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实效性思考

2019-03-14 13:32代保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参培新教材专家

代保明

2016年秋,部编版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始使用。两年多来,有关这三科教材的培训甚多,特别是寒暑假,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举不胜举。不少地方,整个暑假都在组织培训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但这样的培训,参培老师似乎并不欢迎,心不在焉者不是少数。为什么?培训设计者完成任务式的培训安排使得培训成为了“假大空”的活动。就当下一些地方组织的培训活动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声传递。新教材培训一般分为三级,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这三级培训主要就是国家意志的传达,是教材编写者顶层设计意图的传递,是普通教师学习新教材,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好新教材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是传达圣旨般的照本宣科,而应是三级培训各不相同,因为这三级培训的对象不一样,一个培训内容和方案是满足不了不同参培教师需求的。参与国家培训的一般都是各省市的学科教研员,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学科老师的领头羊,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心领神会,并融会贯通。参加省市级培训的一般都是区县教研员,他们参培的目的是为了培训自己区县的学科老师。他们不仅需要对新教材具备理论认知,更需要对新教材具有实践感知,否则,他们就无法培训自己的学科教师。可是,目前不少地方三级培训用的都是一个PPT,都是在国家级培训中拷贝的,没有任何的添加和删减,仅把PPT上的内容做好解释就了事。这样的原声传递死板客套,几乎都是对上级培训者的录音和播放,聽得培训老师昏昏欲睡。因为,在很多时候,培训者所传达的那些内容,老师们早就通过其他媒体获得,并进行了基本的学习和领会。

二是立足认知。就参培教师而言,要完成认知这个学习任务相对容易。只要把新教材编写的背景、体例和使用等内容发给教师,在文字表述上尽量详尽一些,即使培训者不讲,老师们自己也能看懂。故而,这样大规模地集中培训,如果仅为了达成认知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就认知学习而言,老师们是有底气的。老师们参与培训,更想学习的是教学实践操作,是怎样把新教材的理念、思想转变成教学行动,是想弄清楚新教材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体现出这“新”的理念和思想,怎样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新教材的要求。可是,当下各级培训,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培训,教师们能看到的,是对新教材体系的解读,对教材篇目更换的解说,对新教材所体现的理念、思想的阐释。一句话,培训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仅让培训老师初步认识这套教材。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存在着期望落差,原因是:老师已经懂了的,培训专家反复讲;老师想学习的,没有任何专家讲。那么,这样的浅表性培训,专门只讲“为什么”而不说“怎么办”的培训,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培训。

三是不问对象。绝大多数的区县级培训都是分学科培训,这个学科的老师们集中在一起上大课,至于这些老师年龄、学历、职称上的差别一概不管。于是,就参培教师而言,有些教师明显吃不饱,非常饥饿,只好干其他事情;有些教师听不懂,不知台上老师在讲些什么,这类老师刚参加工作,原来的教材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新教材“新”在哪里。这样的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参培者不同的教学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淀,闭门造车,自我陶醉,怎么可能受到参培教师的欢迎呢?

四是方式老套。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几乎都是讲座式培训,培训专家满堂灌,参培教师没有融入课堂的机会,没有与参培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你讲我听。教育新技术的发展,教学技术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在培训中老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能够调动教师深度参与课堂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目前许多学科新教材培训,仍就是一讲到底,专家全部把控课堂时间。这样老套的培训专家的独角戏大大降低了参培教师的培训热情。培训老师不参与,他们的思维就会停滞,只要一停滞,培训专家只能是对牛弹琴。那么,这样的培训有什么效果?

教师职后培训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特别是在教材更新频次加快的背景下,在课程标准修订频繁的前提下,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但培训的实效性怎样达成,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何而来,怎样客观地评价教师培训的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培训机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的重要大事。为了让教师培训不再是“假大空”的形式,不再是响应上级号召而完成任务,不再是混继续教育学分,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必须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其一,区分学情,分层培训。

此处所言的学情,是培训教师的学情,是参培教师专业基础、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生活阅历的总和。要满足不同层次参培教师的需要,必须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课。培训专家如果面对高级教师、中级教师都是一个讲稿,那就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谈。这样的培训,参培教师不可能有实在的收获。对高级教师群体而言,培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内容不仅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且应该让他们明白这样的新教材在实践层面可以怎样做,怎样做的效果更切合新教材理念。高级教师应该成为学校新教材教学实践的开拓者。再有,对高级教师的培训应该少而精,他们厚实的专业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学科阅读解码器,消化理解力很强。对中级教师而言,他们的学情总体相对弱一点,对新教材编写理念、思想的把握相对弱一点,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弱一点,因而培训专家的培训要详尽一点,培训的进度相对要放缓一点。这部分老师,他们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认识新教材的特点,而且更需要的是操作培训,即怎样把新教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因而,对这部分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应该立足于教学实践。刚入职的教师,新教材、旧教材都是一片空白,那么,如果要专做这部分教师的培训,必须降低起点,首先让他们自己学习旧教材、新教材,在初步了解教材体例的基础上,才有培训实施的可能。

其二,立足教学,关注实际。

新教材培训,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老师们能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上课,能让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新教材的设计理念。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老师们会上课,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新教材培训的立足点应该是老师的教学实践而不仅是教材认知,有了认知而不能转化为教学行动,这样的认知价值又在哪里呢?可当下的许多新教材培训,只有专家们的理论讲座,从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体例、文本筛选、练习设计、章节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至于怎样把这些东西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在培训中根本看不见。也就是说,许多新教材培训止步于认知层面,根本没有再往前走的想法和做法,培训无法关照到课堂。这是导致新教材培训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那么,要立足教学,关注实际,必须要有真实的课堂呈现,围绕课堂实践做解剖,再结合新课程理念作分析。这样的培训才能有血有肉,有理论有实践,看得见摸得着,老师一定会非常欢迎。而许多在假期进行的新教材培训,根本没有参培者走进课堂的环节,理论无法联系实际,老师们始终有飘在空中的感觉。怎样立足教学,怎样关注实际,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其三,立足参与,活动多样。

新教材培训最多的方式是讲座,参培老师只需要带个耳朵。培训专家全场讲,老师们只能将就听。整个培训过程,没有培训老师的参与,也没有主讲者与听讲者的互动,老师哪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效的培训,一定有参培教师的多次多样地参与,一定有参培教师与主讲教师的精彩互动。那么,参培教师怎样与主讲者互动呢?一是可以提问献疑。主讲者可以在举办讲座前在一定范围征询意见,特别是鼓励一线教师们多提问,从而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为一线教师解疑释惑。二是可以合作共生。主讲者可以多安排小组讨论,许多的理念、思想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参培者都可以消化。如果教师在讨论中出现了“愤”“悱”的境遇,那将是培训者最大的收益期。三是可以进行作业交流。参培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作业意识,因为作业训练是对之前所有知识的能力化。教师的培训作业不应该是培训小结的废话式文本,而应该是在新教材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案设计,甚至是教学实践的呈现。四是可以现场参与。在培训专家主讲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参培教师主讲,让参培教师现场发问质疑,现场解疑释惑,让整个培训生动活泼,让参培教师兴趣盎然。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实现参培教师与主讲专家的互动并非难事,关键是培训方有这样的安排,主讲者有这样的意识和胆略。

猜你喜欢
参培新教材专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研能力自主生成:基于知识建构的中职教师培训新模式
致谢审稿专家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提高参培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
请叫我专家
“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4)幼教国培班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