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019-05-10 01:24卓于波张
数学教育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数学课程数学教师

李 卓于 波张 勇



中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李 卓1,2,于 波3,张 勇1,2

(1.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2.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3.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55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每年零星产出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之后虽然部分年份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在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5所高校,其他高校相对较少;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其他二级学科相对较少;研究主题以数学学习理论研究最多,其次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数学教师教育研究,其它主题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以混合研究、量化研究居多,质性研究、思辨研究相对较少,设计研究最少.最后从数学教育的学科地位、博士点建设、数学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蓬勃发展.在国际上,中国数学教育对外交流日趋广泛,在各类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数学教育学者参与.在国内,数学教育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日益增多[1].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了解当前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对未来数学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作者单位、研究主题、引文等方面对《数学教育学报》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2-8],也有学者对《数学教育学报》下载频次较高的论文、高频作者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9-10].

博士学位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时期某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因此也有学者通过分析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来描述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例如徐文彬、喻平对2002—2005年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23篇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分析,并与韩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比较[11];康玥媛选取了2002—2006年公开发表的34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3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12];李涵、傅海伦以2002—2009年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下64篇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分布、院校分布、选题领域、研究主题4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13];吕世虎、刘瑞娟以2002—2011年公开发表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92篇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分布、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引用情况等维度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14].

总之,以上4篇论文基本聚焦于“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从时间上看,未包括2002年之前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从二级学科上看,未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先生、顾明远先生、林崇德先生在比较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招收了李建华、綦春霞、章建跃、朱文芳、康武、连四清、赵继源等博士生,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关于数学教育的.因此,有必要在以上4篇论文的基础上,补充2002年之前的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二级学科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该研究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不仅包括“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二级学科博士点下的数学教育博士论文,还包括“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课程论”“教学论”方向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

2 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研究者在“1997—2012年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5]的基础上,增补了遗漏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检索1997年之前的和2012—201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最终收集到1993—2016年的255篇博士学位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年份、授予单位、二级学科、研究主题、研究方法5个维度对所有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编码,所有编码结果的分析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3.1 博士学位论文的时间分布

255篇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年份时间跨度为1993—2016年,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3—2016年,虽然有些年份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在下降,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3年顾泠沅先生完成了中国第一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是对其主持的青浦实验进行的理论总结.六年后,顾泠沅先生又与华东师范大学王建磐校长共同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数学教育博士点指“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下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在全国招生.

图1 研究时间分布情况

1993—2001年,每年只是零星地产出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有些年份甚至没有,可能的原因是1999年之前中国还没有数学教育的博士点,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学者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较少,只能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国内攻读比较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来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顾明远先生、林崇德先生、曹才翰先生在比较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招收了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博士生,为当时一些从事数学教育的学者提供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2002年以后,中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整体加速增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1999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中,2007年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达到高峰(31篇),当年除了数学教育博士点产出的博士学位论文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二级学科产出了11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

3.2 博士学位论文的院校分布

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院校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空间分布情况

1993—2016年,中国共有22所院校产出了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5所高校共产出了218篇,占全部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85.5%.这表明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5所高校在数学教育研究上的优势.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率先创建了数学教育的博士点.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紧随其后也陆续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博士点设置相对较晚,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没有数学教育博士点时,顾明远先生、林崇德先生、曹才翰先生就已经分别在比较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招收了李建华、綦春霞、章建跃、朱文芳、康武、连四清、赵继源等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博士生.21世纪初,陈英和教授也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招收了耿柳娜、王明怡、赵宏、仲宁宁、黄大庆等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博士生.

除以上5所高校外,另有17所高等院校产出了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其产出的论文数量仅占论文总数的14.5%.

3.3 博士学位论文的二级学科

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二级学科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二级学科分布

255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共涉及16个二级学科.其中,课程与教学论产出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8.2%,表明其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从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了数学教育的博士点到现在,许多高校一直把数学教育博士点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方向,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其它15个二级学科产出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相对较少.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产出的数学教育博士学论文最多,占总数的11.4%(29篇),可能是因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个二级学科可以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数学能力、数学学习.例如,林崇德先生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指导的章建跃、朱文芳、康武、连四清、赵继源等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类似地,21世纪初陈英和教授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招收的耿柳娜、王明怡、赵宏、仲宁宁、黄大庆等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小学生的加减法认知策略特点、多位数乘法认知策略、数学应用题表征特点、数学认知能力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把数学教育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广州大学已经把数学教育设置为“基础数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而且首都师范大学首次将数学教育设置为二级学科,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数学教育的学科地位.

