挥标记作用的一般符号,语言是具有意义的符号;语言符号的功能是表达[6]。1916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并强调“符号在本质上是社会的”[7],语言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7]103。

3.语言本体论

语言本体论发端于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质论析,形成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后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进一步继承、深化。1921年,维特根斯坦提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8]。1946年,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只要这些看家人通过他们的说使存在之可发乎外的情况形诸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他们的看家本事就是完成存在之可发乎外的情况。”[9]这里,海德格尔将语言归结为一种玄妙、神秘之物,他认为应该是“语言向我们诉说”,而非“我们讲语言”[10]。1960年,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一书中,继承了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思想,进一步指出“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11]。

4.语言声音论

语言声音论以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论说为代表。1936年,他在《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是造成语言的材料。”他认为,“语言就是有意义的声音”。帕默尔给语言下的定义,即“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的材料是语音。”[12]

5.语言社会现象论

语言社会现象论以斯大林的语言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论说为代表。1950年,他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在强调语言的交际工具性基础上指出,语言“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5]562。具体地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5]561

6.言语行为论

言语行为论经英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由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完善,至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言语本质即人类行为论说已基本成形。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书中指出,“语言的最原始功能是体现为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记号”[3]14。他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去考量语言,认为语言是一套发音系统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阐释了“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13],对言语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1956年,奥斯汀在《为辩解辩》《怎样用语言做事》书中明确了言语行为的内涵。他指出,言语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语言也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语言本身包含着行为的力量。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语谓、语旨、语效行为三类[11]178-179。

7.语言天赋论

语言天赋论以美国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论说为代表。1957年,他在《句法结构》中提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或固有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性,即“普通语法”或“语言普遍现象”[14]。乔姆斯基还认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普遍的,语言学研究就是要把这种天赋能力的普遍语法形式特征构建出来。

8.语言认知能力论

语言认知能力论由英国语言学家缪勒提出,至美国认知语言学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语言与认知能力相关性论析基本成形。缪勒在《语言科学讲话》(1861年)中认为,“人类语言除非凭借隐喻就不可能表达抽象观念”[15],即隐喻具有表达抽象观念的能力,可见这一时期已经对语言认知能力有了初步认识。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人后天在客观现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感知、体验与概念化的产物,它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16]。

9.语言交际论

语言交际论以于根元的“交际是语言本质属性”为代表。1997年,他在《动态: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动态是语言的本质,交际是语言的本质属性[17]。2003年,他在《应用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思维、交际的工具”,并认为“认知、思维是交际的一种方式,而只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8]。但交际是否能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尚值得商榷,诸如其他群体动物用以沟通情感、传递消息的“语言”也可称其为语言系统,在群体内部充当交际工具使用,只是这种语言系统有别于人类语言系统。同时,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也忽视了其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的内涵。另外,交际多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存在而不包括个体内省的语言现象[19]。由此可见,语言交际理论未免有失偏颇。

以上有关传统语言本质观的论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阐释语言的概念内涵,但也由此流于“盲人摸象”的弊端,其所见之不同仅是以局部判断整体,并未从整体作以全局观的把握,自然流露出各自的局限性。

(三)21世纪以来语言本质观新发展

传统语言本质观虽有其合理性,但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畴下,其弊端则显露无遗。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基础上,于全有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的语言本质观认知,成为新世纪语言本质观具有开创意义的新认识、新发展。

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以于全有的“实践(底层本质)——表现(一般本质)——符号(特殊本质)”论为代表。2011年于全有出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书中,他从狭义上将语言定义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20]。具体地说,“语言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这种底层本质”,“‘表现’这一语言的一般本质”,“‘符号’这一语言的特殊本质”[20]170。实践、表现、符号分别代表语言本质的不同层次,且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

自19世纪上半叶展开的语言本质问题探讨,各家众说纷纭,因其站在各自视角研究语言本质问题,不免会出现片面性弊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于全有提出的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无疑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摒弃糟粕基础上,对语言所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认知,代表着语言本质观的发展走势。

二、语言本质观研究的发展走势

语言本质观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并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本质观研究主要从研究视阈、思维方式、内涵表述方面弥补以往研究不足。直至于全有提出的“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实现了对语言本质内涵的全新认知。

