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2019-05-13 01:13朱艳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率心脏意义

朱艳芳 李 军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 武汉 430071)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群将占世界总人口的7.7%,糖尿病人总数将达到4.39亿左右[1]。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即神经病变,其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患病人数逐年增多,而高血压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疾病本身的进展。作为自主神经系统的敏感检测指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则备受关注,HRV是指连续窦性R-R间期的微小变异,它是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的无创性指标[2~3]。HRV对评价许多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分泌疾病中自主神经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两者的平衡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其功能受到损害,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特点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选自2017年5月~2018年7月于我院行24h长程心电图检查的患者,其中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T2DM组、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HP组及46例同时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作为T2DM+HP组。健康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44~70岁,平均(54.72±6.58)岁;T2DM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44~75岁,平均 (57.33±10.48) 岁;HP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7.57±7.87)岁;T2DM+HP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2~75岁,平均(58.65±7.40)岁。4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2型糖尿病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4],高血压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高血压的诊断、分级标准[5],排除糖尿病急症、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继发性高血压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美国世纪3000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行24h长程采样检测。记录的数据由专业老师剔除非窦性搏动和伪差干扰,进一步分析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其中24h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数目小于30次为偶发,因此本文统计的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数目以≥30次为有效;同时进行HRV时域分析,HRV时域分析指标包括:(1)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即SDNN;(2)每5min窦性R-R间期的均值标准差即SDANN;(3)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的差值均方根即rMSSD;(4)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毫秒的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即pNN50。检查期间被检测者正常活动,有效信号记录时间不少于22h,监测当日保持情绪稳定,禁止剧烈运动避免影响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4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夜间心率比较

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平均心率、夜间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平均心率、夜间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平均心率(次/分)夜间心率(次/分)对照组4664.24±8.5056.63±6.58T2DM组4571.33±10.8∗#66.36±10.91∗#HP组4673.04±8.79∗#△68.22±8.50∗#△T2DM+HP组4670.11±7.76∗65.11±7.6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T2DM组比较,P>0.05;#与T2DM+HP组比较,P>0.05。

2.2 4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比较

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发生率、缺血性 ST-T 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HP组的房性心动过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HP组的房性心动过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组间比较,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心律失常及ST-T改变比较(n=例数)

组别n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缺血性ST-T改变n%n%n%n%n%n%对照组4636.5212.1724.3512.170012.17T2DM组451226.671328.8951.1112.2224.44715.56HP组461021.741532.6175.2224.3512.17613.04T2DM+HP组461021.741021.7487.3912.1712.17919.57

2.3 4组患者HRV各时域指标比较

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各项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2DM组、HP组及T2DM+HP组的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nSDNN(ms)SDANN(ms)rMSSD(ms)pNN50(%)对照组46154.65±26.98138.09±26.7456.65±35.1013.24±9.24T2DM组45100.44±33.96∗#85.62±29.82∗#42.36±16.48∗#6.18±5.02∗#HP组4699.96±21.35∗#△84.67±19.77∗#△44.85±19.65∗#△6.30±4.52∗#△T2DM+HP组46105.52±21.47∗89.87±21.00∗43.46±23.36∗6.09±5.9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T2DM组比较P>0.05;#与T2DM+HP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报道,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中,患者HRV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作为以上疾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检测指标[6~7]。我们知道HRV 实质上是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脏最高统治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支配窦房结活动,交感神经兴奋加快心率,副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本资料研究发现,T2DM组、HP组及T2DM+HP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心率、夜间心率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增快,HRV降低,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因此HRV可作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检测指标,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和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水平[8]。T2DM组、HP组及T2DM+HP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性改变较对照组发生率高,HRV降低,说明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心率增快,增加了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性,促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增加。

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各项指标中,SDNN即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调节作用的平衡关系,代表总体心率变异度;SDANN即每5分钟窦性R-R间期的均值标准差,反映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代表心率的缓慢变化;rMSSD和pNN50反映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代表心率的快速变化[9]。本资料研究发现,T2DM组、HP组及T2DM+HP组HRV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NN、SDANN、rMSSD 及 PNN50数值均比健康对照组低,提示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均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损伤,HRV指标的降低说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减弱。而T2DM组、HP组及T2DM+HP组之间HRV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已有文献报道不相符[10~11],考虑到可能因素:入选患者在自主活动中对长程心电图的记录结果干扰较大,影响HRV的各项指标真实性;入选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不明,考虑到T2DM+HP组中可能存在部分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佳,而T2DM组、HP组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其对神经损害作用明显,导致与T2DM组、HP组比较,T2DM+HP组的HRV无降低。总而言之,心率变异性检测能够定量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及其调节能力,对于2 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进程中自主神经变化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因此,对2 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常规24h长程心电图检查及HRV分析可指导早期干预治疗。

猜你喜欢
心率心脏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心率多少才健康
有意义的一天
离心率
生之意义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脏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