3.4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

康玥媛[12]、李涵[13]将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为了数学教学论研究、数学学习论研究、数学教学与学习相结合研究、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吕世虎将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为了数学教学的研究、数学学习的研究、数学课程的研究、数学教育史的研究、数学教育评价的研究、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整体宏观的数学教育研究[14].参考上述研究分类,结合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内容,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为“数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数学学习理论研究”“数学教师教育研究”“数学教育评价研究”“数学教育技术研究”等.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对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独立编码,再讨论编码不一致的研究主题,最终达成一致,从而保证了研究的信度.此外,编码的过程也进一步验证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划分.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3.4.1 数学学习理论研究

85篇(33.3%)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学习理论研究的,说明数学学习理论研究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数学学习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学生认知、概念理解、问题解决、数感等课标核心词发展4个维度.维度一,有学者调查了中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水平[16];也有学者检验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17].维度二,有学者调查了小学生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18];也有学者调查了学生导数的理解水平[19].维度三,有学者研究了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20];也有学者研究了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21].维度四,有学者调查了小学生的数感发展规律[22];也有学者调查了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23];还有学者调查了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规律[24].

3.4.2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53篇(20.8%)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围绕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特征等.维度一,有学者研究了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25];有学者构建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26];也有学者构建了有效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27].维度二,有学者研究了变式教学[28];有学者研究了启发式教学[29];也有学者研究了反思性教学[30].维度三,有学者研究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31];也有学者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32].

3.4.3 数学教师教育研究

47篇(18.4%)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围绕以下主题.一是数学教师知识,例如有学者调查了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现状[33];有学者研究了职初和经验教师间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异[34];也有学者研究了促进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策略[35];还有学者调查了职前教师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现状[36].二是数学教师信念,例如有学者调查了职前教师数学教学信念的发展[37];也有学者研究了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8];还有学者研究了数学教师的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39].

3.4.4 数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篇(7.8%)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围绕以下主题.一是数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例如,有学者在构建综合难度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了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的综合难度[40];还有学者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6个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41].二是数学课程理论研究,例如,有学者基于IRT的中小学生核心数学素养测试结果研究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42];也有学者研究了国际数学课程价值的趋势,论述了现代数学课程价值发展的基本特征[43].

3.4.5 数学教科书研究

20篇(7.8%)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教科书研究的,主要围绕以下主题.一是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例如有学者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6个国家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44];也有学者比较了中国和老挝两个国家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45].二是数学教科书使用研究,例如有学者构建了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模型,并测试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46];还有学者研究了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47].三是数学教科书编写与设计研究,例如有学者研究了小学数学教科书数与运算内容的编写策略[48];也有学者研究了小学数学新教材例题的编写特点[49].

3.4.6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

15篇(5.9%)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史、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教学、基于数学史的教师专业发展3个维度.维度一,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与特征[50];还有学者梳理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历史[51].维度二,有学者研究了基于数学史的统计概念教学[52];也有学者研究了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归纳法教学[53].维度三,有学者研究了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育工作室建设的影响[54];也有学者研究了数学史课程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55].

3.4.7 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13篇(5.1%)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教育评价研究的,主要围绕以下主题.一是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例如有学者运用经典测验理论(CCT),同时尝试结合概化理论(GT)研究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标准化数学成就测验[56];也有研究者运用项目反应理论(IRT)编制了八年级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试题[57].二是学生数学素养评价,例如有学者构建了学生代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学生的代数素养[58];也有学者构建了学生几何素养评价体系,评价了学生的几何素养[59].

数学教育技术研究、数学教育哲学研究、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数学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等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均低于10篇.以数学教育技术研究为例,5篇(2.0%)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数学教育技术研究的,例如有学者建构了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的过程结构,探究了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的策略[60];也有研究者构建了数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结构框架,设计开发了数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水平测量工具,构建了数学教师教育技术核心知识影响因素模型[61].

3.5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姚计海[62]、黄兴丰[63]、牛伟强[64]等人曾对教育研究方法、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吕世虎[14]、康玥媛[12]等从问卷法、访谈法等来编码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博士学位论文是一项大的“工程”,常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为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从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设计研究5个维度对研究方法进行编码.思辨研究是研究者主要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阐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论;量化研究是研究者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62];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62];混合研究是研究者基于实用主义的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同时选择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62];设计研究是在真实情境中,在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的反复循环,产生基于情境的设计原则和理论[65].两位研究者分别对研究方法进行独立编码,对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讨论,确保研究的信度.研究方法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3.5.1 混合研究

122篇(47.8%)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属于混合研究,几乎占据了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半壁江山.如有学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要素,同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类型及建构的来源[66].