(一)研究的视阈与范围由单一层面走向多学科多层面的多维纵横交互

从研究视阈与范围上看,语言本质观由传统的语言学单一层面逐渐走向包括哲学、符号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多维纵横交互研究。于全有指出,“语言本质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包括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符号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20]1

基于语言本质观发展现状的论说,学界对语言本质探讨的观点众多,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及列宁和斯大林的语言交际工具论、斯大林的语言社会现象论等观点是从哲学角度论证语言本质问题。洪堡特和海德格尔强调了语言的能动性,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一定出入;列宁和斯大林则强调语言对人的能动作用,斯大林进一步阐释了语言的社会服务功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论、帕默尔的语言声音论是从符号学视角阐释语言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而存在,这种符号的材料即由声音表现出来。施莱歇尔的语言生物机体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是从生物学角度论说语言本质问题。前者基于生物进化论原理,后者则借助语言天赋论观点解读语言本质。言语行为论基于人类学研究,肇始于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经维特根斯坦至奥斯汀基本成形。该观点将语言视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语言认知能力论始于缪勒的语言隐喻观点的探讨,至莱考夫和约翰逊已明确提出认知是语言的基础。

(二)思维方式由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走向现代的实践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上看,语言本质观研究由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单一思维方式逐渐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尽管包含哲学、符号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语言本体论在语言本质观发展中意义重大,但随着学者对语言本体论探讨的深入,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单一思维方式并不符合语言本质内涵的论析,与之相应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阐释语言本质问题成为时代的必然。

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探索语言内涵的著述中,马克思主义先哲马克思、恩格斯等均有过明确论述。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1]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22]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语言“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不仅同生产活动,而且同人的工作的一切领域(从生产到基础、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中的任何其他活动都有直接联系。”[5]552他们强调语言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且它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可取之处。而那些抛却人的言语实践去抽象探讨语言的做法,必然会使语言观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片面性、抽象性的局限。

(三)内涵表述由传统的单一并举型走向多重层次型的表述方式

从内涵表述上看,语言本质观研究由传统的单一并举型内涵表述方式走向本质内涵的多重层次型表述。以往的本体论研究,无论是语言符号论、工具论、交际论等均是对语言的单一性概念界定,过于片面,如1993年出版的《语言与语言学百科词典》对语言内涵的界定:语言:人类社会用来交际或自我表现的、约定俗成的声音、手势或文字系统。这一定义虽指出了交际、约定俗成、声音和文字系统等核心内容,但主次不明。

于全有则明确阐释了语言本质内涵的三个层次,即底层、一般、特殊。具体地说,语言的底层本质即人类实践活动,它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性、人文性、交往实践性等特征以语言所具有的稳定与变异、开放与发展的特性;语言的一般本质即“表现”,它揭示了语言的表述与呈现的性能以及语言的工具功能、过程与行为等性能;语言的特殊本质即“符号”,它揭示了语言的任意性与约定性及符号性与代码性等特征[21]170。这一概念界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为底层本质的实践活动使语言具有了“表现”的一般特征,而“表现”的本质又内在地催生了语言的特殊本质即“符号”。

现代语言学诞生以来,学界对语言本质观的探讨未曾停歇,从最早的语言世界观论到趋于成熟的语言交际论,一代代学人均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对语言本质问题展开探讨,其间既有传承又有批判,但总体上都是推进语言本质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形成具有层次性的语言实践表现符号的语言本质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反思

“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以多层视角呈现了语言本质内涵,克服了传统本体论哲学单一思维方式的局限。与传统语言本质观研究相比,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的本质内涵。

拉波夫在《社会语言学模式》一书中指出,语言学的本质是社会语言学。可见,社会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而实践又是连接语言与社会的纽带,语言生活的开展、社会活动的进行都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人们不可能独自坐在家里就能完成交流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有效完成话语的输出与输入。而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与“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中将“实践”作为语言的底层本质相一致,底层即根本,这一语言观充分认识到实践作为语言本质研究的重要性。

实践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和保障,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研究同样需要以语言实践表现符号论为指导,从而避免了传统语言本质观的片面和不足。有关语言本质观的全新阐释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里程碑式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语言学本质符号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学符号,比多少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符号的由来
童年的本质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