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9-05-13 01:13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冯 爱 镇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人民医院 濮阳 457500)

脑血栓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常见类型,机体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情况,致使血管增厚,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情况,最终诱发血栓[1~2]。血栓形成后,患者脑局部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供血中断情况,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情况,致使脑组织软化坏死,进而诱发病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3]。针对脑血栓患者,临床治疗以抗血小板、调节血脂为主,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应用广泛,并日渐主张二者联合应用,且临床效果和治疗中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8年2月,随机选取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13±2.47)岁;病程1~7h,平均病程(4.12±1.22)h。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8.76±2.39)岁;病程1~8h,平均病程(4.72±1.31)h。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给予脑血栓基础治疗,具体措施:吸氧、降压、强心、抗感染治疗等,并叮嘱患者低盐饮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开展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78)治疗,用量75~100mg/d,分2次服用,持续给药2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具体选择阿托伐他汀钙(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0021),10mg/次,1次/d,持续给药2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4~5]: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超过70%;有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分率为50%~69%;无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减分率低于49%。其中神经功能评分满分45分,分值越高说明缺损程度越严重,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100%;比较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74.4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318(41.86)21(48.84)4(9.30)39(90.70)对照组4314(32.56)18(41.86)11(25.58)32(74.42)χ2----3.957P----0.047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例数IMT(mm)斑块面积(cm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30.78±0.150.52±0.091.73±0.511.32±0.21对照组430.77±0.840.64±0.071.74±0.621.51±0.47t-0.0776.9020.0822.420P-0.9090.0000.9350.018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6]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脑血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男性患者多与女性,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日渐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体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栓子脱落相关,在血栓形成初期,机体中血小板被激活,促进血栓素释放,进而形成固体质块,并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上附着,最终形成血栓,且患者多伴有高血脂情况,进一步加重患者粥样硬化程度。临床症状以口歪眼斜、偏侧上下肢麻木为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针对脑血栓患者临床主张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治疗应以血小板抑制、血脂调节、粥样硬化斑块溶解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镇痛解热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镇痛、解热和抗炎功效,针对脑血栓患者,给药后可激活血小板,对核因子进行抑制,进而限制各种炎性介质、黏附因子表达,达到控制粥样硬化形成效果,并促使已有斑块稳定,进而达到疾病治疗效果。但阿司匹林血脂调节效果不佳,因此临床日渐主张开展联合给药治疗,其中他汀类药物是常用还原酶抑制剂,其血脂调节效果理想,能够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进行抑制,对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进行阻断,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量,进而增加血清胆固醇清除量,有效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非降脂类作用,可对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进行抑制,进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同时可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调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对神经进行保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斑块情况,推荐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