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 致广大
——“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暨“学院工笔•当代工笔画教学论坛”综述

2019-03-15 06:19路洪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工笔画工笔

路洪明

2019年年底在天津举办的“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暨学院工笔•当代工笔画教学论坛”活动,以《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之意为展题,借圣贤之道而喻工笔之理,用展览和论坛的形式,反映工笔画当下的创作状态,研究探讨工笔画学院教学、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层关系,以期在新时代不断推进中国工笔画的变革与发展。

此次展览共分“时代图标”“丹青新象”“文脉今传”“图像新语”“学院传承”五个单元,这五个单元全面反映了主办单位组织展品的主旨和展览展示的脉络。对此,策展团队对这五个版块进行了如下的定义建构:“‘时代图标’版块,将传统中深广博大的审美意蕴及精神气质融入精进的创作之中,探寻精微与广大双向维度的时代精神空间,凝结成为一个又一个鲜明而厚重的传统‘新经验’,在历史时序中锤炼出新经典;‘丹青新象’版块,以典雅的美学风貌诠释了工笔画的写实传统,营造出具有人文情怀的新现实主义工笔图式,为当代工笔画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与深邃的精神内涵;‘文脉今传’版块,立足中国式的观物方式,将汇通古今的文化胸怀融入个人创作,使传统图式所凝结的东方哲学意蕴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图像新语’版块,以开放性的视觉表现,挑战传统工笔画图像的审美范式,表达当代语境下工笔画图像的观念性及外延张力,展现了绘画中图像本质意义延伸与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学院传承’版块,以天津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工笔画创作为主,兼及其他,这个版块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呈现天津美术学院优势的传统工笔画创作,亦不乏在当代审美语境下强调观念性的‘新工笔画’。”

此次展览是新一届中国工笔画学会举办的首次大型的全国性巡展。由中国工笔画学会、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安徽亚明艺术馆、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江苏淮安市美术馆、山东威海市美术馆、浙江省绍兴市罗步臻艺术馆、上虞区政协虞舜书画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81美术馆联合主办。之前先后在广东、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展出。本次在天津巡展,在原有四个版块的基础上加上天津地区优秀青年画家的作品作为一独立版块,意在促进天津地区工笔画创作的新发展。这五个版块的357件作品于2019年12月1日即布展完成,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2FB厅、3FA/B厅、4FA/B厅、5FA/B厅对外展出,展览吸引了天津的艺术家和爱好者尤其是各艺术院校的师生陆续到现场观展。17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大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中国工笔画学会主要领导成员会长陈孟昕,副会长王志纯、刘金贵、安佳、徐累、孙志钧、莫晓松、夏荷生、张见、罗翔,常务副秘书长王牧羽,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副秘书长仓亭亭,会长助理邹训精,著名理论家和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郑工,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兄弟院校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于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郝孝飞,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芃,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谢志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画教研室主任熊明非,湖北美术学院中国传统语言研究部主任方正,以及苏州市美协主席陈危冰,东道主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杰、主持日常行政工作的副院长贾广健、党委副书记蒋宗文、天津市纪委监委驻天津美术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靳风辉、副院长李鑫,和天津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德树、霍春阳、何延喆,以及学校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与师生代表等三百多名嘉宾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郭振山主持。

在展览开幕式的下午,由天津美术学院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举办“学院工笔·当代工笔画教学论坛”,邀请从事工笔画创作、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莅临天津海河假日酒店海河厅,以此次展览为依托,共同研究探讨工笔画学院教学、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层关系,以期发现问题,凝聚共识,共同推进中国工笔画的发展。

