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地区保育猪群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现场调查与诊治

2019-04-24 11:30刘爱军赵灵燕李军星周彩琴张红丽倪柏峰黄晓兵
中国动物检疫 2019年4期
关键词:毒株病原猪群

刘爱军,赵灵燕,李军星,周彩琴,张红丽,倪柏峰,黄晓兵,徐 辉

(1. 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0)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由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环境应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总称。引起PRDC的病原大致可分为原发性病原与继发性病原两大类:原发性病原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继发性病原包括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性波氏杆菌和猪附红细胞体等。原发性病原体首先侵入呼吸道和肺脏,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造成猪体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继之猪体内本身携带的内源性病原以及环境中的外源性病原共同引起继发性混合感染,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1]。PRDC多发生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育肥猪,发病率一般为30%~80%,死亡率为10%~3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保育阶段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开始下降,但自身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尚未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混群和饲料更替时期,因此该阶段猪只极易发病[2]。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都可能成为猪群呼吸道疾病暴发的诱因。

2017年9—11月,浙江省某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从某地区内收集的病死猪数量明显上升。12月底,该地区组成调查组对辖区内5家规模猪场进行了现场调查。

1 方法

1.1 问卷调查

对猪场生产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养殖场基本情况、各生长阶段死淘情况、免疫情况、疫病检测情况、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防控措施和效果。

1.2 座谈

调查人员分别与5个猪场的生产负责人进行座谈,根据问卷调查情况,详细了解各阶段疫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与效果,并根据现场情况提出防控建议。

1.3 现场剖检采样

调查人员针对保育阶段猪群发生的PRDC问题,对临床症状典型的发病猪进行了现场剖检,采集病猪肺脏、淋巴结、扁桃体、脾脏等组织样品送实验室检测。

1.4 实验室检测

采用荧光定量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测。将每头猪的不同组织样品混样成1份样品,共检测49份样品,其中A猪场4份、B猪场10份、C猪场6份、D猪场4份、E猪场25份。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通用型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ADC30毒株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猪瘟病毒通用型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猪伪狂犬病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猪圆环2型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等检测相关病原。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

现场采集肺部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阴阳性鉴定和生化鉴定。根据美国第7版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LLS)药敏试验标准,对分离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

1.5 数据分析

按公式计算日死淘率和月死淘率:日死淘率=日死淘数/当日同群猪存栏数;月死淘率=当月日死淘率之和。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养猪场基本情况 2017年12月底,5家猪场存栏均在3万头以上,其中保育猪平均存栏1.38万头,育肥猪平均存栏3.12万头,均采用水泡粪模式饲养。2017年11月,5家猪场保育猪、育肥猪和哺乳仔猪的平均月死淘率分别为29.54%、5.71%和14.37%,其中保育猪死淘数占总死淘数的58%。调查发现,11月份A—E猪场的月总死淘率分别为14.56%、9.8%、16.05%、21.61%和33.87%,分别比9月份上升9.52%、-0.25%、8.10%、12.63%和25.14%。

2.1.2 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 5家猪场保育猪死淘的主要原因为PRDC。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35~65日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背毛粗乱、气喘、咳嗽、畏寒打堆等,有的出现后肢关节肿胀。

2.1.3 猪场仔猪免疫 调查发现,E猪场因猪瘟疫苗供应问题,在12月未对所有仔猪进行猪瘟首免。各猪场仔猪免疫程序见表1。

表1 各猪场仔猪疫苗免疫程序

2.1.4 抗菌药物使用与效果评价 对病猪采用头孢噻呋和氟苯尼考注射治疗,或20%替米考星和中药“热毒清”预防性投药,效果均不理想;猪场在断奶仔猪转群后,进行阿莫西林加“支原净”预防性投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病猪,或采用头孢噻吩注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死淘率保持稳定或下降。

2.2 病理剖检

病猪剖检均以肺部病变为主,急性期病猪表现为肺尖叶肉变明显(图1),病程较长猪还出现心包积液、“绒毛心”、纤维素性炎症等细菌感染症状(图2);部分病猪还出现肾脏表面针尖状出血(图3)、脾脏梗死(图4)等疑似猪瘟感染症状。

2.3 实验室检测

2.3.1 荧光定量检测 采用荧光定量方法,对保育阶段猪群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5家猪场均检出PRRSV和PCV2,4家猪场检出CSFV,5家猪场均未检出PRV(表2)。

