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患者子宫动脉插管与静脉全身化疗两种途径新辅助化疗对比

2019-05-13 01:13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子宫颈癌毒副插管

周 琳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 自贡 643000)

子宫颈癌是威胁女性患者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临床大部分子宫颈癌确诊时已处于Ⅰb2~Ⅱb期,此时直接手术有一定困难,临床多在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2~3个周期,使瘤体缩小,降低肿瘤分期,并减少肿瘤周期浸润情况,消除微肿瘤病灶,为手术的彻底切除创造条件,降低术后转移率[1]。临床目前可供选择的化疗途径主要有静脉全身化疗和子宫动脉插管两种,但哪种途径效果更佳尚无定论。本研究进一步对比分析子宫颈癌患者子宫动脉插管与静脉全身化疗两种途径新辅助化疗,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86例子宫颈癌患者按化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6.4±10.3)岁;对照组43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7.1±9.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颈癌诊断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临床分期处于Ⅰb2~Ⅱb期,Karnofsky(KPS)评分在70分以上;其中,Ⅰb2期31例、Ⅱa期35例、Ⅱb期20例;按病理类型分类,鳞癌46例、腺癌29例、鳞腺癌11例;排除已有远处转移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无法耐受化疗者。比较两种患者的年龄、肿瘤类型及分期、身体状况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顺铂(DDP)+紫杉醇(TAX)方案,DDP(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813),TAX(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70)。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插管化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送入5F导管进入子宫动脉,行插管和造影,之后往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DP剂量75mg/m2,TAX剂量135mg/m2,灌注前12h及6h各口服地塞米松片3mg,灌注前30min肌注西眯替丁300mg,灌注结束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每21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2]。对照组采用静脉全身化疗,取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行PICC置管,药物剂量及周期同观察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WHO实体瘤的评价标准判定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超过30%;稳定(SD):肿瘤无明显缩小或增大;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超过20%[3]。总有效率=CR+PR。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可手术率,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毒副反应发生率,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末梢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疼痛伴发热等;统计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包括宫旁受浸率、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宫颈肌层浸润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为83.72%,与对照组的79.0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例数CRPRSDPD总有效率观察组431353483.72∗对照组431334579.0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末梢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疼痛伴发热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n(%)]

组别例数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末梢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疼痛伴发热观察组4326(60.47)11(25.58)10(23.26)21(48.84)2(4.65)∗对照组4328(65.12)14(32.56)11(25.58)22(51.16)3(6.9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化疗后可手术率及手术难度比较

观察组可手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组别例数可手术率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4337(86.05)186.5±18.2785±303(6.98)∗对照组4336(83.72)192.4±20.3806±402(4.6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 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宫旁受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宫颈肌层浸润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n(%)]

组别例数宫旁受浸率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宫颈肌层浸润率观察组432(4.65)∗11(25.58)#10(23.26)#26(60.4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子宫颈癌在临床的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但大部分患者确诊已错过早期最佳手术时期,这时临床使用新辅助化疗手段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活力、抑制宫旁浸润、减少癌细胞的扩散,为手术的完全切除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4]。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术前的新辅助化疗,以期提升临床疗效。

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的途径主要有子宫动脉插管和静脉全身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经子宫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物,理论上药物不受血流分布影响和肝脏首过效应,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供血血管,迅速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明显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提升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再利用明胶海绵与碘油栓塞肿瘤供血血管,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加快了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抑制肿瘤细胞在血液中的播散[5~6]。然而国外研究认为,子宫动脉插管化疗虽可较快缓解近期临床症状,但不能显著改善远期预后[7]。全身静脉化疗由于用药后可达到肝、肾等血流丰富的非靶向器官,使得药物达到宫颈的浓度相对较低[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为83.72%,与对照组的79.0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可手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末梢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疼痛伴发热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新辅助化疗方式均可使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受益,两者的疗效相当,且在化疗后可手术率上无明显差异,两种方式均可明显降低手术切除的难度[9]。而在术后病理结果的比较中,观察组术后宫旁受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宫颈肌层浸润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子宫动脉插管化疗对改善宫旁浸润效果更佳,对肿瘤的扩张抑制效果更好,有一定临床优势[10]。

综上所述,子宫颈癌患者子宫动脉插管与静脉全身化疗两种途径新辅助化疗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在总有效率及可手术率上相当,且毒副反应发生率上也无明显差异,但子宫动脉插管化疗的宫旁浸润率更低,临床可根据肿瘤实际情况选择化疗途径。

猜你喜欢
子宫颈癌毒副插管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颈癌
得了子宫颈癌怎么办?
HPV疫苗和筛查:人类癌症防治的典范
《奶牛子宫角和卵巢子宫静脉插管方法的研究》图版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