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大地
——“安尼施•卡普尔作品展”展评

2019-03-15 06:19王瀚淇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送带雕塑大地

王瀚淇

编者按:“安尼施•卡普尔作品展”以红色为主色调,展现了创作者安尼施•卡普尔对存在与虚无、精神与物质的无限探索。本刊希望以此次展览来引领更多人走进这个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精神世界。

展览链接:

安尼施•卡普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10月25日—2020年1月1日

太庙艺术馆:2019年11月10日—12月28日

在斑斓的色谱中,唯有红色给人最直观的冲击感与视觉刺激。遥望一片红色,仿佛流动的、腥然的感觉就要溢出来。谈及安尼施•卡普尔的雕塑,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红色。正如其本人说过:“红色是一种让我感受强烈的颜色。也许因为红色是一个非常印度的颜色,我生长的环境充满红色,之后我又在另一个层面重新认识它。”本次位于中央美术学院与太庙艺术馆的安尼施•卡普尔作品个人展也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展开的。面对一尊雕塑,第一感觉就是庞大、静默、肃穆。这与大地给我们的印象不谋而合。

古往今来,历史上每一种文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大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从刀耕火种时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现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列列地铁呼啸而过,大地是人类创造最安静的见证者,是一切文明的归属地。雕塑给予我们单纯平静又质朴的感觉,就像我们脚踩土地时心中油然而生的踏实舒服感,就像忙碌一天后,仰面躺在地上放空身心时丰盈的安全感与畅然。雕塑又给予我们厚重浓稠又沧桑的感觉,就像遥望广袤土地无边无际时心中泛起的感慨,就像凝望土地时会记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此诞生,在此劳作,又最终于此消亡时心中的悲怆。

用红色为雕塑敷彩,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片鲜红的大地。它可以代表收获土地馈赠的满足与喜悦。仿佛置身于初秋,极目远眺,四下都是赭色的高粱穗。微风拂过,如红色的海洋泛起波浪。那高粱穗相互碰撞的沙沙声,便是千百庄稼人最大的欣慰与最好的礼物。鲜红的大地,也可以代表生命的悲壮、韧性与轮回。每踏上一片新的土地,我们总是会想到这片土地的过往,我们总是会想到先辈开辟土地与捍卫土地时留下的鲜血。而土地只是这一切的旁观者,它看到了时事变幻,王朝更迭,悲欢离合,直到如今。

雕塑能为我们呈现的,一直都是形而上学的精神世界。创作者安尼施•卡普尔曾自述道:“我一直在做的是表现这个世界里并不在场的一面,是一个幻想的空间,它来自于心智和灵魂的一面,用雕塑把感知到的这一面表述出来。”当你走进这片红色大地的世界,除了驻足于作品前感叹其构思之巧妙、设计之精良以外,还需用心感知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而这片精神世界的能量是无穷的,其中生命的悲与喜、渴望与满足、绵长的思念、热切的喜爱、冷静的沉思……都能从其中被抽丝剥茧般地细细体味。

安尼施·卡普尔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不锈钢、蜡、传送带 2013年图片拍摄:戴夫·摩根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作品《致心爱的太阳的交响乐》,以一大片赤红造成均匀的圆形,象征着太阳的炙热焦灼。与之呼应的是散落一地的红色砖块,远看过去,就是一地的猩红。一条条上下错落的钢铁制的传送带连接了这两片红色。庞大的太阳的对比使传送带纤细得让人心生恐慌,生怕传送带上的砖块会掉下,狠狠地摔在地上,与地上的红砖混为一谈。当我们看到作品时,创作者似乎开了一扇门,引我们走进,连我们的情绪也控制得恰到火候。凝望红砖之时,一瞬间恍然,我们又何尝不像那一块块红砖一样呢——都曾处于兴奋与高度焦虑之中,一边希望乘上人生的传送带把自己送到制高点,不断靠近自己最宏伟的梦想,一边感到脚下传送带不断地晃动,时刻担心站得越高,摔下来就越痛。当我们日复一日陷入这种循环,每天忧心忡忡时,可曾记得当初脚踏实地的轻松?又如作品《远行》,大面积的红色在眼前铺展开来,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这里的红明显与《致心爱的太阳的交响乐》中刺目的红不同,这是一种富有层次、堆叠的感觉。大块的红色不显得压迫,而是丰富与满足。远处,一架蓝色的挖掘机架在红色的泥土上。如此情景,正如多年未归的游子终于在傍晚之时又一次踏上了故土,风尘仆仆的他看到远方夕阳将落,余晖染红了大片大片的土地。远处的挖掘机停在半空,一瞬间周围都安静下来,只有细细的炊烟袅袅升起。眼睛看到的,鼻尖嗅到的,耳边听到的,皮肤触到的,一切都熟悉又陌生。思乡的苦楚与归乡的动容在这一刻统统涌上心头。如此细腻而又复杂饱满的情感在观众看到作品之时都会体味到,并感到震撼。而作品《在世界的尽头》则是用红色去直接营造出一个空间,用红色铺满整片屋顶,用漩涡的样式,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感。当我们站在作品之下,抬头仰望,仿佛看到的是万丈穹庐。我们瞬间从渺小的个体之中跳脱出来,好像身处于茫茫宇宙星河之中,安静地看着一颗颗星球缓缓转动。人类总是穷其一生去到更远的地方,去看以前从未见过的风景。可是如果有一天,人类终于可以站在生命的尽头,以冷静审视的目光去看生命的开始与消亡,那我们还是否能在每一天的现世生活中体会最单纯的悲喜?诸如此类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之中还有很多,如《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我的红色家乡》《圣热内罗》《天空之镜》等等。本次展览将大型雕塑与小型雕塑汇聚一堂,作品之间排列错落有致。展厅简洁明朗,又设计得独具匠心,做到了让观赏者移步换景的审美体验。

安尼施·卡普尔 在世界的尽头 玻璃钢、色粉 500 × 800 × 800cm 1998年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里森画廊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安尼施·卡普尔 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 P.V.C、钢 730 × 730 × 730cm 2015年 图片拍摄:塔吉奥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安尼施·卡普尔 我的红色家乡 蜡、油基漆、铁制臂、发动机 直径12m 2003年 图片拍摄:米歇尔·扎比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安尼施·卡普尔 天空之镜 不锈钢 直径10m 2006年 图片拍摄:提姆·米切尔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安尼施·卡普尔 圣热内罗 铁、水、染料 尺寸可变 2003年 图片拍摄:佩佩·阿瓦隆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安尼施·卡普尔 远行 土、色粉、挖掘机 尺寸可变 ©安尼施·卡普尔,图片版权所有,2019

真正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一定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将其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观者。一种艺术家会如实地描绘出生活中那些如歌的美好,使观者走进自己的生活;另一种艺术家则会把这种热爱埋藏在心底,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高度提取生活素材,为观者展开一个精神世界。卡普尔显然属于后者。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优秀的艺术家是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他的世界之后又留足了空间给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因而本次展览作为观者的我们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感知体会,如宗教、躯体、存在与虚无、东西方文化差异等等,都在等着我们进一步挖掘与发现。

猜你喜欢
传送带雕塑大地
巨型雕塑
大地之歌
浅探传送带模型的分析策略
我的破烂雕塑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模型类”相关试题选登
写实雕塑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的判断
裂开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