3.5.2 量化研究

79篇(31.0%)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属于量化研究,数量仅次于混合研究.如有学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问卷法确定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结构,又运用问卷法调查了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因素[67];也有学者通过有关图式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和有关产生式理论的验证性实验研究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68].

3.5.3 质性研究

24篇(9.4%)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属于质性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如有学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分析个案的口语报告,结合课后访谈和研究者观察资料的三角互证,对个案教学计划决策的具体过程进行追踪研究,分析归纳出数学教学决策的特点[69].

3.5.4 思辨研究

23篇(9.0%)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属于思辨研究,与质性研究一样,思辨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也是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哲学这一研究主题.如有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从数学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建构主义的合理性,探讨了建构主义对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并分析了情境认知理论的实质[70].

3.5.5 设计研究

7篇(2.7%)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属于设计研究,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最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如有学者采用设计研究的方法研究学生对一元微积分基本概念的理解,剖析了学生的概念意象,针对学生的概念意象和概念误解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构建了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7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完成年份、作者单位、二级学科、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5个维度对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之前每年零星地产出几篇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之后虽然有些年份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在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1999年之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较少,1999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逐渐增多.

(2)从空间分布来看,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5所高校,其他高校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较早创建数学教育博士点.相比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博士点建立较晚,但当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完成了数学教育博士论文.

(3)从二级学科来看,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其它二级学科相对较少.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自从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率先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到现在,数学教育博士点基本上都是“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4)从研究主题来看,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最多的是数学学习理论研究,其次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数学教师教育研究,其他主题相对较少.之所以数学学习理论研究最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个二级学科产出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基本上都是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这一主题.

(5)从研究方法来看,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以混合研究、量化研究居多,质性研究、思辨研究相对较少,设计研究最少.之所以设计研究最少可能是因为国内研究者还不熟悉这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这种研究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研究过程是设计、评价、修正之间的多重循环,因此给研究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4.2 建议

二十多年来,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走着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当然,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2.1 加强数学教育博士点建设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数学教育博士点不断增多.从没有数学教育博士点,到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创建数学教育博士点,再到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创建了数学教育博士点.博士点数量的增长固然可喜,但统计结果也反映出有少数数学教育博士点产出的博士学位论文不具有连续性,有些年份几乎没有.因此下一步应加强数学教育博士点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的数学教育的博士点,在数学教育博士点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产出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4.2.2 提升数学教育的学科地位

通过对255篇博士学位论文所属的二级学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少数院校把数学教育作为数学一级学科中基础数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或是数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大部分学校数学教育博士点不属于数学一级学科,只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这种学科分类方法制约了数学教育的发展[72].提升数学教育的学科地位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将数学教育建设成为数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发展的空间.

4.2.3 拓展、深化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

通过对255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但是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主题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有些研究主题受到了较多关注,如数学学习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而有些研究则很少受到关注,如数学教育技术、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应加强以下主题的研究:主题一,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73].数学学科凝练了数学核心素养,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数学核心素养测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等问题.主题二,数学教育技术研究.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或教学一直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也是ICMI关注的主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等问题.主题三,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研究.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今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却如埃利奥特(Elliot)所说“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的研究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队伍的质量,因此要认识到教师发展指导者研究的重要性,开展教师发展指导者的专业发展研究[74].同时,虽然有些主题的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但也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质量.以数学教师教育研究为例,关于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且有一些重复,下一步应关注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

4.2.4 加强质性研究和设计研究

通过对255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以混合研究、量化研究居多,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相对较少,设计研究最少.而教育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对象都适合质性研究,因此下一步应加强质性研究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顾泠沅先生也曾指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缺乏“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是中国数学教育论文不能与国际数学教育研究接轨的关键所在[75].同时莱什(Lesh)探讨了数学教育的定位问题,数学教育应该定位为应用教育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还是应用社会学?应该定位为纯粹科学还是设计科学?莱什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更像是一门设计科学[15].因此,应加强设计研究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张侨平,黄毅英.中国香港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回顾:“成果”“亮点”“挑战”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1):32-36.

[2] 李善良.《数学教育学报》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6,5(4):1-5.

[3] 陈瑶,李善良.《数学教育学报》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32-35.

