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

2019-05-13 01:13张亚军刘伟林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骨瓣优良率血肿

张亚军 刘伟林

(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永城 476600)

作为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对象,患者普遍存在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陷入昏迷,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予以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2±1.6)岁,平均收缩压(159.2±17.5)mmHg,平均舒张压(90.6±8.1)mmHg;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46~80岁,平均(61.5±1.8)岁,平均收缩压(159.8±17.2)mmHg,平均舒张压(91.0±7.9)mmHg。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血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血肿清除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至健侧,于额颞处行一弧形切口,游离骨瓣,分离颞叶与额叶,使得岛叶充分外露;以无血管区域为穿刺点,穿刺深度约为0.8cm,析出血肿腔内陈旧性血液,切开岛叶,使用无菌吸引器抽吸血肿腔内的血肿,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血肿清除完毕后,置入硅胶引流管,关闭切口,手术完成。

观察组患者在单纯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加用去骨瓣减压术,具体操作步骤为:予以全身麻醉,手术体位为仰卧位,头部偏向健侧45°处。以翼点为入路切口,实施额颞骨瓣减压,咬合蝶骨嵴,确保骨瓣不小于10cm×8cm,剪开硬脑膜,借助显微镜清除血肿,期间需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对于血肿壁和脑部深处的出血点可予以电凝止血处理,若存在渗血现象,可进行压迫止血。血肿清除彻底完成后,调整血压;经检查无出血症状,可将脑室引流管置入血肿腔,放置人工硬脑膜,在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去除骨瓣。两组手术完成后均给予适量抗生素类药物防感染,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2]:优: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良: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可:临床症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差:上述症状和神经功能变化不明显或比治疗前更严重。治疗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21.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6.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结果[n(%)]

组别例数优良可差优良率对照组4213(31.0)19(45.2)4(9.5)6(14.3)32(76.2)观察组4217(40.5)22(52.4)1(2.4)2(4.8)39(92.9)χ24.459P0.034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对照组出现脑疝4例(9.5%),疼痛5例(11.9%),感染3例(7.1%0,并发症发生率为12例(28.6%);观察组脑疝1例(2.4%),疼痛2例(4.8%),感染1例(2.4%),并发症发生率为4例(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26)。

3 讨论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发展变化使得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多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群体,年轻人也可发病[3]。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晕、头痛,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甚至出现失语现象,意识障碍程度因人而异,个别患者会有大小便失禁现象,各种症状可在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展至顶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措施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前者多指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和意识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降压、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可给予适量止血药物和脱水药物,此类方式适用于年龄过大、合并各种慢性病者、出血量少者、意识障碍不明显者和病情发展至晚期、不宜行手术治疗者。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抑制脑疝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解除受压迫的脑组织,推动患者快速好转[4]。开颅血肿清除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手术方式,它能够促使血肿彻底暴露,对于血肿分解产物对神经组织的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颅内压增高效果明显。然而仅仅清除血肿并不能起到根治此病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脑血肿会引发脑水肿,若不去除患者骨瓣,可使得患者颅内压水平明显上升,为此,必须在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实施去骨瓣减压治疗。该手术方式作用机制是:它能够促使存在水肿症状的脑组织向外侧膨胀,从而有效缓解脑水肿对间脑、中脑和侧脑室的压迫作用,既发挥明显的治疗效果,也降低了颅内压,可促进血管开放,减轻脑组织血液灌流障碍,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实现保护患者脑功能的目的[5]。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期间,不可强行彻底清除血肿,防止脑损伤和新的出血现象,同时要注意减压充分,及时处理术中出血现象,重视术后护理,努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6.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9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与观察组的9.5%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骨瓣优良率血肿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