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中血管通路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

2019-02-20 22:18鞠俊艳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内瘘通路

鞠俊艳

(解放军971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血液透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肾衰竭治疗方法,但是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往往有水电解质、酸碱度失衡情况,血液与透析膜进行反复接触过程中可使得凝血因子XII得到有效激活,由此使得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促进平衡的有效维持。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并发症较为常见。采取合理血管通路护理干预,维持凝血因子XII水平,预防并发症,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选取10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探讨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血液透析治疗的10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31岁-67岁,平均年龄(46.46±1.84)岁;病程10个月-5年,平均(3.26±0.51)年。观察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31岁-68岁,平均年龄(46.52±1.71)岁;病程11个月-5年,平均(3.23±0.48)年。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通路护理干预,包括:①血管通路选择: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内瘘(AVF)、动静脉移植物(AVG)内瘘、CVC置管类型。在长期血液透析中往往首选静脉内瘘,若患者上肢血管过于纤细,在反复穿刺、内瘘时往往使得血管出现耗竭现象,有的糖尿病、血管病患者会出现上肢血管受损情况,通常使用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因CVC置管容易引发感染,所以临床应用较少。②并发症护理:注意观察瘘管,确保畅通性,补充患者营养,及时采取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瘘口干燥清洁,预防感染。血管通路极有可能造成假性动脉瘤,也就是内瘘有显著凸起,呈现瘤状。若瘤过大可及时切除,过小时可采取弹性绷带压迫。③自我护理管理:对患者及家属讲解血管通路知识及护理方法,提高认知程度,使其学会基础护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因子XII水平及并发症情况,采集患者上肢静脉血液标准2.5 mL放置到真空试管内,加入0.5 mL 109 mol/L枸橼酸钠,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浆检测凝血因子XII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通过SPSS 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因子XII水平比较 对照组护理前:125.81±12.03;护理后:91.65±6.51;观察组护理前:126.02±11.96;护理后:109.68±6.69。两组患者护理前凝血因子XII水平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凝血因子XI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血栓2例(3.85%)、感染3例(5.77%)、局部血肿2例(3.85%)、发生率7例(13.46%);观察组:血栓0例(0.00%)、感染1例(1.92%)、局部血肿0例(0.00%)、发生率1例(1.9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对照组为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因血液会反复与透析膜进行接触,由此使得凝血因子XII被激活,利于平衡的有效维持,所以通过合理护理干预对凝血因子XII进行维护,对于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在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时,血管通路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需对血管通路实施合理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经研究可知,护理后,观察组凝血因子XII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通过血管通路护理干预可使得凝血因子XII水平保持一定水准,不会导致其显著降低,凝血因子XII的稳定性可使得机体凝血系统得到有效调节,使得血液透析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血液透析可使得机体废物、毒物得到有效代谢,降低血液毒素,但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通过合理护理干预来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可缓解患者痛苦[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内瘘通路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1例凝血因子Ⅻ缺乏症个案分析并文献复习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Kisspeptin/GPR54信号通路促使性早熟形成的作用观察
proBDNF-p75NTR通路抑制C6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