[4] 相东升.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数学教育学报》创刊13年引文定量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4):80-83.

[5] 陈勤,田鹏.《数学教育学报》2008—2010年文献计量学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47-50.

[6] 尹莉,卫爱心.2001—2010年《数学教育学报》施引期刊计量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81-85.

[7] 张定强,陈国蕤.《数学教育学报》内涵新解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96-99.

[8] 俞宏毓.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数学教育学报》载文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4):96-99.

[9] 万家练.对《数学教育学报》下载频次较高的论文评析——以2010年后的载文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2):96-97.

[10] 彭上观.《数学教育学报》论文高频作者的特征研究——基于1992—2015年载文的实证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96-100.

[11] 徐文彬,喻平.中韩两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比较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56-58.

[12] 康玥瑗.我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75-79.

[13] 李涵,傅海伦.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27-29.

[14] 吕世虎,刘瑞娟.2002—2011年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1):33-35.

[15] 鲍建生.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3-114.

[16] 巴桑卓玛.中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水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83.

[17] 周超.8年级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56.

[18] 巩子坤.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及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219.

[19] 秦德生.学生对导数的理解水平及其发展规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80.

[20] 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其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67.

[21] 于文华.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32.

[22] 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81.

[23] 刘晓玫.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7.

[24] 张丹.小学生数学分析观念发展过程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199.

[25]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116.

[26] 陈燕.问题导向教学的模式构建——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135.

[27] 毕渔民.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148.

[28] 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23.

[29] 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01.

[30] 常春艳.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66.

[31] 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32.

[32] 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

[33] 鲍银霞.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MPCK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200.

[34] 柳笛.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57.

[35] 景敏.基于学校的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0.

[36] 庞雅丽.职前数学教师的MKT现状及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57.

[37] 周仕荣.师范生数学教学信念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40.

[38] 金爱冬.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31.

[39] 王兴福.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64.

[40] 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12.

[41] 康玥媛.六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51.

[42] 刘鹏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段划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141.

[43] 顾继玲.现代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72.

[44] 吴立宝.六国初中数学教材代数内容国际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30.

[45] 高鹏.中老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13.

[46] 孔凡哲.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8.

[47] 严家丽.“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141.

[48] 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364.

[49] 宋运明.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67.

[50] 吕世虎.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219.

[51] 刘冰楠.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257.

[52] 吴骏.基于数学史的统计概念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10.

[53] 王科.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31.

[54] 蒲淑萍.HPM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

[55] 黄友初.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66.

[56] 刘晓陵.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标准化数学成就测验的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22.

[57] 沈南山.八年级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46.

[58] 桂德怀.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70.

[59] 苏洪雨.中学生几何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84.

[60] 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37.

[61] 戴锡莹.基于TPMK的数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117.

[62] 姚继海,王喜雪.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3(3):20-24,73.

[63] 黄兴丰,翟红村.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并存,各尽其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73-77.

[64] 牛伟强,张丽玉,熊斌.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11—2015)的统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6):88-92.

[65] WANG F, HANNAFIN M J.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53 (4): 5-23.

[66] 孙兴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171.

[67] 张文宇.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0.

[68] 张春莉.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7:49.

[69] 杨豫晖.数学教师教学决策研究——基于小学高年级教师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37.

[70] 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1.

[71] 高雪芬.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07.

[72] 喻平.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代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1-7.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74] 顾泠沅,朱连云.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预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8):31-37.

[75] 顾泠沅,杨玉东.反思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10-12.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LI Zhuo1, 2, YU Bo3, ZHANG Yong1, 2

(1.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Pure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Practice, Shanghai 200241, China; 3.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We di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re was just a few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every year before 2002. There was an overall rise in the number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after 2002, although it decreased in several years.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ere mainly fro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Northeast University. There were relatively less of them in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ere mainly focus on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nd there were relatively less of them in other secondary disciplines. The research theme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ere mainly focus on the learning theory of mathematics, and secondly it came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ere mainly focus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mixed researc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peculative research were used relatively less, and the design research were le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rom the discipline statu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hd program, research theme and research meth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udy; Doctor dissertations; content analysis

2019–01–10

上海市数学教育教学基地研究项目——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和教师专业发展者的现状调查(16048/002);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课题——数学实践(13dz2260400)

李卓(1988—),男,山东曲阜人,湖北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G643.2

A

1004–9894(2019)02–0092–07

李卓,于波,张勇.中国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2):92-98.

[责任编校:张楠、陈隽]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数学课程数学教师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