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上下同心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

2019-03-04 01:24胡利娟通讯员王建兰
中国科技财富 2019年2期
关键词:草原林业科技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通讯员 王建兰 宋 平

1月2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系统总结2018年工作,认真分析研判当前形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工作思路,安排部署2019年重点任务。

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林科院建院60周年。一年来,中国林科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林业草原事业发展需求,认真梳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彰显创新力量

一年来,中国林科院积极参与国家林业草原改革发展、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咨询和规划编制工作。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等外交战略部署,承担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机制外联协调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式开通“中国—中东欧16+1林业合作中文网站”。完成《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报告》。参与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报告工作,有力支撑了我国湿地公约履约工作。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科技”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林业卷、《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编写。完成库木库里沙漠科考,为《中国沙漠志》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尤其是在林业工程领域,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转基因杨树、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两个课题启动。攻克了高分辨率遥感林业调查和监测应用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分林业应用专题产品生产、共享与服务,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了杉木第3代种子园营建、多性状无性系选育等核心技术。出版科技专著和译著44部,获授权专利192项。

此外,还通过推广实用技术、建立示范样板、选派扶贫专家、培养乡土专家等行动,切实支撑了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凝练成果入选局年度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21项、局首批重点推介成果3项。推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组专家1名和专家库专家12名。新增院地合作项目30项。承担商务部援外项目8项,培训了来自40个国家的199名学员。

大力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制度,加大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力度。开展与高校联合招收博士生工作,联合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3个。录取研究生364人,在读研究生1300余人。

全面推进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进程,完善奖励措施,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凝练了新的研究方向,完成整改方案并提交科技部。海南碳汇基地实验室建设工程施工完成。天津盐碱地中心建设已完成四方验收。潍坊滨海林业研究中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木竹联盟连续第五次获评高活跃度联盟。在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中2个获得优秀,新建5个局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国家生态站网(CTERN)数据平台。获批成立3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

布局事业新篇章

2018年,是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元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组建,形成了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统一监管和系统治理,对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的新格局,标志着我国林业草原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刘世荣强调,当前国家科技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科技竞争形势和环境日趋严峻和复杂,科技人才资源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中国林科院要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系统谋划、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扎实推进林业草原科技创新工作,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科技资源配置、学科结构布局、创新型人才梯队、科技创新原动力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在日趋激烈的科技资源竞争环境中赢得优势、取得成功。

刘世荣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林科院将瞄准世界林业和草原科技前沿,以“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支撑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着力推进原始理论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努力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完整高效的林草科技创新链;统筹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充分发挥林草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良好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林草科技创新效能,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林业和草原科研院所。

发挥引领作用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林科院将扎实推进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工作。

刘世荣强调,一是要开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调整结构布局,加速推进三大学科群建设进程,明确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全面启动“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科技”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加紧筹建自然保护地研究所、国家草原研究中心和美丽中国研究中心。全力支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神农架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战略规划研究。

二是要编制中国林科院科技总体规划,谋划“十四五”科研布,从领域—方向—问题3个层次,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梳理凝练未来科技发展重点。组织专家提前谋划“森林绿色发展”“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创新”“草业和草原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十四五”重点专项,力争在“种业自主创新”“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冬奥”等国家立项中取得突破。争取在国家奖、梁希奖上有新的突破。

三是开展林业科技扶贫工作。按照国家林草局部署,围绕广西龙胜、罗城和贵州荔波、独山等重点扶贫地区,推进科技精准脱贫攻坚。加快《中国林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绿色富民行动落地,实施决策咨询、绿色富民、产业提升、美丽乡村、生态文化五大行动,打造“十大科技示范样板”。组织专家力量,主动对接定点扶贫地区科技需求,围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等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特派员、实用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模式,促进百姓增收。将科技扶贫工作纳入考核与奖励,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科技扶贫事迹宣传,提升中国林科院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影响力与显示度。

四是要促进成果推广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配备,提升转移转化效能,加快成果落地,提高转化收益。搭建转移转化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科技宣传,提升信息对接效率。深化院地合作机制,积极实施院地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服务地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五是要推进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落实科技部整改要求,确保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2019年整改验收。整合全院资源积极申报森林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北斗示范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争取符合条件的生态定位站进入国家级台站序列。积极推进林草国家创新联盟、长期科研试验基地等的申报工作。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加强评估与绩效管理,提升已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国家创新联盟、生态站等平台的运行效能。

六是要激发创新活力,抓紧制定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鼓励先行先试,结合单位实际,推动政策落地,切实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探索符合中国林科院实际的创新团队构建模式,完善支撑条件,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领军团队。继续与相关高校共建“林学英才班”,组织专家到高校开展招生宣讲,完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切实将研究生培养成为中国林科院的重要创新力量。

七是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组建成立中国—中东欧林业合作研究中心。承接蒙特利尔进程联络办公室,推进“全球森林资金网络”落户中国。深化国际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中外联合共建实验室,加强国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对接与合作。与南非共建中国—南非林木保护联合研究中心工作。充分利用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林科院科研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深度融合,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八是要加强院所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机构改革机遇,在国家林草局资源调配中,积极争取更大支持,拓展科研办公用房资源。组织研究科研用房管理办法,优化调整现有房屋资源使用分配。促进组织机构合理化调整,优化全院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食堂、幼儿园、医务室等后勤保障能力,切实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刘世荣强调,全体干部职工要站在新的甲子征程起点,齐心协力、紧抓机遇、坚定信念、精准发力,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上下同心,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切实发挥中国林科院在林业草原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建国70周年献礼。

猜你喜欢
草原林业科技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land produces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