作为东道主的天津美术学院贾广健副院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首先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通过简单回顾天津美术学院的办学历程,概述了学院的文化积淀。在这里学术传统与地域文化相融汇,形成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既有对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继,又能自由而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得益于爱国为民的精神、融汇中西的胸怀和知行合一的学风,形成了天津美术学院办学历史中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包容性。这些都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教学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脉基础。同时,贾广健副院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还希望把这个学术活动延续下去,把它做成一个重要的工笔画展览品牌,扩大工笔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在论坛主旨发言中,陈孟昕会长从追溯三届“学院•工笔”展览谈起,认为应把工笔画创作与学院教学结合起来,依托艺术院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本体功能促进工笔画的发展与繁荣。他围绕新时代社会环境中,工笔画传承与发展的现代命题,工笔画创作中精神内涵的匮乏、缺少创新、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倾向和抄袭照片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与会的理论家、批评家,还有各专业美术学院的画家、学者,以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工笔画的发展献计献策。他期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发挥工笔画的独特优势,使工笔画走出国门,让全世界不同民族都能够认识它、运用它,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与会的三十多位知名的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画家、高校工笔画专业教师就工笔画的当代性、当代工笔画与传统的关系、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当代工笔画展览及创作、当前美术院校工笔画教学的现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与会嘉宾认为,“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一反原来追求大尺幅创作的倾向,是想引导观众进入工笔画的本体,让人仔细观摩,使观众感受工笔画的真正魅力。这成为此次巡回展览的一大特色。正如艺术家陈明先生发言所说:“这次展览有几个直观的感受,总体看这次展览,是我们第一次做小幅工笔画的展览,倾向于比较扎实的学院语言,总体的形态还是比较多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题材上讲,虽然少了一些宏大叙事,却更加贴近生活本身,生活本身的挖掘在这次展览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风格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唯美的倾向比较明显。”天津美术学院的何延喆教授则说:“现在我们再回到这次展览,看完了很高兴,有的同学看完了之后说心旷神怡。当然我看了后感觉有许多值得发扬、值得肯定和值得褒扬的现象。第一又出了新一批青年的工笔画家;第二风格更趋多样化;第三新的绘画观念和思想品质在现在的画中有所表现,像以往工笔画当中那种克隆追风的现象,在这次工笔画展中大大减弱。”应该说,“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的作品,基本反映了当下工笔画创作队伍的现状,这样小幅作品的创作是画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矫正当下画坛空洞化、模式化和程式化弊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而“精微•广大”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意在使工笔画实现一种细致务实的方法论与追求高远的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说:“在我看来这个展览主题非常鲜明,包括这次论坛,实际上是两对相反相成的范畴,一个是广大,一个是精微,这两个有针对性。在当前展览都是比大比视觉冲击的局面之下,我想做这样的学术展览能凸现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理解,这次展览也好,研讨也好,其实是要回到工笔的本体,或者说回到精微的质量上。”确实,这次展览和论坛无论是组织活动的初衷还是产生的实际影响都对当下的中国画创作和展览带有启示意义,尤其是论坛上的研讨,没有流于一般研讨会多为溢美之词的赞颂,而是围绕工笔画发展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学术探讨。

何家英 红苹果 绢本 114×80cm 1990年

陈孟昕 云过长天 纸本工笔 120×120cm 2016年

而对于当下工笔画创作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与会专家的发言总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近些年关于工笔画写意性的问题,在研讨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大家通过追溯写意和工笔的概念来源,结合现在工笔画创作中工写之间界限趋于模糊的现状,认为工笔与写意只是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差异,都统摄于中国画意象的大概念中。四川大学林木教授说:“作为流行绘画概念,‘写意’出现得不是太早,所以我们不用把写意看得太正宗太中国。尽管今天的写意精神倡导者,其实也未必把写意精神当成写意画法看待,他们是想用写意精神统摄整个中国绘画的本质精神。但立足于中国既有之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精神也不是已有特定指向的‘写意’,而是古典绘画美学早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再造因心造境而成的情象与心象。‘意象’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意象’又是统摄整个文学艺术的核心。中国古代绘画各种类型都统摄在意象造型之中。”对于工笔画应脱离与写意画并峙的探讨,媒体人潘欣信说:“论述写意和工笔的问题,早在十几年之前,在第十届美展时候提出的这个问题,写意画不行,板子都打到工笔画上。同时工笔画家也有一些困扰和苦恼,也在强调这个写意性。我们搞过一次南北论坛,工笔应该提倡工笔性,至少不应该总提写意性,摄影也是这样,除了新闻照片,其他也是写意的。后来就慢慢理解了这个问题,这些年我觉得工笔画受到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委屈,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获得了极大成就的画科,大家总是拿写意说事。今天看了这么多作品,社会已经完全可以从讨论工笔和写意这个问题翻篇了,尤其是新工笔作品,从艺术性等角度,我发现并不是说单纯追求写意性这个问题了。工笔画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完全有自己新的方向。”理论家和批评家对工笔画写意性的廓清,对下一步工笔画家理清创作思路和方向无疑有较大助益。