图1 肺尖叶肉变

图2 心包积液、绒毛心

图3 肾脏针尖状出血

图4 脾脏梗死

表2 各猪场保育阶段猪群病料的病原检测结果 单位:份

2.3.2 细菌分离与药敏试验 各猪场保育猪肺部的细菌分离情况并不一致,A、C场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D场分离到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E场分离到链球菌,B场未分离到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家猪场分离的细菌均对林可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对头孢噻肟和头孢噻吩敏感(表3)。

2.4 防治

2018年1月开始,A场在仔猪断奶转栏后,在饲料中添加头孢噻肟,对病猪用头孢噻肟和恩诺沙星联合注射治疗,结果1—2月的保育猪死淘率较2017年12月下降10%左右。C场1月份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阿莫西林进行预防性投药,用头孢噻吩对病猪进行注射治疗,结果保育猪死淘率较2017年12月下降2%。D场通过降低饲养密度,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病猪后,保育猪1月份的死淘率较2017年12月下降10%。E场采取紧急免疫猪瘟疫苗、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等多种措施后,保育猪1月的死淘率较2017年12月下降28%。

表3 保育猪病料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病因

本次调查发现,保育猪PRDC是由PRRSV、CSFV、PCV2,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病原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虽然各猪场的毒株、菌株种类及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各猪场普遍存在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和细菌继发感染,这是引发保育猪PRDC的主要因素。

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猪场的PRRSV毒株种类复杂,有的为高致病性毒株,有的为类NADC30毒株,也有同一猪场中既存在经典毒株,也有高致病性毒株。比较各猪场保育猪死淘情况发现,存在高致病性毒株的C场和E场,11月份的死淘率分别为16.05%和33.87%,存在经典毒株的D场月死淘率为21.61%,普遍比2017年9月增长了8%以上。这提示PRRSV虽然是造成猪场保育阶段猪群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毒株不同并不是导致猪群死淘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控制猪群死淘率要重点关注环境控制和其他病原的混合/继发感染。5家猪场均免疫了VR2332毒株疫苗,因此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无法判定是野毒感染还是疫苗毒株。此外,VR2332疫苗毒株对高致病性毒株和类NADC30毒株的交叉保护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4家猪场检出猪瘟病原,其中A、C、D猪场均在25日龄左右免疫猪瘟弱毒疫苗,病猪日龄为35~45日龄,病变主要表现在肺部,而肾脏、脾脏和肠道等脏器未见猪瘟病变。姚华伟等[3]研究表明,猪瘟疫苗免疫后仔猪血液中的疫苗毒存活时间可达48 d。这3家猪场病料中荧光定量检测的CT值均在35左右,因此阳性结果不能排除由疫苗毒株引起。E场因疫苗供应问题,未能按程序对所有保育猪进行首免,病猪出现肾脏出血和脾脏梗死等明显的猪瘟病变,且猪瘟病原检出比例高达56%,猪场11月份的保育阶段猪群死淘率高达33.87%,且有3份样品的荧光定量检测CT值为20,病毒载量较高,综合判断E猪场存在猪瘟野毒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是导致保育猪出现PRDC的重要致病菌,因分离培养比较困难,加上对病猪进行了抗菌药物治疗,使分离更加困难,因此某些未分离鉴定出副猪嗜血杆菌的猪场,也不可忽视对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

4.2 抗菌药物使用

调查发现,这5家猪场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并不规范。C、D场保育猪长期使用替米考星进行疫病防治,导致细菌耐药,且在保育阶段猪群死淘率升高、细菌感染剖检病变明显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及时更换抗菌药物;A场用药没有考虑药物配伍禁忌,使用头孢噻呋与氟苯尼考注射治疗,不仅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也使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出现耐药。

4.3 防控建议

副猪嗜血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均易产生耐药性,猪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交替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或联合用药,但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要加强疫苗免疫,首免日龄要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根据抗体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猪场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日常清洁卫生制度和消杀制度,对场外进入的人员、车辆、动物和物品进行风险管控,防止病毒传入和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此外,要合理控制猪舍饲养密度,保障保育舍的通风和保温。

5 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PRRSV、CSFV、PCV2,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造成的PRDC是导致该地区保育猪群死淘率异常升高的主要病因,尤其是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和细菌继发感染;免疫程序不当导致的野毒感染,是导致保育猪死淘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离的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现场调查和药物诊治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良好的生物安全和卫生消毒管理、饲养管理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降低保育猪死淘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毒株病原猪群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