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

2019-04-07 15:54王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王燕

随着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展开,新的历史思维概念--审辩性思维,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和发展。审辩性思维,在过去历史思维培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历史思维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总结与发展,也是对其中“尚待研究部分”的新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缺失的内容

1.反思质疑教学的缺失 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怀疑性并不大,而对于所怀疑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与证实的行为则更少。这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并不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意识培养方面的缺失,会直接阻碍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

反思与质疑教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应试教育的影响,即高中文综考试的人才选拔模式,束缚了反思与质疑教学的发展;

(2)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也阻碍了反思与质疑教学的施展维度;

(3)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一定的兴趣与思考的动力;

(4)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实现有效翻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利于发展学生反思与质疑主动性的培养。

2.科学论证教学的缺失 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历史问题,很少一部分能主动地进行探索与论证,学生的求知与思考积极性并不高。而多数学生调查表示学习是为了应付高考,这说明由于高中生的课业繁重、高考压力过大等原因,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能探索与证实一定的历史问题。反映了在历史教学中,科学论证教学并不十分成熟。

科学论证教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所发现的历史问题探索与论证的积极性并不高,但学生对内容丰富、开放思维的历史课程仍然怀有期待,说明课程内容的局限对学生科学论证技能有一定的影响;

(2)学生缺乏科学探究与论证的技能,其主要原因在于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忽略了系统的科学探究与论证教学的重要性,而学生也尚未意识到拓展思维的意义与乐趣。

3.自主探究教学的缺失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上要求“课程内容不苛求面面俱到,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调查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后,无法将历史所学应用到社会问题的处理中,学生对历史问题思考与论证的积极性也并不高,这说明历史自主与探究教学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还未落到实处。自主探究教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课堂探究教学流于形式,而未落到探究问题本质与探究能力培养的实处;

(2)在探究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还未完全转化;

(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给自主探究教学的施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1.将审辩性思维纳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之中

(1)将审辩性思维体现在历史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内容,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历史课程资源的选用、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五方面。而要将审辩性思维贯穿到历史教学设计的始终,则要注意针对审辩性的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历史学科特点的史料教学、探研教学、概念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教学与课程资源,创设带有审辩性意味的教学设计,制作带有审辩意味的教学课件,将审辩性思维体现在历史教学设计的始终。

(2)审辩性的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应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反省、怀疑与发现问题是学生发展审辩性思维的开端,高中历史课堂中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因此,审辩性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论证判断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审辩地学习历史。

(3)审辩性的历史教学设计应有具有“气质”意识。高中历史意识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灵魂,而具有审辩性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具备“气质”意识。审辩性思维的气质维度应该是严谨的、开放的,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纳入到审辩性的历史教学当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探研性,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中华文明认同感与世界文化理解感。

(4)审辩性的历史教学设计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审辩性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的设计、不是一节课的设计、也不是一个专题的设计,而是一个整体的、周期性的设计,它包括了学生在一个专题、一个学习周期、甚至三年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审辩性的心理与知识、历史认识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过程。

2.审辩性思维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实施分析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分类,我们将审辩性思维的实施与不同的研究性学案相结合进行探讨:

(1)在问题式研究性学案中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问题讨论式的研究方式,其主要要求学生在所面对质疑的问题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种准备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与知识搜索网站,给予一定的史料收集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实证,同时,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学引导学生理据充足,既要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做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例如针对“民国初期正是袁世凯统治并阴谋复辟的时期,而为什么此间中国民族工业还能得到良好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可参考陈辉教授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定题、准备、释问、评价”四个环节,教师首先可针对此课题,印发有关袁世凯研究的相关书目、史学界有关袁世凯所整理的研究材料与观点,待学生依据史料得出一定的结论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将所得以论文形式或者借助投影仪、小组代表发言等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论点的交流与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其研究的问题与观点,还应展示他们进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分享他们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式、对于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可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以加强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们讨论的内容进行补充与评价。

(2)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第一,审辩性思维的培养要善于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史料教学的过程是从一定的设疑出发,针对所质疑的问题而有目的性的收集史料,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所取得的史料进行甄别与判断、理解与史证的。“因为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补充,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也更显专业性,批判性思维也因此大放光彩。这主要在于其有别于其他的思维类型,它在方法上更加注重对信息的处理,尤其是对原始资料或未经解释的信息加以处理”。可以说,史料教学的学习过程和审辩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第二,审辩性思维的培养要善于辨别史料的真伪。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这也是发展审辩性思维的过程之一。现今史料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现今网络讯息业的发达,使得历史资料更加纷繁多样,这在为学生搜集资料与解决历史问题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带来了史料鱼龙混杂难以分辨之弊。因此,选择正确的史料搜集方法,并有效地辨别史料的真伪,对学生解决审辩性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审辩性思维的培养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历史学科教学的理念与技术息息相关,只有将审辩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将其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才能避免审辩性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