刘泉义 银花 绢本 80×60cm 1995年

杨可 云上人家 纸本设色 89×56cm 2013 年

孙震生 高原的云朵 皮纸矿物色箔 50×50cm 2018年

冯大中 踏雪觅春 纸本设色 58.5×49.8 cm 2010年

周午生 梦笔生花 纸本设色 240×120cm 2004 年

李旭飞 朝晖 绢本 200×150cm 2019年

二是当下工笔画创作的创造性缺失,在面对生活时只是简单地表现生活场景,缺少深刻的反思。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敢教授所说:“在创作过程当中不是一味看到繁荣,要意识到问题,这给大家提出了很重要的思考。……更多的应该有一种对于当代纷繁复杂世界的反思。现在科技带来的问题,在我们的作品里面往往被忽略了,比如科学技术带来的一些伦理问题,我们很少有艺术家讨论这样的问题。工笔变成唯美的世界,一个美化世界的装饰性的图案,我觉得应该有深刻性。不是说所有的图案都是批判的,有唯美也有深刻的作品,所以从题材上也是应该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当代的工笔画里面,就像刚才很多老先生谈到的,题材上面相对显得比较保守,缺少跟时代的呼应,这是中国画整体反映的问题,整个美术界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反映出当前的工笔画创作因为与现实生活贴得太近,没有经过画家的艺术提炼,缺少艺术情感投入,没有主观再造的因素介入其中,从而形成了抄袭照片、面貌雷同和为形式而形式的诸多现象。而针对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天津美术学院霍春阳教授的话,“大部分作品还停留在受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在中发心源上感觉差了一些”,则道出其中的原委。艺术缺少创造性一直是近些年来画坛热议的问题之一,大家对绘画创造性的理解往往过多关注在新技法和表现形式上面,固然新技法和新形式是创造性的载体,然而缺少思想深度和哲理的思辨做支撑,这些新常常被画坛新人一阵追风后便成为一现的昙花。而且在中国以古维新的文化土壤中,想脱开既有传统和传承的另起炉灶成功的范例很少。因此,与会嘉宾就此发表了许多鲜明的见解,如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许向群主任说:“在工笔画当中,如何理清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架设桥梁是十分必要的。刚才张敢老师也谈到工笔画的题材问题,我们不能总是抓住工笔画的唯美特质。我们介入生活的关键点,包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工笔画的探索方式方面都应该有新的开拓。我们要针对整个文化心态和生态比较浮躁的现象凸显文化关切。”因此,工笔画家的文化涵养对艺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是在工笔画传统技法方面有弱化趋势。当代工笔画家在探索新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对旧有的技法有所扬弃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有得有失的选择中,选择什么体现着一个画家的智慧。对于工笔画应注重什么样的传统技法,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镛研究员说:“关键还是在于笔墨,工笔画的笔墨,工笔画的用笔。当代的工笔画教学,我认为也应该把工笔画的用笔放在重要位置。因为我们学院工笔尤其人物画讲究素描造型,还是徐悲鸿体系,同时临摹壁画还有工笔画的技法,但是不够,应该把练习工笔画的笔墨技法放在首位,和素描造型相比,笔墨、构图、立意都重要。工笔画本体语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用笔,而我们的线条现在包括今天的展览,有的非常有力度、有韵味,但是相当多的缺乏力度和韵味,缺乏个性,也就是说质量还不够。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笔墨原是最早的对绘画工具材料的统称,然而经过不断发展到当下已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和自身价值。关于具体画面处理和画法的运用,郑工研究员也说:“在整个展厅看下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画面跟题字的关系,很多人至少将近一半都是印章,有的时候只落名款,有的也写比较多的字,只有个别几个人字和画面还是比较搭的,但是很多画得很好,字一题上去非常遗憾。我觉得工笔画跟写意画的不同,是一个语言也是一个边界问题,这可以重新进行讨论。我们不论字写得好坏,字写得不好是缺乏书法训练与功力的,有时候和画面不搭则是笔法的不一致造成的。工笔画有工笔画的要求,有系统性的要求,这个东西可以细化,这是展览中比较突出的一点。”确实,俚语说“无技不成艺”,技法作为形而下的器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对于工笔画技法规律掌握与运用的同时也制约着形而上思想内容的表达。这些专家关注的微观技法也应引起当下工笔画家的重视。

四是面对如何整合师资队伍、端正学生学习工笔画的态度、改善教学质量等问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的工笔画教师谈了各自的看法。就课时分配和学科背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金纳教授说:“我20世纪90年代上学的时候,卢沉先生在我们课程里加上了水墨构成的课,我还上了色彩构成课,当时是实践性的课程,持续了几年的时间就不再上这个课。我们笔墨的能力和现代构成的学习会不会成为将来工笔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更多的学习资源,作为我们教学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撑这门课的修养?”对于美术院校的招生和学习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刘金贵教授说:“现在主要缺乏画外功夫,再一个对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感受,我们都是穿的现代服装,眼睛看的都是现代的,与临摹古代的作品根本没有关系。还有课时量又少,用笔多是用描,一看挺好的,根本没有落在骨髓里面。写生就是画模特,跟西方画模特一样,这个是贴近生活了但是照抄生活,没有高于生活,没有提炼生活,所以这也存在着问题。现在的招生,美院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进来这种教学与创作就是生活,不是反复地搞创作,等毕业创作了,以前一张创作也没搞过,到临毕业才搞创作。你考上研究生还是重复,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教学里面对古代‘六法’的课都没有,所以没有想象力,我觉得画面里面的趣味、精神都体会不到。”对于天津美术学院工笔画教学理念及其取得成果的原因,天津美术学院的老教授杨德树根据60年的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教学思想,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的精神,在写实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多元发展的精神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天分,老师是启发性的,在这一点老一辈直接对我们指导。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一批学生就出来了,成为教学骨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形成就是这么十几年的过程,成功培养出有成就的学生就是二十几年的过程,从而形成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兴盛的这么一个局面。在教学的成果上,形成了天津美术学院与其他艺术院校不一样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鲜活的来自于教学一线和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无疑对兄弟院校的工笔画教学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另外,与会的策展人和媒体人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多方获取资讯的优势既关注工笔画新的发展动态,又就新形势下组织展览形态和传播方式方法谈了各自的看法。论坛由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周午生教授、《北方美术》执行主编邵亮教授和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共同主持。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工笔画工笔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曹娜书画作品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李戬
葛明杰工笔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